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走进古徽州博大精深的世界

    2016年 08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林嗣丰 点击:
    人间四月天,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与团里三十多位知青战友一起,走进了黄山脚下这一片土地,走进了古徽州博大精深的世界 一承流宣化古徽州 定是感动于我们一行来徽州的诚意,车到徽州古城下,一路如注的大雨竟悄然停止,让我们能从容地漫步于古城的街头。 徽州

     

    人间四月天,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与团里三十多位知青战友一起,走进了黄山脚下这一片土地,走进了古徽州博大精深的世界

    一 承流宣化古徽州

    定是感动于我们一行来徽州的诚意,车到徽州古城下,一路如注的大雨竟悄然停止,让我们能从容地漫步于古城的街头。

    徽州古城是与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我们从古城之瓮城入城,瓮城呈半圆形,为古代屯兵之处,以用来抵御外敌之侵犯,所谓“瓮中捉鳖”。

    从瓮城左侧小门进入,就到达古城内,迎接人们的是一高大的石牌坊,中间写有“承流宣化”之四个镏金大字,表明了徽州人渊源流长的文化教养。牌坊后有一城楼,那就是古徽州府了,古城之城墙正在维修,用绿色的丝网罩着,但仍无法遮掩住城墙原有的雄伟,灰色的城楼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特征,也同样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特点--瓦是青色的。

    进了城门是一个不算太大的广场,正对城门处即古徽州的府署,现开辟为徽州府署博物馆,让人们知晓古代府署的格局与规模。府署规模大堂不小,正中高悬一“明镜高悬”的巨匾,匾下即为府署老爷的座案。两旁的四根立柱上分别有两幅楹联,其中一幅为“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表明为官必须廉洁奉公,勤以施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大堂前的院子中左右各设一亭,为“息民亭”。据亭前文字介绍,是因大堂与仪门间距离较远,显得高高在上,故建亭以缓和,意为官者需让民休养生息,不生事,不扰民,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不管当初执行得如何,但作为一种施政的思想,也是值得赞赏的。

    府署后有一花园,规模不小,布置得也十分的别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假山花石,样样都有,而园中建筑也深得徽州建筑文化之深义。

    从府署出来,左侧又有一城楼,为阳和门,同样是青瓦覆盖。穿过此门就到古城内了。正对此门的是一高大的牌坊,称“许国石坊”,被称作为东方凯旋门。此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此造型为国内少有。

    沿着古城老街前行,两边是成片的古建筑,其中尤以斗山街最副声名,称为“江南第一街”。行走其中,窄窄的小街两旁是高耸的徽式建筑,粉墙黛瓦门斗高窗,付以精致的石雕砖雕,加上雨后湿漉漉的小道,真有戴望舒《雨巷》的意境,只可惜少了打伞独行的女子。

    进得高墙来,小小的天井、客堂、厢房及高处小姐的闺房、后面或侧方的小小花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为小康人家的生活所在。

    徽式建筑十分注重进门处的门坊建设,许多的工艺都在这里展示,同时也向外人表现着一种风格一种态度。在斗山街的拐角处有一个独特的门坊--叶氏贞节木门坊。这里的门坊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政治,一种封建的政治--男子可三妻四妾,女子则必须守寡,否则便有大刑侍候--刚才的府署中就陈列着一个专门为不守妇道的女子准备的刑具--木马,封建时代对女子的惩罚从来就没有过丝毫的仁慈与悲悯。古文化有精华更有糟粕!

