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桥头回眸 情思翩翩

    ——农场知青生活追忆散记

    2016年 02月 08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沈学印 点击:
    枫林渐疏,落叶萧萧。深秋。库尔滨河畔。阔别已有30年。 踏上坚实的河岸,漫步在长堤,我触景生情,满怀思绪,浮想万千,分外感慨。徐志摩先生那首《再别康桥》的诗句,不由得在我的心海中演化成了“轰轰烈烈地我走了,正如我轰轰烈烈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


    枫林渐疏,落叶萧萧。深秋。库尔滨河畔。阔别已有30年。

    踏上坚实的河岸,漫步在长堤,我触景生情,满怀思绪,浮想万千,分外感慨。徐志摩先生那首《再别康桥》的诗句,不由得在我的心海中演化成了“轰轰烈烈地我走了,正如我轰轰烈烈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时,我的心潮澎湃,很能想象到这位有心的伟大诗人在离开“沉默的是今晚的康桥”时的种种心情,因为,此时的我,也站在30年竟没有机会重看一眼的库尔滨河大桥,那种激情满怀激情深厚激情荡漾激情燃烧甚至是撕心裂肺秋水望穿铭心刻骨患难与共的疼痛往事都在我的心迹旅痕中回到了永不磨灭牵肠挂肚割爱难舍慷慨悲歌的记忆与断想里。

    “库尔滨河的水,汤旺河的盐,一碗清汤五分钱。”这句带有明显时代色彩和讽刺意味的顺口溜,就很能见证当年这里环境的恶劣和生态条件的落后。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告奋勇主动申请来到了库尔滨河畔,把“一颗红心献给党”的根基扎在了荒草野坡人烟皆无的西克林农场的广阔天地里。

    3载的农场生活,甘苦自知;3载的苦乐年华,情深难忘。在库尔滨河畔的岸边,是我们这些“老三届”的知青大军用稚嫩的双手支起第一座帐篷,修起第一条大路,播下第一粒种子,垂钓第一条小鱼,迎来第一次收获,欢度第一个春节;也从这里走出一批批的机耕能手、运材司机、农业专家、科技尖子、赤脚医生、文艺骨干、业余作家、田间诗人。

    我最初写的诗文,如相声、快板、山东快书、朗诵诗等,就是在当时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舞台上和营部的广播站的广播里“出笼”的,我的第一首长诗“清清的库尔滨河”也是在那个时期写出的最为得意的佳作。

    在库尔滨河畔和西克林农场的大地上,留有我辛勤耕耘的血与泪、悲与欢、苦与难,深情地刻下了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足迹与旅痕。

    山川大地作证: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初春,在烈日炎炎、骄阳灼人的盛夏,在霜叶红透、细雨绵绵的暮秋,在北风怒吼、天寒地冻的隆冬,我们这些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知青大军,凭着坚定不移的意志,靠着“红宝书”的精神支撑,拖着疲惫劳累的身躯,忍着凄风苦雨、酷热寒冷,在没有人烟和荒草没人的森林草地里,踩出小道,开发建成一条通往城区的公路;在流淌多年的河畔建起小型发电站;把一座座绿色的帐篷变成一栋栋“木刻楞”式的红色砖瓦房;把一块块沼泽地裁剪成一片片丰收的米粮田;在学习“老三篇”雷打不动的日子,把“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苦读到倒背如流、滚瓜烂熟;把“斗私批修”搞得天天讲、事事讲,尽管每天都是昏头胀脑但也都心甘情愿主动自觉;各项文体活动都是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搞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在苦中有乐、苦中作乐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背着最充盈的青春行囊,行走得步履匆匆,前进得无怨无悔,用全部精力和赤诚忠心去迎接每一天、每一次出现在生活的艰难困苦,还有一个个寂寞难奈的漫漫长夜。

    3载农场生活让我们彻底领教了什么叫艰难,什么叫困苦,除居住的条件逐年有所改善外而吃的口粮(包括副食和蔬菜)则是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至于带肉味和有荤腥味的热菜,往往是十天八日的,才吃到一回;馒头类的面食,也是三天两头的才能改善一次,而且还得分粗、细粮票地供给,根本不能随便地去买。最常见的伙食饭,是用高粮米和玉米大碴子做成的干饭或稀粥,而这些干饭或稀粥几乎都是用带壳的高粮米或玉米碾成的碎碴做成的,黑乎乎的,看着扎眼,更难下咽。

