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在知青图书中认识知青和保存历史

    作者:阮显忠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24:13 随着越来越多的知青文学家、艺术家、研究者和大量普通知青积极投身知青图书的创作,大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知青图书已经和正在不断涌现。知青图书已逐步成为记录知青一代青春故事,展现知青生活、心态和感悟,全方位、多角度、既具体、又鲜活地记载知青上山

    浙南山区——我梦想的摇篮

    作者:肖文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19:43 知青时期的肖文 1969 年 4 月,作为一名上海知青,我来到了偏僻的浙南山区渡龙大队插队落户。 20 年后,我成了大学教师, 30 年后我成了一名国际经济研究专家学者。谁能想到,我的成长与浙南的大山息息相关,那里是我梦想的摇篮。 梦境 下乡时,我国正遭受文

    “梦”之舟从这里启航

    作者:王华玲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17:12 从古至今,人们用梦来代指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憧憬。我自读小学始,就揣着一个朦胧的梦想——考上师大,当一名教师。 “梦”之情 2009 年 3 月 16 日,在纪念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40 周年之际,我与丈夫一同踏上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江西省广昌县尖

    理解“知青”,关键在于城乡二元体制

    作者:定宜庄 刘小萌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15:46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1968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在刊登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

    博客叙事:让知青个体记忆拓展为共同体记忆

    作者:朱盛镭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14:16 管寿义的《北大荒十年 . 续》(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出版)是一本基于个人博客的史料性回忆录。它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富有情趣,可读性较强,并闪烁思想的“微光”。开始阅读时,我是将它作为个体记忆文本来理解的 , 后来我的感受有点变化。再结合浏览作

    中国“50后”:“折腾”出来的一代人

    作者:中华工商时报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12:11 中国“ 50 后”:“折腾”出来的一代人 改革开放让上世纪 50 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用青春的尾巴抓住了重走人生路的机遇,或考上大学,改变一生的命运;或返城工作,扎稳生活的根基;或闯荡商海,展示人生的价值和智慧…… 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发现,“ 50 后”

    来自中国山沟的美国校长

    作者:未知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09:34 一个来自永丰县鹿冈前村上海知青、村小教师,后来变身为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国际事务顾问兼资深研究员、伯克莱加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总统的数学决策顾问团成员、美国旧金山斯坦福中文学校校长。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传奇,而是马立平真实的人生故

    绽放在知青舞台上的金达莱

    作者:林敏慧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06:33 金达莱,象征着坚贞、美好、吉祥和幸福,即使在冰山雪岭也要探出头,露出花骨朵,这就是她独有的精神!她的网名就叫“金达莱”。下乡时,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的领头人;创业时,她是敢于拼搏、努力创新的企业家;退休后,她是一个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志愿者。

    沙子、傻子、种子和金子

    作者:新亚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7:01:44 题记: 50 年前,十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大潮汹涌!但是当大潮退去,绝大部分的知青先后选择了“叶落归根”。还有一些人犹如一捧散沙碎砾,被时代的浪潮孤零零地抛在了荒凉的崖岸上,成为孤独的留守者。也许其他人永远无法感受到这些留守者的孤独与寂寞。那

    麦浪里的姻缘

    作者:陈世东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53:01 编者按:本期杂志刊印期间,突然传来了陈世东战友已经去世的消息,我们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无尽的怀念...... 2013年央视的蛇年春晚上,有一首歌,让我印象深刻,叫《风吹麦浪》。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当微风带

    第一次走近云庄

    作者:王宗仁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49:46 1968 年 11 月 19 日,我作为上海首批到江西插队的一千名“革命小将”中的一员,告别亲人,告别故乡,踏上了“革命征途”。隆隆的“上山下乡专列”在沪杭、浙赣铁路上奔驰了十多个小时,于 20 日凌晨 7 时许抵达江西省中部的樟树镇,这是全国中药材的重要集

    红星农场生活琐记

    作者:丁继兆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48:20 垦荒的故事 上海崇明岛红星农场五大队的最北面有一条大堤,我们管它叫北大堤。北大堤的里面是我们农场,外面则是人民公社开垦的土地。大堤内侧有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春夏一片翠绿,秋冬一片枯黄。如果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可以増加大队的收入,而场部也有广

    荒诞年代,我曾三次被替代

    作者:朱霁云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46:35 1968 年, 19 岁的我从江苏如皋中学高中毕业,上山下乡的锣鼓把我敲到了如皋县何庄公社,开启了我插队 8 年的知青岁月。在此期间,我曾经三次被他人替代,而每一次的被替代,都折射出“文革”年代的荒谬和怪异。 第一次被替代 插队不久,大队党支部张书记叫

    寄钱

    作者:董建国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43:57 那是来农场后第一个春节,周围看不到一点儿节日的迹象,一切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封冻了。 令人心暖的是大伙拿到了下乡第一个月的工资,平时每月的工资是 18 元,大概是因为过节,多发了半月的工资,总共 27 元。 我准备寄 20 元回家,心想这钱虽不多,但

    那年,我十七岁

    作者:韩依群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41:53 那天下午,我在双河知青网上看到刘大夫生前的几张照片,悲伤之余突然想起我也珍藏着类似的老照片,于是迫不及待地翻出家中的影集查找。翻着翻着,我的目光停留在两张放在一起的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上:一张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的稚嫩女孩,身背红色药箱,照片上

    我的知青故事

    作者:侯建新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36:58 初到新鄂 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公社是鄂伦春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和 108 名上海、齐齐哈尔及北安知青一起度过了青春年华。 1970 年至 1984 年底期间在鄂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铭刻于心的美好记忆。 我们的村屯是新鄂公社,地处沾河河畔,这