    在古城里还有一处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著名教育家、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纪念馆古式古香的,一如徽式建筑的样式。正对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宋庆龄先生题写的“万世师表”的巨额,纪念馆内有汉白玉的陶行知先生坐像,背后是毛泽东题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十分的庄严。两边的立柱上有先生自书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现出先生一生的奉献精神。

    走出古城,我又见到了“承流宣化”的牌坊,牌坊下有两石狮正威严地守卫着它……

    我们又去了被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齐名的鱼梁坝。鱼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

    据史料介绍,鱼梁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正值下雨季节,从山上下来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从上游汹涌而下,翻滚过大坝,白浪冲天,声势浩大。水流撞上河中的巨石,激起无数的水沫。过坝之后,在仰高亭处折向下游,水流开始平稳,确实起到了蓄水和缓流的作用。望着远去的水流,我不禁想到:这不也是一种宣化吗?

    离开鱼梁坝时,天空竟然又飘起雨来。 
     

    二 走进西递,走出西递

    体味西递所承载的徽州文化是必须走进西递的,必须要走在西递如羊肠般的小道上,踩着油亮的青石板,观头上的一线天空,看两旁高耸的徽式建筑的。这时,历史便会穿越时光带你走进久远的年代,悄然地感受长久积淀下来文化。

    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打得油光闪亮,边角已经被岁月磨得圆圆润润,却没有“咚咚”的响声,如徽州人那般的踏实。多少徽州人就是踩着这样的青石板上走出村落,越过大山,越过大川,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成就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徽商”,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更成就了一种精神“徽骆驼精神”!徽州人的吃苦耐劳是十分出名的,他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行囊里有一种食品--徽州烧饼,里面是梅干菜外面是加油的面,可放很长时间而不坏;他们的佳肴里有一种鱼--臭鳜鱼,原本只是因为所带的鱼臭了,洗洗以后再烧,竟然做成一道徽州特有的名菜。徽州烧饼、臭镢鱼,现在成为了当地的佳肴,承载的是满满的文化。

    徽州的建筑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粉墙,黛瓦,高窗,马头墙,内庭采光。我最喜欢的是它那早已锈迹斑斑的粉墙,原本白色的墙面早已变得发灰,不像许多地方古镇的墙那样白得瘮人。其实,那墙上的锈迹、那发灰的墙面里记载着许多的文化符号,铭刻着许多的历史遗迹。于是,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抚摸起这些无字的书本来,试图读透后面隐藏的故事。

    徽州的建筑是很少向外开窗的,即使开了,也在离地面高高的地方。一则自然是为了防止土匪的侵犯,二则也为了防备留守在家中的女眷红杏出墙。在高墙后的客堂里,每家每户都会摆上两张桌子,一圆形一长条。长条的中间必摆一座钟,在其两边一左一右分别摆着一镜子一花瓶,祝愿外出的亲人长久平平静静;而那张圆形的桌子是可以分成两半的:男主人在家则合成一张,男主人不在则分列两侧。如有外人来家则告诫其不便久留,其中是否也暗含有防止女眷出轨的内容,我不得而知,但我猜应该是有的吧。这样的文化不知是应该点赞还是应该批判。

    小姐的闺房一般都安排在二楼上的,向着不大的天井。这样的安排可能就应着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训吧。有一大户人家的闺房楼上的雕花栏两端,特意安排了两个小孔,上面的人可以看到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却看不到上面的人,这是特意为小姐观察招亲的男子用的。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巧妙又无奈的做法,但即使是这样的做法也只有在那样的大户人家才可能做到。

    观徽州文化还应进入他们祭祀的祠堂,因为它记载的不仅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西递有一胡姓祠堂--追慕堂,内中祭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牌位。据说此户人家是李世民的后代,唐未为避战乱,由胡姓保姆带领来此隐居。后来战乱平息,才建起此祠堂,予以祭奠。现在堂中高挂着的“德泽百世”“天恩重沐”“君父王嗣”的牌匾,显现着昔日的辉煌。祠堂后面还供有李世民的塑像,表明子孙对先祖的纪念,以表曾经的荣耀。

    牌坊也是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政绩的,有表贞节的。西递门前就有一高大的石牌坊:胡文光牌楼。此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为三间四柱五楼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为官二十一年政绩卓著而恩赐于他在其家乡建立的。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用本地黑色的“黟县青”建成,雕琢精绝,工艺精湛,是我国石坊建筑的瑰宝。

