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留痕黑土地,魂萦北大荒

    ——《生命记忆》读后感

    2014年 12月 0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叶磊 点击:
    《生命记忆》是一部真实记录北大荒亡故知青的文集。编辑和作者用秉笔直书的手法,记录了近600个亡故知青的真相,在知青题材作品中,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 本书由数百幅图片、225位亡故知青的故事、176个亡故知青的简介、194位亡故知青名单,以及5篇附录和

    《生命记忆》是一部真实记录北大荒亡故知青的文集。编辑和作者用秉笔直书的手法,记录了近600个亡故知青的真相,在知青题材作品中,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

    本书由数百幅图片、225位亡故知青的故事、176个亡故知青的简介、194位亡故知青名单,以及5篇附录和一篇答谢名录组成。此书还请了109岁的作家、思想家、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作题记,由研究会会长作总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沈国明作序、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方国平作前言,副主编马琳作后记。全书68万字。是一部全面反映黑龙江省亡故知青的史料类书籍。

    知青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细读此书,大致有四种原因。

    一、为国捐躯,壮烈牺牲

    在亡故知青中,有“烈士”称号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学习的榜样。

    书中有在珍宝岛战备施工伐木时牺牲的上海市普陀区光新中学1966届初中生计纬昌(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有迎着洪水,抢救电杆,在逊克县插队的1968届高中生金训华;有为抢救井下战友,献出生命的天津知青刘学文;有为执行爆破任务牺牲的上海知青1969届初中生沈钢;有奋不顾身拦截惊马,英勇献身的上海知青1967届高中生陈立言;有为抢救战友被炸身亡的哈尔滨,1966届高中生阎启勇;还有为救学生被塌方而埋光荣牺牲的上海张泳平、徐惠敏两位教师;又有尾山农场“三·一三”火灾中丧生的5名上海和2名哈尔滨知青;更有“云山农场四·一八”火灾牺牲的北京、上海、天津、齐市的13名知青。

    这一代知青,他们从小受着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关键时刻能够舍生忘死,英勇献身。

    二、违反规章制度、遭遇灾难

    在亡故知青中,因违反规章制度而死亡的人数较多。书中有被爆破飞来冻土砸伤头部的上海知青朱绍德;有因关闭火车车厢摔成重伤致死的哈尔滨知青王长柴;有因排除哑炮不幸身亡的上海知青王国通;有在浴池洗澡重度烫伤而得败血症死亡的上海知青张成养;还有被拖拉机碾死、一氧化碳中毒、汽车、马车翻车等事故而亡的无名知青;又有被飞机起落架撞击身亡的北京知青高重;更有遭遇风浪、葬身黑龙江的北京、天津、哈尔滨6名17—22岁的花季女知青。

    三、丧失理想、自杀身亡

    在亡故知青中,因各种原因自杀身亡的案例较多。这里有被错定为“5·16”分子而跳井自杀的上海知青苏小宝;有因违反“不准谈恋爱”的纪律遭批评后,投井自尽,年仅18岁的天津女知青李建建;有因连队失窃而被嫌疑监管,上吊自杀的上海知青朱松鹤;还有备受歧视和虐待的高干子弟北京知青朱毅男;又有被怀疑书写“反动标语”悬梁自尽的齐市1966届高中知青岳志文。更有一些知青,因家庭出身不好,上不了大学或恋爱受挫等原因而自杀,人数也是不少的。

    自杀的理由多种多样,但是深层原因恰如知青作家邓贤所讲:“那就是年轻生命对自身和社会无限的绝望。”

    四、身缠病患,与世长辞

    在亡故知青中,因病死亡较常见。由于农村缺医少药,交通不便,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所致。这里有刚下乡22天就患上病毒性痢疾而病故的16岁北京知青李德芬;有因误诊而不幸身亡的19岁齐市知青赵宝林和耳长肉瘤,医治无效去世,年仅22岁的上海知青余茂胜。还有如死于胃癌,31岁上海中专生王国通和死于白血病的北京知青张凤翎;因患癌症而病故的知青典型,1966届初中生上海知青晏梅香以及因患突发性脑瘤去世的优秀农垦干部肖永久。

    除以上四种原因外,还有两例他杀的个案。《菜窖迷案》叙述了在呼玛的上海知青张建国因阻止他人越境投苏被杀害扔在菜窖里的故事;《不该早逝的女童话家》叙述了浙江知青卢培英因男友移情别恋而被残酷杀害的故事。

    总之,每位知青的早逝,都使我们难过而叹息。正如编者所说:“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有的凄惨,有的悲壮,有的无奈,更有的甚至于横死。他们每一个人的死亡都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原大兴安岭林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