•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山村教师六年路

    2017年 10月 07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翁婉青 点击:
    1970年4月21日,我从上海下乡到江西省黎川县白沙大队插队落户。不久,大队领导通知我去白沙小学教书,我就当起了老师,整整干了六年。 白沙小学校坐落在大队部旁边,校舍十分简陋一一两幢旧平房,四间教室,朝东的教室门前有一块空地就算是操场了。 我被分配

    1970年4月21日,我从上海下乡到江西省黎川县白沙大队插队落户。不久,大队领导通知我去白沙小学教书,我就当起了老师,整整干了六年。

    白沙小学校坐落在大队部旁边,校舍十分简陋一一两幢旧平房,四间教室,朝东的教室门前有一块空地就算是操场了。

    我被分配教三四年级两个班。由于学生人数不多,这两个年级班就并在一起上课。

    我从没教过书,教这样两个不同年级的混合班,更把我给懵住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45分钟一堂课,怎么上?不知道。可我也得咬着牙,摸着石头过河。

    前半节课教三年级,让四年级的学生们自习。可农村的孩子们不懂得如何自习,我就给他们布置作业做。他们刚做一会儿还安静,时间一长就坐不住了。有的孩子抬头看我上课,有的东张西望,还有的交头接耳。这边三年级班的课还未讲完,那边四年级学生们已经乱了套。我去安顿好了四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这边又乱套了——摁下葫芦起来瓢,真让我不知所措了。上午有四节课,节节课如此,我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们还是乱成一锅粥,学不好。

    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我让母亲把我从小珍藏在家中的《儿童时代》《少年文艺》《上海市小学生作文选》以及几十本连环画统统从上海寄过来。我在教三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就让四年级的学生阅读这些课外书籍,然后交换。

    我还在每本书的扉页,写上了阅读题纲,教学生如何看书,怎样写读后感。课后把这些书收回,晚上便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加上评语,期间还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辅导。这样一来,不但课堂纪律好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根据教学计划和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重点选择读一本书,精选其中好的段落,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与此同时,再根据课文要求,适时调整两个年级一堂课的授课时间:由过去的对半分,改为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适时调整,合理安排。

    在白沙小学那段教学的日子里,我边学边教边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与孩子们共同分享着进步的喜悦。

    当然,在那期间,也少不了当地干部和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

    1973年9月,我被调到篁竹小学教学。在欢迎会上,大队书记郭厚福的一番话,叫我感动,我至今记忆犹新:“翁老师是上海知青,她远离父母,到我们山沟里来教书,不容易啊,我们要照顾好她的衣食住行。今后,四个村的学牛家里,只要杀猪,就要给翁老师留二斤猪肉。”(一斤是赠送的,另一斤是按当地价0. 78元购买)我听了好激动啊!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对人们来说,猪肉就是奢侈品,而我却享受到了“最惠国待遇”。

    不久,潘队长在会上宣布了两条规定:一是潘家村的未婚男青年晚上不得独自进入翁老师的宿舍;二是今后翁老师如果看上哪位男青年,对方必须答应迎娶。潘队长的话音刚落,会场里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的脸顿时热得发烫。这“霸王”条款,足以看出当地农民对我们知识青年的关爱和呵护。

    刚到篁竹小学的时候,潘队长就让出自家最好的一块菜地给我,帮我种上黄瓜、辣椒、茄子等许多蔬菜,并告诉我如何浇水、施肥和拔草。后来我去菜地,经常发现菜地的农活已经有人悄悄地做过了。这些朴实善良且勤劳的乡亲们,总是默默地为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教师,做着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次,我上山砍柴淋了雨,回到家就感到四肢发冷,便倒头就睡,半夜发起了高烧,迷迷糊糊地昏睡到天亮。孩子们来上课了,见我生病的模样,立即就去告知家长。老乡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骑车火速赶往荷源请来医生。由于看得及时,我才没有酿成肺炎。烧刚退,我就硬挺着走进了教室,虽然,我握着粉笔书写的手还有点颤抖,但看到孩子们渴望学习的双眸,便激励我坚持站在教学的讲台上……

    我是一个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文化底子薄,难以满足这教学任务的要求,我就一方面抓紧自学,一方面虚心请教。当时从抚州师范学校下放到白沙小学的校长邵竹青,为人好,书也教得过硬;他爱人王老师更是热情,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备课、授课,使我受益匪浅。再加上同事和兄弟学校老师的热情相助,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就有了知名度,也有了好口碑——1975年,篁竹小学校与何家小学校都争着要我去任教。

    我的成长之路,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更是离不开质朴善良乡亲们的关怀。

    在教书之余,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为学生织毛衣、洗头、捉虱子和理发。放学了,我常常和学生们一起打兵乓球、羽毛球,踢毽子,拔河……,星期天,我还会与学生们一起去摸螺蛳、捉泥鳅、摘野果、砍柴火,还会在在树林里和他们玩捉迷藏游戏。看着那些天真活泼可爱的学生,我打心底里高兴。

    六年的教学生涯,从白沙小学到篁竹小学再到何家小学,我度过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把一切献给了黎川山区的学生们。

    这六年,有焦虑和困惑,也有欢声与笑语。这六年,使我不断地成长、成熟。一个普通的山村女教师,在黎川山区这片热土上,奉献的是青春年华,汲取得是爱的滋养。

    弹指一挥,40载过去。如今,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仍然感慨不已,激荡于怀。

    (作者原为江西插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