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书生的回忆

    ——解读《上海知青在黑龙江老照片》

    2016年 08月 02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刘宏海 点击:
    这是《上海知青在北大荒老照片集》征集到的数千张老照片中的一张,是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3团(859农场)照相馆下连队服务时替上海知青余国成拍摄的。 这是一张好照片,好在人物、地域、时代特征极为鲜明,好在通过人物及其具体的劳动内容,能让人联想


    这是《上海知青在北大荒老照片集》征集到的数千张老照片中的一张,是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3团(859农场)照相馆下连队服务时替上海知青余国成拍摄的。

    这是一张好照片,好在人物、地域、时代特征极为鲜明,好在通过人物及其具体的劳动内容,能让人联想到许多许多⋯⋯第一眼看到它时,就知道这是一幅讲故事的好照片,毫不犹豫地把它移进“入选”文件夹中,编辑部同仁也都说是好片。果不其然,照片的主人也用它来参加《知青的微笑》活动,并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余国成,一个1966届老高三毕业生,1968年从上海远赴北大荒, 在连队百余知青中称得上是老大哥。连队本想让他教娃娃们念书,却又因那年头特别讲究的“阶级成分”问题而举步维艰。不知是谁的一句话,国成大哥便当上了烧水工。

    别看工作不起眼,水是所有生物不可或缺之要物,远至上古, 近及眼前,人类须臾也离不得水,何况极耗体力的农田劳作呢。那时候,农场饮用水主要靠水井,为了让众多知青能喝上开水,用上热水, 各个知青点都设置了水房,条件好的,内置一小锅炉,条件差的,则立一口大锅,或烧柈子或烧煤。烧水工每天到井台打水,挑水劈柈, 把水烧开,然后挑到大田供农工们饮用,同时还要保证大伙收工后有热水洗漱。这项工作,虽无日晒雨淋之苦,却必须起早贪黑,认真负责。

    国成大哥知书达理,明白在社会大环境下,小小连长也无奈, 反倒觉得连队让他烧水是对他的信任和照顾。他自己说,照片上的笑容是那时心情的真实反映。当上烧水工的第一天,他就暗下决心,一定尽力做好这份后勤保障工作。水房里的一口大锅和几口缸,全部装满得挑上几十担水,他每天都在为缸满锅热而努力,小扁担从早挑到晚,炉膛里的火焰经久不熄。他晨迎曙光踏月归,汗流浃背不言累。一次,他挑着两桶开水去往大田,半路上一只挂钩折断,一个桶咣当一声掉地上,另一个桶反被甩得老高,两桶开水上浇下溅,烫得余大哥狂跳不止,浑身水淋淋地冒热气,不知是浇着的热水还是吓出的热汗!战友们体恤大哥的辛苦,总是省着用热水,特别是女青年去打水, 余大哥总要叮咛“多打点,多打点”。有时候,余大哥不等众人收工, 就把水挑到宿舍,注满一个个脸盆。偶尔遇上特殊情况,也有热水供不应求的状况,他竟然在水房贴出告示,向大家深表歉意。一桩桩一件件,战友们都铭记在心,许多年后,一位余国成从未当面说过话的天津女知青在微信中对他表示感谢,他想起那段往事,还不住地说:“其实,我烧水也没烧好,当大家累了一天,要一盆仅够擦身的热水我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别提有多愧疚了。”

    这就是这张《挑水》照片背后的故事。那倚靠山墙用桦树板皮搭起的水房、门楣上“为人民服务”的红纸条、余国成肩上的扁担和水桶、裤子上的大块补丁⋯⋯这一切,都能勾起每一个老知青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对战友情深的眷恋,对沉沉黑土地的感恩。

    后来,余国成理所当然地搭上了时代前进的列车,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学业,在银行系统担任编辑工作,为改革大业贡献了他的知识和才华。

    行文至此,感慨颇多,不禁吟成一首小诗,送与国成兄共勉:

    一根扁担两只桶,

    满腹经纶埋心中,

    只为战友用上水,

    堪是乾坤在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