    西递虽然小道四通八达,但毕竟闭塞。于是从古代起人们就从这里起步,决心走出窠臼而走向四面八方,向外界传扬徽州人不屈不挠的徽骆驼精神。因此,看西递之美也必须走出村落来,站在远处站在高处观看。西递村外有一外油菜花尚未开败的山坡上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西递的全貌,可以看到油菜花簇拥的整个村落,看到鳞次栉比粉墙黛瓦的古建筑。这是一种壮观的美,一种历史的美,一种文化的美。

    西递曾获得“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从此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徽州,带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 梦里宏村

    都说宏村是在画里的,在我心中宏村却是在梦里的。多少次曾在梦中见到它,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虚幻。总想着有一天能踏上它的土地,看看现实中的宏村,看看这个被称作中国最美的乡村。

    现在我已经站在宏村的村口了,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还是在梦中,眼前的一切依旧如梦境般的虚幻。村口有一大片的水面,是被称为“牛肚”的南湖。如今它正笼罩在烟雨迷茫之中,细雨打在湖面上,落下点点的涟漪,充满了诗意;岸边绿树红花,嫩柳拂过水面,泛起绿色的轻烟,将一切都笼于变幻莫测的梦乡里。

    烟雾后,柳荫里是粉墙黛瓦,是如织游人。粉墙是湿漉漉的,黛瓦是油亮亮的,在绿树的掩映下,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屋舍倒映在水中,朦朦胧胧的,宛若仙境。风儿吹过,吹乱了一池的清波,湖面就更显得虚幻了。而撑伞行走的游人,更成了桃花源里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怡然自乐。

    湖边有一书院--南湖书院。和众多的徽州人一样,宏村人是崇尚文化的,于是就有了南湖书院这样的学堂。南湖书院好大,宽大的院落,宽敞的屋舍。站在南湖书院那有着精美木雕的学堂里,我的眼前幻出了这样的情景:先生手拿书本,踱着方步,满口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耳旁也响起稚嫩的童音:“人之初,性本善;行相近,习相远……”

    宏村中心有一个月沼,宏村人称它为“牛胃”。明永乐年间,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就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现在,月沼就在我们的面前,半圆形的,水平如镜,把四周的屋舍全揽在一池碧水中。然而,此时的月沼之水却是黄浊的。许是近日雨水多,将山上的泥沙冲刷了下来,在这平静的月沼中沉积了下来。但我却觉得这正是恰到好处,倒映在这样的水中,粉墙黛瓦的房屋更显出它的朦胧了。

    村里还有两棵古树,一棵银杏棵一红杨,一棵如宝剑直插云霄,一棵如巨伞荫庇苍生。宏村人称它们为“牛角”。春天到来,枝头已经染上浅浅的绿意,如轻云一般飘浮在宏村最热闹的村头。这两棵大树是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如今它们仍然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古老的乡村,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幸福。

    连接牛角、牛胃和牛肚的是被喻作“牛肠”的水圳。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200多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宏村人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构成了宏村灵动的梦感。

    沿着牛肠行走,可以到达宏村的角角落落,许多著名的建筑就散落在它的周围。德义堂、乐叙堂、敬德堂、敬修堂、树人堂、承志堂、敦厚堂……可以数出名目的建筑就有许多。进得堂楼,那些精美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真真的鬼斧神工!哪怕是院落一角的布置,都透出主人的精心来。还有厅堂立柱上的楹联,经百世而至今意义非凡。在众多的楹联中我最为喜欢的那条就是挂在承志堂两侧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马牛”,道出了我们许多人至今也未搞明白的真谛,点醒了多少老一辈的梦中人。

