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说说我的摄影梦 (宁志超在第四届《中国梦· 知青梦》论坛的演讲

    2016年 11月 14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宁志超 点击:
    说说我的摄影梦 (宁志超在第四届《中国梦· 知青梦》论坛的演讲稿) 现在人们常常会说到“梦”,包括各式各样的“梦”,有追求、有奢望,有寄托、有幻想,有奋斗、有挫折,有耕耘、有收获......。我也不止一次地做过梦,那是摄影梦,常常发生在次日将要去完

    说说我的摄影梦 

    (宁志超在第四届《中国梦· 知青梦》论坛的演讲稿)



    现在人们常常会说到“梦”,包括各式各样的“梦”,有追求、有奢望,有寄托、有幻想,有奋斗、有挫折,有耕耘、有收获......。我也不止一次地做过梦,那是摄影梦,常常发生在次日将要去完成一项重要拍摄的头天晚上,梦中不是错过了火车汽车的点儿,就是相机出了毛病,或者干脆丢了摄影器材,真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当一个人拥有了值得相伴一生的兴趣、爱好乃至事业的时候,真的会“如痴如梦”的。


    我爱摄影,从中学时代就触碰过相机和胶片了。不过那时候生活拮据,只能借别人的相机过把瘾。

    1969年3月,我下乡到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海日苏公社。几年当中,只借用另外生产队的上海知青仅有的一台相机,拍过几张照片。1976年,我参加了全旗规模空前绝后的有6000民工参加、为期两年的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担任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有一次,工程进行最大规模的石料爆破,要用两吨多炸药一下子炸平一个小山包。我们专门负责摄影的老孙有点胆怯,我就趁机拿起相机随同装炸药的民工们一起,猫着腰顺着弯弯的巷道进入了山肚子中央。眼见一麻袋一麻袋的炸药排放在山洞里,真是感觉汗毛凛凛的。但是看看身边正在镇定有序地安装雷管引线的爆破工们,我的胆子也就大了,虽然那时技术不高,拍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毕竟是冒险记录了一个历史性的镜头。



    1978年我调回上海后,有十年时间在街道工作。每当带领里弄干部外出的时候,我总是带着相机,为他(她)们留下愉快欢乐的笑脸靓影。


    1989年,上海市区跨越黄浦江的第一座大桥——南浦大桥建设历时两年多。我家就住在附近,从安装第一根横梁开始,到主桥面钢结构合龙,我拍摄了一张又一张。1991年底,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前,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专题影赛,规定每人只能使用2个乐凯胶卷,选送10幅照片。我的这张题为“心弦”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也是我首次参赛取得的成功。我为此照赋小诗一首:“钢梁砼塔斜拉索,日日夜夜牵挂着我;奏响心中豪迈的歌,唱出自强不息的我!”

    从此以后,我便更加热爱摄影,拍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我的拍摄对象。其中,最令我兴奋并付出激情和劳苦的,当然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1997年6月30日晚上十时,我背起摄影包走出家门,去拍摄香港回归之夜,一路上心神不定,到这时候还没有想好到哪里去拍、怎么拍出“回归之夜”来?从外滩走到南京路,再穿过西藏路,走进人民广场,成群成堆的大学生、中学生遍地都是,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很早就来安营扎寨了!我在上海博物馆的北门等到11:50,才突然猛醒,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家伙,直奔西藏路!当半导体耳机里传来“象征着香港政权交接的升降旗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的时候,如我所料,原先关闭的西藏路大屏幕突然闪亮了,高音喇叭也同时响起来了!这时人群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整条西藏路上的车辆陆续停驶,我看见一群群学生爬上了公交车顶,激情挥舞着五星红旗!当00:00交会之时,平时听过多少次、但此刻格外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庄严地奏响了!此时,离开大屏幕还比较远,我大胆用了20秒左右,尽力往前挤,当五星红旗快要升到旗杆顶部的时候,我终于站稳脚跟,取好构图,屏住呼吸,连按快门,定格下了来之不易的《香港回归之夜》,这张照片曾被报刊采用。


    2000年秋,我在“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担任市政管理委员会领导,直到退休。我们的工作管辖包括了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和豫园等上海市的重要窗口地区,这也就为我实现自己的摄影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有利条件。我拍摄了大量资料片,真实地记录了上海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事件,留存了包括多位中央领导人在内的大量纪实资料片,为市、区两级新闻媒体和档案部门提供了大量稿源,先后有百余幅照片刊登于《上海画报》、《解放日报》、《上海市容》等报刊杂志上,150余幅照片收录于《上海黄浦》年鉴和《话说黄浦》等书,一百多幅作品展出。我很少参加摄影比赛,不过算起来也已先后获奖20余次。








