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山间惊魂山民情

    ——我的一段惊险经

    2015年 08月 07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翁婉青 点击:
    阳历5月,杨梅陆续上市销售。每当我看到杨梅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40年前,我在江西黎川插队时,去潘家后山上摘杨梅的一段惊险经历。 那是1973年,我在白沙大队篁竹小学教书。5月的一天下午,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和我一起教书的杨淑霞老师(黎川人)提议一起

    阳历5月,杨梅陆续上市销售。每当我看到杨梅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40年前,我在江西黎川插队时,去潘家后山上摘杨梅的一段惊险经历。

    那是1973年,我在白沙大队篁竹小学教书。5月的一天下午,孩子们都放学回家了,和我一起教书的杨淑霞老师(黎川人)提议一起去摘杨梅。出于好奇和好玩,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山摘杨梅。

    我俩各自背起一个竹篓,腰间插了一把柴刀,光着脚,兴冲冲地往后山走去。山路崎岖陡峭,一路上,杨淑霞几次对我说:“山越高,杨梅树就越大,结的果实就越香甜。”不知不觉我俩在蜿蜒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突然,我看见了林间的一片世外桃园——好大的一片杨梅树!枝头上挂着一簇簇杨梅,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好看极了!对于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女孩来说,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可爱的“小东西”,好奇极了,我醉了!

    “快摘下来尝尝吧!”杨老师提醒我。我立刻踮起脚尖,伸直了手臂,但连最下面的杨梅也够不着。我跳起来,还是摘不着。我索性一骨碌爬上树,像小猴子似的,边摘边尝。尝够了,我就站在树上,举目眺望,发现远处山上有一大片长着白色果实的树。“那是什么?”我想着。来不及和杨老师打招呼,跳下树,就兴奋地朝前方跑去,想探个究竟。就这样,我把自己忘记了,把杨老师忘记了,更把时间忘记了……

    到了那一片树林,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更为壮观的美景:一棵棵碧绿的树的枝头上挂满了乳白球状的杨梅。我惊喜若狂,高兴地转了一圈又一圈。记得小时候我尝过红杨梅,但从未见过白杨梅。我摘了一个,闻闻,一股清香沁入心脾,咬一口,果汁四溅。哦!好甜,好爽!我想多摘点,带回去给大家尝尝鲜。

    山里的气候变化快。摘着,摘着,刚才还清晰可见的大山里,瞬间变成暗如半夜。我猛地一惊,糟了!我没同杨老师打招呼,她一定在找我呢!我慌不择路,东撞撞,西撞撞,可不知返回的路在哪里。听听四周死一般的寂静,顿时恐惧、害怕笼罩了我。我想哭,但又不敢哭。心想今晚要一个人在树林里过夜了,会不会遇上野兽?想呼救,但喊声淹没在大山里,谁能听见?又想起老俵曾说过:“晚上独自在大山里行走,不能呼唤别人的名字,不能叫,否则,‘鬼兽’要来找你”。我越想越害怕,简直不敢往下想,怎么办?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此时除了恐惧,还有饥饿和寒冷……

    那年我刚过二十岁,求生的本能告诉我必须镇定,必须勇敢!为防不测,也为了壮胆,我想起老乡曾说过柴刀是辟邪的,我立刻从腰间拔出柴刀,紧紧地握住。我朝着一个方向,边劈边走,由于看不见山路,只得在长满荆棘的杂草中穿行,全身上下不知被划伤了多少处,比摸着石头过河还艰难。走着,走着,不知越过了几座山头,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丝亮光。我定神一看,隐约可见山下一户农舍里透出微弱的灯火。我高兴极了,我有救啦!凭借光亮,我跌跌撞撞地终于走出了深山,快步朝那户人家走去。

    已经是下半夜了,我敲开了那户农家门,说明了缘由,老乡热情地让我留宿。并说:“上海妮啊!这里是资富村了,距离你们潘家村20多里路哩。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老乡趁我梳洗的时间,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青菜汤面。他端给我说:“压压惊,趁热把它吃了吧。”这时,我才安下心来。吃完面,倒头睡着了。

    第二天,我要赶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天蒙蒙亮,谢过老乡,就动身赶路了。没想到在荷源与前来找我的杨老师和老乡相遇了。见面的那一刻,我趴在杨老师肩上,泪流满面,痛哭失声。杨老师为我擦干了泪水,不停地安慰我,站在一旁的潘家生产队小伙子,笑着逗我:“那是‘鬼兽’在跟你开玩笑啦!没事的。”说得我破涕为笑。这时我才知道,我与杨老师走散后,她焦急地在山下苦苦等我,一直到天黑,也不见我的踪影,只得急急地赶回村里,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农民,打着手电筒,在附近的山上找了一圈又一圈,直至半夜也没有找到我,准备次日凌晨继续上山寻找。对于乡亲们的这份情谊,我一直铭记在心。

    岁月流逝,人事沧桑。那段摘杨梅的惊险往事虽然已过去40年了,但我至今难忘。它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会了生活,学会了面对困难与挫折,更学会了以人为善,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作者原为江西黎川县洵口公社白沙大队插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