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和我的网上知青博物馆

    2016年 01月 21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刘大卫 点击:
    引言: 世界历史上,鲜有哪个国家,将未完全享受过初高中完整教育的子女——1700万人,历时10年,从城市迁徒到农村和边疆,几乎全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学农结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受众之多,对一代青年造成了身心的影响之深,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引言:

    世界历史上,鲜有哪个国家,将未完全享受过初高中完整教育的子女——1700万人,历时10年,从城市迁徒到农村和边疆,几乎全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学农结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受众之多,对一代青年造成了身心的影响之深,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虽然,云南省和昆明市党史研究室相继出版了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昆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书籍,但这段历史仍有部分尘封在档案馆和知青心里。作为一个普通的知青,一个有良知的普通公民,我以为,这段历史,对国家、对社会、政党和知青个体,有珍贵的存史价值,有资政的借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为此,我有动力和信心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

    一、知青缘

    我是1974年12月,从昆明上山下乡插队到云南省呈贡县马金铺公社白云大队三队。与所有知青一样,在国家一刀切的政策下,从一名“教育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教育试制品学生变为插队农民,一个纯碎的农业劳作者。“下乡劳动光荣”,“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为我青年时唯一选择和出路。

    与老三届在云南插队和插场的“红土地知青缘”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如:①原始的劳动工具与体力结合、作用于修理地球;②生活困苦;③思想郁闷;④精神不振;⑤文化清贫;⑥离开城市和家。

    这也许是领导者“学农结合”的真谛和目的。通过“四个面向”劳动的体验,深切感受三大革命运动实线的成果。三年的劳动生活,吃一日两餐的粗茶淡饭,几乎所有农活都干了三遍。正是这种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生活,养成了我一生眼光向下的心境,中国底层人的普通生活,使我深切了解中国问题的深层矛盾和基础。

    由于我坚持读书和绘画,既充实了业余生活,也显现了自己的才能,又适逢从知青中提拔干部,我有幸被从6千知青中抽调到呈贡县龙街公社任管理知青的专职干部,试用一年,工资27.50元/月,加2元粮贴;转正工资为32元。

    我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知青的生活、思想和“三招”(招工、招生、招兵)。又是三年的公社基层工作经历,我顺利完成了工作,洁身自好,没有出现一点差错。适逢恢复高考,我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读书。尽管受到领导的指责和同事的嘲笑,仍义无反顾,坚守“我要考上大学”的心愿。此时遇到知青返城回家,知青运动终结,知青办撤销,我主动放弃到县检察院和县纪委的工作机会,去了大家(干部)眼里最下层和不愿去的地方——中学教书二年。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2年8月我考上了云南大学夜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三年制),同时又拿到全日制本科云南财贸学院(现云南财经大学)全日制四年本科入学通知书。四年大学后我留在了云南财经大学。

    每当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就会心有余悸。总梦到自己又被调离工作岗位,去了没有人去的大队蹲点,遭领导同事嘲笑、挖苦、排挤。

    二、知青心

    返城回家已三十余年多了,由于八年呈贡县知青生活劳动和工作经历,我结识了大量的知青。

    首先,从小学班的43个同学看,除了3人考上大学和现仍在工作外,女同学十年前几乎都从工厂下岗回家,男生三分之二也下岗回家,三分之一在打工。初中同学与小学同学境况差不多,高中同学比小学和初中同学稍好。但女生除1人工作外,现在几乎全体在家。同学戏称“三等公民”(等吃等喝等死)

    一句话,在工厂的,不论男女均全体回家,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当老师的已到退休边缘。知青工人收入和待遇最低,普通劳动者生活境迫。

    其次,反省反思知青同学们,深究其原因,他(她)们生不逢时,文化不高,技术不强,地位不高,关系不多,学历文聘没有,又赶上国企改制,造成了知青们从下乡到下岗和待业者。这是一代人的命运。

    再次,还有老知青(初高中1966、1967、1968届)知青哥姐们,境况相同,且已经退休,过着退休人员的老年(晚年)生活。

    最后,林林总总的知青乱象,他们的青春付出,基层的生活磨砺,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知青仅是一个符号,一个政府都不愿提及的沉痛话题,已被完全边缘化。

