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青春记忆

    ——饭锅中的蚂蚁

    2016年 01月 21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过永明 点击:
    1968年12月,那时我才16岁,在“68届一片‘红’”的形势下,母亲不得已为我选择了去无锡老家插队落户,图的是那里有祖父母在,生活上有照应。这一去就是十年。 没想到插队落户的第三个年头,我的祖父母便相继去世,我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农活都是

    1968年12月,那时我才16岁,在“68届一片‘红’”的形势下,母亲不得已为我选择了去无锡老家插队落户,图的是那里有祖父母在,生活上有照应。这一去就是十年。

    没想到插队落户的第三个年头,我的祖父母便相继去世,我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农活都是繁重的体力活,不过再累也得干,人总得活下去。生活中的琐事更是让我烦恼,尤其是一日三餐。再累回家都得自己做饭,有病有痛也能不例外,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实在是件痛苦的事。当时,我的指导思想怎么简单怎么来,填饱肚子就行,省下时间好休息。那时生产队实行“大寨式”记工,出工和收工时间是有规定的,通常中午吃饭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包括到河边去淘米洗菜。每次吃完午饭碗都来不及洗,便又匆忙出工去了。因为一个人的饭不好烧,也为了节省时间,我每天只做一次饭,其他两顿热一下吃。当年农村只有大灶。现在城里的年青人可能不清楚大灶是怎么一回事,但去江南古镇一看就知道了。

    做饭的顺序要安排好。通常先烧开水,灌满暖瓶,以备一天的喝、用。接下来炒青菜,滴上几滴油算是“开油锅”,翻几下放点水,盖上锅盖。炒上满满一大碗,便是吃一天的菜。当年每月只有二两半油,怎么也不敢多放。菜烧完了烧饭。若是开荤,便在饭上蒸上一碗螺蛳,放上盐和葱,加上一口料酒,再滴上几滴油。这碗螺蛳至少要做两顿吃,因为开荤的机会不多,舍不得。更多的日子只能吃自己腌的咸菜。吃饭时我总是在饭桌上放一面镜子,那样似乎有两人一起吃饭的感觉。一边吃一边看着镜中的我,时而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也会陷入沉思。看到自己饿极了时的吃相,也会感到好笑。

    下午收工回来时已经很累很饿了,回到家好想有口现成饭吃,但那时不可能。看到别人回家能吃上现成饭,我心中的怨恨无处发,只能认命。传说中的田螺姑娘一直没有遇到,或许是因为我从未捡过田螺的缘故吧。灶王菩萨年年供(那是农村的习俗),可菩萨从未帮我烧过一顿饭。最让我怨恨的是,每天下午收工回来,揭开锅盖,中午剩下的饭上总会有很多的蚂蚁,不知从何而来,锅内黑白分明就是分之不开,一时无法吃饭,只能望“锅”兴叹。那是爷爷留下的老灶,灶面是方砖磨制的,接缝处的石灰脱落了好几处,留下不少缝隙,蚂蚁就从这些缝隙中钻上钻下。那年头粮食金贵,饭被蚂蚁分享了也舍不得倒掉,只能通过“水处理”去除蚂蚁再食用:锅里加上水,蚂蚁会漂浮到水面上,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水上的蚂蚁舀出去。饿着肚子干这种事,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一番处理未必能把饭中蚂蚁除净,无奈之下只能放点咸菜煮成咸泡饭,用不着闭上眼睛,也无需分清咸菜和蚂蚁,此时填饱肚子是最大的生理需求。一段时间难以改变这种状态,但我想想这总不是个办法。要想办法把它们引出来,并让它们集中到一起,然后……

    突然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讲过的“霸王自刎于乌江”的故事:张良用计在乌江边用蜂蜜写了“楚霸王死于此地”几个字,满地的蚂蚁爬来聚在一起吃蜜。项羽是个粗汉,不知是计,自以为是天要灭他,竟自刎于乌江边。

    于是有一天下午我模仿起张良的计策来:在灶面上撒上一点糖,并加水使之溶化(防止小东西把糖粒子运走)。我想这样它们就不会到锅里祸害我的饭了,饭归我吃,让它们吃糖。

    那天不等太阳下山就收工了,我急匆匆地往回赶,想看个究竟。

    回到家里一看,让我大吃一惊!灶面上有糖水的地方爬满了蚂蚁,黑压压的好大一片,它们正在尽情地享用美食。这一“壮观”场面让我想起冬日里乡亲们聚餐时的快乐场景。好家伙,其中还有一只大约1厘米长的大家伙,颜色乌黑,也在尽情地享用着。我揭开锅盖检查,发现锅里竟然一只蚂蚁也没有!我明白,蚂蚁是倾巢而出来享用“大餐”了!这种机会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我赶紧到隔壁堂兄家取来一瓶“哒哒滚”的开水,劈头盖脸浇下去,给这群小东西洗了个集体澡。蚁患根除了。打那以后,我的饭锅中再也没有来过不速之客,我艰苦的生活总算少了一个烦恼。

    40多年过去了,10年插队的艰辛和历历往事依然记忆清晰。


    (作者原无锡插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