    离开村头,沿水前行,我又来到南湖。雨早已停了,经雨水冲洗过的树叶更显翠绿,水面也平静了下来。远处,作宏村屏障的东山正烟雾缭绕,水气蒸腾。湖边有许多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写生,宏村在他们的画笔下更显得朦胧,如梦如幻……

    四 齐云之山

    齐云山群山峻秀,奇峰挺拔,因其中“一石插,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我们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就是登齐云山。

    天气预报称今天无雨,我实在是希望今天能下点雨的,如此的话在山顶时就可以望见云雾缭绕的美景了。景区的索道正在维修,我们是乘景区的旅游车上山的。车在盘山道上盘旋而上,村庄大地渐渐地都在我们的脚下了,能望见远处被云雾笼罩的山峰,我不禁心中大喜:齐云的美景是不会逃脱了。

    车到终点,车站附近大雾弥漫,远处的山谷根本看不到东西,我又担心起来:如此大的雾,别说是看云雾缭绕,就是一般的景色也是看不成的了。导游引着我们登上台阶,又穿过一个隧道,说前面就是齐云山的一处景点:月华街。月华街因其形如一弯月牙而得名,其间散落着一些民居和道观。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号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道教香火盛于明代,供奉北方真武大帝。其中太素宫是齐云山最大的宫观,道场法事都在此举办。太素宫全称为勅建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祠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为百鸟衔泥塑立,灵应昭著。

    我们来到月华街时,云雾竟然全都散去,四周的景色全然在眼:近山挺立,远山如黛。月华街沿着山边向两边展开。我不免感到有些遗憾:难见山之齐云的壮景了。

    我们来到太素宫前。囿于山势,太素宫并不大,一山门一大殿两偏房而已。我们到时正好是三月初二,而第二天即是太素道观祖师的圣诞之日,想必一定是热闹非凡。

    正对太素宫的有一山峰拔地而起,是为香炉峰。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山顶有一金色的亭子,内置一香炉,是当地政府投资160万,于2014年元月正式迎客。

    传说山顶原有铁亭铁香炉,为朱元璋所赐,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时值春季,绿树环抱下的香炉峰显得格外的挺拔。

    太素宫左右有民居,均为徽式建筑,沿月华街散开。拾级而上,拐角处有一建筑,为“天官府”。天官府原为五凤楼,明朝嘉靖年间因嘉靖皇帝派汪天官上山求子应验后改建为天官府,清朝道光年间扩建成春谷道院,现开辟作了客栈。

    从三天门处观月华街,只见鳞次栉比的房屋依山而建,融入苍翠之中,而香炉峰也近在眼前了。望山下,粉墙黛瓦的屋舍星罗棋布,缀在绿色的大地上。田地如百纳衣,块块相连,按序排列。中间有公路穿过,通向远方,将原本闭塞的山区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只可惜山中气候关系,油菜花已经开败,不然就美丽无比了。

    穿过二天门,便是一处崖壁,丹霞色的悬崖上,刻满了各种巨大的文字。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真仙洞府了。真仙洞府由岩壁下的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等众多洞穴组成,供奉各路神仙塑像。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相传历代文人雅士李白,朱熹,唐伯虎,徐霞客,郁达夫等都曾登临齐云山,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乾隆皇帝巡游江南赞誉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从崖壁下往上看,有一个略似门户的石洞,系崖体崩落形成,是地质上的奇观,称之为一天门,门内两侧多摩崖和碑铭,为“白岳碑林”。此地也称作象鼻洞,远远望去,还真与桂林之象鼻山有些相像。

    站在一天门外远望,大地似锦,苍山如海。太阳从云缝里撒下丝丝的光芒,点亮了房屋,也点亮了田地。河流从村庄边流过,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四方的百姓。更令人惊喜的是,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八卦图,那么自然地舒适地躺在大地上,对着高高山峰上云雾中的道观,宣传着此地丰富的道教文化。

    我突然醒悟:何必去纠缠于云雾的有否呢?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此的景色,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带着满心的收获,我下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