    记得“西部支边”知青网上说了一句话:“你就是你自己的纪念碑,我们就是我们的纪念碑。”

    据于这个理念的,还有知青们的文学作品: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刘晓航的《我要回家》,云南知青杨惠雨《在哪遥远的小山庄》,林洋的《淣磐在远山》,黄建民《剥夺》,王曦《红飞蛾》、《萨尔温江》、《从林炼狱》.......都激励和鼓舞我应该把知青的那段历史保存下来,不被遗忘。在寻找实体博物馆无果的情况下,可选择网上将知青历史文化保存下来,这是历史和知青自己的事,自己的责任。我用四好来组建“网上知青博物馆”即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存好心。希望知青朋友们共同分享晚年幸福。

    三、知青力

    在插友张建伟(现任昆明市政协常委副主席)策划和关心下,我出资三万将昆明“网上知青博物馆”创建成功。经过网上运行三年,点击率已达20万次,PV5。尽管每年运行费近10万元,但我咬牙挺着。因有知青的支持,特别是素不相识知青的留言鼓励,使我坚定了办好网上博物馆的决心。

    知青朋友免费上传他们的文章、照片和实物,支撑了办馆的信息和实物来源,尤其是知青的热情,让人感动,只要有求就必应。这比拿到任何大奖和做生意收钱都来得幸福的多。用佛话说:知好歹,布施累计公德。

    四、知青网

    博物馆是现代文明保存共同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单位;是推广历史和文化的机构。简言之,博物馆要有“形”的地点作保证才能实施和实现。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有形的地点可以虚拟和用无形的载体来承接及保存共同的记忆,使传播推广历史和文化的手段以及方法更加简捷。

    网上知青博物馆创办的特点:简便、节省、快捷、面广。

    1、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背景

    A、从时间上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至1980年),在国外没有这场运动和这样一类群体。

    B、从政治上说,研究下放知识青年去农村的运动还属于敏感话题,并且也不能进入国家研究计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对待“知青史”的正面反应。

    C、“知青史”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因为下乡运动本身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处于社会生活多层面交聚的十字路口。下乡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处于政府与社会两者关系的中央。此外,由于城市青年要融入农村环境中,因此,涌现出社会学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知识青年在现代生活中精神上受到的冲击,亦牵扯到中国的精神文明史。另外,下乡运动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人口迁移。同时还有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D、研究“知青史”是非官方的行为,是知青草根之事。资料来源有限,以口述史和文字作品及有限的“志”为主线,而更深层次的史料现在还是禁区。至此,作为知青博物馆有责任、有眼光去整理发掘那些沉睡的历史资料。

    2、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夙愿

    我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夙愿是:保存知青非物质文化的历史资料。现在,老知青已过六十岁,小知青已经五十几岁,知青群体已逐渐年迈,知青的资料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为了这个夙愿,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和知青一员的我,是用“三情”的态度去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这三情是:当过知青的情缘、管理过知青经历的情节、热爱知青事业的情份。我想用平常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用心去发掘、整理、征集知青文物,这是我下半生的追求。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了我的追求是正确的,让我越来越有兴奋点。并且,为中国知青运动和历史留一点客观的史料记录,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行为。评价知青历史留给后人去完成。

    3、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优势

    选择网上运营模式,开创中国唯一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先河。我们的网上博物馆,在时间上,365天不关门,8760小时全天候运营;在空间上不受场地和传统博物馆模式束缚;在互动上做到平等对待,自由发挥;在政策上可以打擦边球,可管可不管,被管可不被管;我们的展览文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内容

    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内容与传统博物馆设计构思的内容大体一致。尽量以点——云南红土地知青为主,昆明小知青为辅而展开,在面上,兼容其他省份的知青内容和情况。同时尽量区别其他知青博物馆的内容,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下功夫,展现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历史的客观再现知青的经历和感受。有悔和无悔由人去自圆其说。

    5、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平台效应

    A、交友平台:通过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认识了国内外的知青朋友,知青离别几十年取得联系,实现了省时、省钱、快捷联系的目的。