    母亲陆迅行的革命人生

    作者:王东风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36:35 陆迅行( 1913.2.1-2009.8.8 )江苏昆山人, 1936 年参加革命, 1938 年 6 月入党, 1938 年 8 月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医院副指导员,苏北解放区淮安县公安局长等职,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公安局档案处副处长,静安区委政法部长,纺织局监委副书记等

    抗战中的动人爱情故事

    作者:高德敏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27:57 即便是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也挡不住爱的呼唤! 1939 年,我父亲高生道离开上海参加医疗救护队到了赣南抗日根据地,就在赣州搞医疗救护队时,一个叫李和娜女孩子跑来了,她是一个童养媳,因为不满封建婚姻,逃婚逃出来的,参加了救护队。 在战争的烽火中,高

    神采奕奕舞人生

    作者:马嘉骅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22:22 2016 年 5 月 14 日 8 点 49 分,知青心目中的杰出舞者,上海知青舞蹈队的创办人,把一生献给舞蹈、把晚年的整个身心献给知青公益事业的陈奕奕老师,离开了她挚爱的亲人和热爱她的知青,撒手西去。噩耗传来,舞蹈队的姐妹们,在她的遗像前,泪眼语噎,失声痛

    风铃,在为她送行

    作者:杨剑龙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19:39 夜半醒来,眼前晃动着王华玲的身影:矮矮的个子、烫过的短发,素朴的脸庞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微微前凸的嘴唇带有憨厚的笑意,让我想起她那略带沙哑的嗓音中透露出的真诚。她不是那种小鸟依人式的柔弱女性,也不是那种光彩靓丽引人瞩目的女人。她就像一棵平

    冰凌花

    作者:侯丽芳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17:35 之一 四月底的北大荒,春姑娘用她那温柔的气息早已亲吻了这黑色的土地,她带给这黑土地披上一件嫩嫩的绿衣,把干巴巴的老树打扮得格外精神,让它长出了绿芽。灌木、小草显得格外美丽,冰雪在消融,万物在复苏。 十七岁年轻的我,被这北大荒的春天特有苍劲春

    粮票恩情

    作者:翁婉青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16:17 前几天,我在“江西知青”网站上看到了《换粮票》一文,使我回忆起当年“知青”年代里发生的一件令人难忘的事。 那是 1973 年的春节前夕,我从插队的江西黎川回到上海的家中过年。 一个寒冷的早上,我正在熟睡之中,突然被一阵“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惊醒,

    水啊,水

    作者:傅遐龄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15:0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到江西一个边远山村插队。这里雨水稀少,土地贫瘠,收成难保。农民口粮不能自给,要靠政府“回供”。因为水源污染,不少人得了“冬瓜腿”病(血丝虫病)和“大肚子”病(血吸虫病),成了“五保户”。那年盛夏,久旱无雨,水源枯竭,我

    我和场员一段情

    作者:孙列亮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13:36 我下乡在海丰农场时,认识了毗邻的上海农场里的一些场员。由于他们都是劳教留场人员,故而初始接触时,我怀着孩童站在兽笼前观兽般的心态,既好奇又畏葸不前。然而,接触过后,我跟他们很快成了朋友。他们的心酸经历,他们的豪爽性格,无不打动我的心,使我

    我在兵团放电影

    作者:唐勇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05:26 我下乡时所在的黑龙江兵团五师供应站,坐落在嫩江县双山火车站附近。虽然双山是全师人马进出的交通重镇、要道,但要看场电影,得跑到 6 公里之外的师部去才行。为了解决供应站职工、家属看电影难的问题,供应站领导提出了组建自己的电影放映队的要求。 1976

    夏日,杭州与北大荒

    作者:胡小禄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6:04:55 五月,春末夏初的衔接时光,季节交替,生活就格外地多姿多彩。辞别了“立夏”的节气,心里充满了拥抱夏日的火热。 杭州的春夏交替,有一种时空错位的纷繁绚丽,如同羞答答的初恋的妙龄时光。时而,连续的晴朗,气温攀升而宛若夏日;时而,受冷空气的南侵影响

    拥抱诗一般的夕阳

    作者:张穗强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5:59:00 带着沉重的岁月沧桑, 告别激烈的拼搏疆场, 你的足迹,曾在这里停顿, 你的舢板,准备划向何方? 落霞,在秋天的湖面辉映, 孤鹜,在思绪的长天飞翔。 你的足迹,正在夕阳的田野举步, 你的舢板,已在夕阳的湖面启航。 夕阳的田野,是那样的翠绿, 送来了阵

    如果……

    作者:李善鸣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5:56:45 如果我们相逢 在那口老井旁 不知那井水 是否还是那样清凉 如果我们相逢 在探亲住宿的大车店 不知还能否看到 当年的火炕和高高的木栅墙 如果我们围坐在 知青简陋的食堂 不知还能否吃到 当年的馒头、豆腐、白菜汤 如果我们举起酒杯 这杯中的纯酿 已变成泪水千

    通讯录

    作者:高础石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5:54:22 这是比手掌还小的册子, 它的重量只相当于几张纸。 这里的汉字仅仅是最普通的名字, 名字之外只有那最平凡的阿拉伯数字。 但是, 捧在我的手上, 它有千斤的重量。 映在我的眼中, 它是激荡澎湃的历史。 它不是纸墨的凝固, 更不是思绪的静止, 而是浩瀚流淌

    悠悠岁月情——致知青朋友

    作者:陈冬健 汪国璋 韦亚光 来源:《知青》杂志 发布日期:2016-08-13 15:51:18 图左起为: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