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灿烂如星辰的徽州文化

    2015年 05月 08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洪彬 点击:
    行走在婺源的田间地头,古树奇树随处可以见到。虹关村头屹立着一棵千年古樟,直径3.4米,冠幅三亩,气势非凡。此处为徽饶古驿道必经之地,史海沧桑,多少伫立,多少回望,多少期盼,多少怀乡,都凝聚于此。“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


    行走在婺源的田间地头,古树奇树随处可以见到。虹关村头屹立着一棵千年古樟,直径3.4米,冠幅三亩,气势非凡。此处为徽饶古驿道必经之地,史海沧桑,多少伫立,多少回望,多少期盼,多少怀乡,都凝聚于此。“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这副楹联仍在诉说着过往。

    行走徽州,不仅是风景如画,更惊异于古徽州有灿若繁星的名人雅士和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建,经了岁月的洗礼,更点缀着沧海桑田。曾几何时,朝廷大员的保举制度和责任连带制度让徽州不断上演着父子、兄弟、同乡共朝的传奇。徽派古建筑,不负的是老祖宗的告老还乡制和荣归故里心。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正宗流派, 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奠基,至南宋朱熹集之大成.其核心是伦理常纲,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的节义思想.从南宋前期起,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 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影响巨大。此三人祖籍均在古徽州,故称“程朱阙里”。

    婺源思口镇的樟村,真的是一个不起眼的自然村,她有着婺源再平常不过的小河和沙洲,依然是粉墙黛瓦的老村。村里的老祠堂只剩下一个石头门框,但她却是摄影人的大爱,一条长长的板凳桥上穿行的是那些都市里花花绿绿的俊男美女,提着各式相机和三角架。在这里,大自然越发矫情起来。

    西递,安徽省黟县古村落,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始建于北宋, 发展于明朝,鼎盛于清初,至今960余年历史。虽经数百年风雨动荡侵袭,却从整体上仍保留了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留存古民居数百,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宏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约900年历史。宏村是以汪氏家族为主聚居的村落,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 故被人们称为“牛形村”。既有山林野趣, 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2000年,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邂逅“岩前香灯”,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初冬,“小雪”刚过,在婺源赋春镇岩前村巧遇“香灯”,适逢央视九套正在婺源赶拍纪录片,岩前村展示的是二十年未面世的“香灯”民俗。天一摸黑,全村人倾巢出动,锣鼓、唢呐、使劲的敲打和吹奏着。鞭炮齐鸣, 平日里寂静的小村过年一般的热闹。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古歙州(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江西婺源等地), 尤以婺源龙尾山西麓溪头乡产的砚石料为精绝,龙尾山素有“砚山”之誉。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据载, 婺源砚自唐已名冠天下。

    徽剧 原名"徽调""二黄调",于明末清初形成于古徽州一带,是中国戏曲继往开来的重要剧种。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徽商携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祝寿。他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等剧,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艺术,终于有了国粹-- 京剧。

    傩舞又称鬼戏,是古代长江流域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婺源傩舞历史悠久,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粗犷、夸张、简练。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张小泉剪刀。“张小泉”是国人骄傲的百年老字号,如今在网上网下卖的风声水起。而生于1626年的张小泉,就是徽州黟县人。他所制作的剪刀是乾隆年间的贡品,并且获得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二等奖却鲜为人知。徽菜徽菜是徽州菜的简称,由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风味所组成。经过历代名厨的辛勤创造、兼收并蓄,徽菜已逐渐从徽州地区的风味脱颖而出,集中了安徽各地的风味特色、名馔佳肴,成为一个雅俗共赏、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代表菜品: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等。

    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藏、敦煌、徽)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她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徽州,含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

    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很广的民谣,是当年走南闯北的徽州商人的真实写照。正是这"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出了一个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奇迹,"丢"出了一个"无徽不成镇"的现实神话,“丢”出了一个令世人赞叹而又沉醉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在古徽州绩溪,曾经有一个叫冯顺弟的女人,仁慈质朴,坚韧宽厚,劳碌一生。她23岁寡居,为人后母,唯亲子胡适得以支撑。她艰难地主持了一个摇摇欲坠,分崩离析的大家庭,同时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她堪比孟母,是徽州女人的典型代表。

    “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是婺源一户潘姓人家的对联。古徽州崇文尚礼,耕读传家。传说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婺源县中云镇坑头村九曲桃溪潘氏一族有九人中进士,相传潘璜曾任礼、工、吏、兵四部尚书。(另一版本为十一进士,六部尚书)而休宁因为盛产状元亦有“状元之乡”之美称。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县不是徽州最大的县,也不是徽州最重要的县。但它实在是徽州人心头的“耶路撒冷”。这一切,是因为,它是朱熹的故乡。朱文公,几百年来一直是徽州人心头的骄傲。虽然他出生在福建,他的学说也被称为“闽学”。但他仍然诚惶诚恐必恭必敬地自称“新安朱熹”。故而有“文公阙里,婺水之源”之说。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字眷诚,号达朝,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汉族,原籍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庐坑村,生于广东南海。12岁留学美国,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这个名字一直是婺源人的骄傲!

    传奇巨贾胡光墉(1823~1885),安徽绩溪人,字雪岩,著名的“绩溪牛"。他的一生极具传奇性,几十年中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以"仁"、"义"作为经商的核心,善于机变。富而不忘本,大行义举,赢得美名。经商不忘忧国,至今他身上有许多商训值得学习借鉴。

    位于江西婺源县思口镇的西冲村,相传是美人西施的晚年归宿地。传说吴国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民间传说他们渡过鄱阳湖,来到了婺源思口镇西冲村。范蠡后来离去,西施从此居住了下来。岁月如梭,西施自此望穿秋水,在村口修建相公庙一座,以期范蠡的归来。

    偏居一隅的西冲村,和江西婺源其他的古村落一样,都有崇尚读书,耕读传家的传统。五十多栋徽式古建筑,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显贵,而多位祖上先贤,达官尚义之士的事迹简介,以行楷书写于村内白墙之上。村口有婺源保存最好的俞氏祠堂——敦伦堂,正上演着清华镇老年协会的送戏下乡的剧作。

    “徽骆驼”是对徽商的美称。徽商指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明清以来把徽商比作“徽骆驼",形象地反映了徽商品质。“绩溪牛”,徽州绩溪商人的美称。“绩溪牛”“徽骆驼”指的是走出家乡的徽州商人.一面说明创业的艰辛,另一面指的是徽商具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正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出自江西临川才子(明)汤显祖的《游黄山白岳不果》。"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官位俸禄。从中可见古徽州无可争议的的辉煌。后两句多解释为对徽州的溢美之词。徽州,也许已经远去,希望她的脚步慢点,再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