    B、展示平台:展示知青创办企业和开发产品的平台,达到重新认识知青、认识自我和认识市场的目的。

    C、交流平台:各地知青活动不断,各种文化、文艺、研讨会的报告和记录进行交流。为知青了解知青现在的动向作出积极的反应。正如云南知青高德敏著《人活到老,还要活的好》一书所言:老有所用。代表一代知青的心声和对人生的新态度。

    D、研讨平台:知青创新专利和论文发表的交流研讨平台,创造了交流、记录和推广的新途径。

    6、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生命力

    从创办至今七年多,点击率已经达到30万次以上,Alexa排名16,780,391,谷歌评分PR值5,搜狗评级SR值为4;搜狗评分4,谷歌索引683,百度索引426,搜搜收录473,雅虎反链104页,网站价值由两年前的79元上升至3111元,百度权重1,并通过网络推广点击率不断创出新高。只要点击率的不断提高,就证明了知青博物馆的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

    7、从创办中我有三大收获

    A、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后半生为知青历史发掘、征集、收藏和展览,作出微薄之力,先前的一些努力,已经受到社会和知青们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从内心发出的。社会媒体主动上门采访,这种现象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是能够不断引起社会对“知青”的关注。

    B、实现了从网络虚拟知青博物馆走向有形知青博物馆。2010年6月动工,2011年6月建成云南保山报浒博物馆,就是从虚拟博物馆走向有形博物馆,为知青博物馆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石。还有已经注册了“知青博物馆”微信公众账号,并已经推广1年,粉丝已达500人左右。同时还注册新浪知青博物馆微博并加V认证,访问地址:http://weibo.com/03106232;粉丝关注达2000

    C、实现了“知青史”再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与我国倡导转型经济模式和构建文化强国的举措和号召相一致。

    五、知青博物馆网站营运状况分析

    开通网上知青博物馆至今已聚集了不少的浏览量及人气PV流量为86129,最高PV浏览量115548,IP流量22917,域名状态:OK,注册时间:2008年10月08日,到期时间2014年10月08日,域名年龄6年,备案情况:滇ICP备09002261号-1。

    发展前景及竞争优势:以上数字表明,这个网站是很有潜力的,但必须加强日常维护及更新升级,紧跟互联网的趋势,其潜力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六、栏目创新和发掘

    通过版面调整合并后由原来的18个版块即60、70年代云南省情、73-80年呈贡知青、知青多彩生活、知青返城深造、知青文化、知青荐言、捐资名册、知青文章、知青档案、知青博物馆、文档下载、会员管理、互动信息、广告管理、知青统计、序言、企业简介、联系方式;调整为现在的7个版块即知青博物馆、知青新闻、知青文化、知青二代、知青资料、臧品收集、寻找知青并下设21个子栏目及多个专题栏目。

    七、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愿景

    通过首届知青博物馆事业建设研讨会,在保存、研究和展览知青历史文化上,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整合资源,放大优势”的方针,更好地发掘、征集、收藏和展览知青文物,使研究和宣传知青文化更快捷、简便、节约和面广。

    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的愿景是:用有形和无形(虚拟)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青博物馆工作,用心的记忆创办知青博物馆,用新的手法丰富知青博物馆的内容,用市场化概念去创新知青博物馆的经营,用研究成果丰富知青博物馆的质量和档次;用好政府的政策去帮助创办知青博物馆,用历史的客观的态度去规范知青博物馆。

    八、小结

    用互联网平台创办网上知青博物馆,探索中国知青博物馆的“洼地”效应,使其成为中国知青博物馆的孵化器,包容各地有形知青博物馆,展示知青博物馆内容大纲,起到知青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作用。用图形模式显示各地知青博物馆的地理坐标位置,集中各地知青博物馆的资源优势,用产业化的思路做强知青博物馆产业。使其用文化去经营和收益,真正实现经济和文化双丰收。

    各位前辈和知青插友和场友,用我们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和发掘知青的文化价值,这是历史赋予使命,需要携手共进,优势互补,盘活资源。共谋共赢。

    网上知青博物馆网址:

    hppt://www.zqbwg.com/


    (作者系下乡到云南农村的昆明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