    尽管这样,连队还要每隔一个时期搞一次“忆苦思甜”活动。食堂专门做些难吃难咽难看难以言表的“忆苦饭”,让我们去体验去感受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每次吃“忆苦饭”时,都有许多女知青是在哭声和眼泪中完成了这项“政治使命”的。可一想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献身边疆”的豪言壮语时,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和知青儿女们还是都把“忆苦饭”吃得十分认真、蛮有“胃口”的。

    我的一位颇善诗文创意的战友,还曾把当年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两句唱词,篡改成了“临行喝妈一碗粥,浑身是汗凉飕飕。临行喝妈一碗汤,浑身发热腿打晃。”叫人听得心酸胆寒,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虽然农场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我们还是能寻找到很多欢乐的:在库尔滨河上捕捞打鱼就很难让人忘怀,有时,食堂就是靠着这些清新肥美的鲜鱼,调剂日常的菜谱,改善连队生活的。

    “生活就是这样/有艰苦/有自由/有激昂/有悠闲/你看那/这不两条欢蹦乱跳的叫“柳根”的小鱼/正在起劲一同咬着一个小毛钩/上来吧/第一条小鱼/带着一身北疆泥水的腥苦味/欢欢湿湿地向我唱起兴奋的问候/看那鳞光闪闪的生灵/我一下悟出了北疆的山水/该是多么无私丰厚天赐富有。”

    这首写在我日记里的小诗,很能说明我们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记得是1969年的7月16日那一天,为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并响应他老人家发出“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的最高指示,我们所有的知青们都汇聚在库尔滨河西岸,沐浴阳光,畅游在清澈碧透、秀水盈盈的河水中,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尽享北疆秀山丽水的壮美景色。我这个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也找来游泳衣、游泳帽,全副武装“游”在没腰深的河水中,真正体验了一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逍遥自如、江河畅行的感受,还颇为得意地让战友为我拍了一张纪念照,留下了历史上难忘的一页。

    如今,有几次翻阅影集时,当年那岁月悠悠、韶华似金的情景还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写在影集上的几行上小诗仍能依稀可见:“这是什么日子/江河湖海阳光灿烂/那是多少红旗呀/染红了水染红了天/看库尔宾河畔上/水上健儿飒爽英姿豪/水上健儿欢声逐浪高/此刻啊我的心中/荡起多么激情的波涛/多么难忘的这一天/特大的喜讯/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激荡回旋/万顷碧波托出红日一轮/每朵跳跃的浪花/都把金色的阳光披满/跟着毛主席/劈风斩浪向前/永远向前/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在世界实现/……”

    知青生活的艰苦,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但我们走过来了。农场的天地是广阔而有作为的,而我们的胸怀比农场的天地还要宽阔博大,纯朴自然。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们觉得心甘情愿、心有欣慰、悠然自得、无怨无悔。

    1971年初春,伊春市里成立专业展览馆,需要人才,我因有美术专长而有幸被调回城里,离开了库尔滨河畔的农场。

    怀着一颗沉甸甸的心,我走出了那山、那水、那片土质肥沃、那块天空湛蓝的原野,走得是那么匆忙而悲凉。我与我原来的同窗学友、当时的同室知青战友,无言无语,泪眼相望,抱头欲哭,挥手离去。那情、那景、那感受,真像是难以割舍、难以描摹的生死诀别……

    时光荏苒,年华短暂,30年的日月转瞬之间,当我再次面对库尔滨河东去的滚滚流水,脚踏坚实厚重的堤坝,双手抚摸桥栏,仍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倍感亲切。见物思情,听着奔泻而下的河水滔滔的声音,就如有一首恍若隔世的老歌又在我心头响起,挑开我的思恋之情,记忆深处那些浸透着苦辣酸甜的岁月与往昔,重现眼前。

    如今我又回到了30年前的故地,仅仅站了10几分钟后又不得不再次告别离去……

    库尔滨河呵,“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系黑龙江省伊春市原下乡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