    2007年,上海母亲河上的百年老桥外白渡桥整体搬移进厂大修,历时一年。这座上海代表性建筑的小别苏州河口和重返人们视线,牵动着许多满怀浦江情结的人们的心。我先后选择不同的点,成功拍摄了桥体分段搬移、又先后回搬安装就位以及调试直到通车的过程,完成了大型组照《百年老桥大修记》。这一组照和下面的《外滩第一弯拆除记》,在2014年国庆节之前被入选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向祖国致敬——共和国同龄摄影家大型摄影展》。2008年2月,因建设外滩隧道的需要,曾有“亚洲第一弯”美称的延安东路外滩下匝道被拆除,2月22日,最后一轮夕阳告别这里的车水马龙,众多市民特地驾车前来告别;3月5日深夜,第一块300多吨的弧形钢梁成功拆下。出于安全因素和工作关系,我有幸成为在现场拍摄的唯一的非施工单位人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我几十次入园拍摄,并在以后的三个月内,为区政府编辑了题为《光荣与梦想》的工作纪实影集,后来得到世博局领导的好评,洪浩同志专门叫秘书打电话致谢。






    从2006年开始,我的知青朋友圈从原来的内蒙古插友扩大到了上海赴各地上山下乡的知青。“天下知青是一家”,越来越广泛的知青联谊、文化活动,并且借助“浦江情”、“内蒙古上海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等网络的交流传播功能,也为我的摄影开拓了新的天地,知青题材占据了我摄影的大半。无论是纪念活动、重要会议、歌舞表演、交流展览,还是访贫帮困、新年聚会、结伴旅游、重返第二故乡,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背着长枪短炮,现场采风。活动过后,大多都是连夜整理、调整、编辑制作,尽快地发到网上,让大家分享。近年来,我担任了《青春似水——上海知青网十周年文集》一书的图片编辑,参与《知青》杂志社的摄影工作,还帮助知青联谊会编辑画册、修饰书籍的插图等。由于我腿勤手快、善于抓拍,加上器材可以、技术保证,所以一般都能点面兼顾、较好地反映活动的全貌,有较高的点击率,重要题材常被“加精”,楼下会出现不少点赞——这既是我力所能及的付出,也是大家充分认可的回报,我觉得这是作为知青出身的一个摄影家应该做的。其实,在参与知青题材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我的现场抓拍能力和后期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









    2012年秋,我随张刚一行到黑龙江参加位于黑河的中国知青馆的文化周活动,并两度到张刚当年下乡的外三道沟,跟随拍摄了许多生动感人的镜头。第一次去是在知青馆大活动之前,那种上海知青和东北老乡久别重逢、血溶于水的特殊情结,真的令人动容。为了尽快展现于人,我以自己从未有过的最快速度,从近千张原片中选片、裁割、调整、编辑、撰文、制作,做成了十几分钟的配乐幻灯播放件,赶在第三天大部队来到参观时,在会议室播放,引来众多观看,效果很好。回到上海后,又经过充实、修改、完善,发给众多朋友,有一位网友说我的“解说词很煽情哎”。2013年4月,知青馆全国巡展的上海首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我接连七天从早到晚,拍摄了全部场景和各种情节,然后选出300张照片,编成20个专题,制作了片长20分钟的《知青博物馆上海首展巡礼》。








    2013年夏,在筹办组织知青第三次重返内蒙古的时候,我反复盘算着该带点什么礼物去?最后想到了编摄影作品集,仅用一周时间,自己编辑、制作,我的第一本影集《美丽家园——我镜头里的上海》就诞生了。7月,我带着50本数码快印的画册,按事先计划分批赠送,很受欢迎。回来后,经过增减修订,又数次加印,分送朋友。出了这第一本,另外两本也已酝酿准备,那就是集国内作品的《锦绣中华》和国外采风的《异国风情》。


    我学摄影,从未参加过这个班那个班。我的老师就是四五份报刊,每年都花费千元左右订阅;还有看展览和听讲座。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提高,近年来在“变焦成像”技术方面日趋成熟,2014年11-12月,我的《金茂幻影》入选中华艺术宫展出。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战套路。从十多年前开始应邀同影友交流,发展到形成系统为大家“上课”,反映都比较好,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用”。现在,我负责着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摄影社等多个摄影组织的活动,在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别人的经验。在为大家上课做准备的时候,我曾把自己的摄影心得概括为——“想拍,多拍,激情加审美,勤劳加智慧”。重要的是,当我们意识到原来人人都可以用手中的相机和美好的心灵去发现美、留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时候,当我们体会到群众性的摄影活动原来可以培育审美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可以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可以增加宣传手段、扩大正面影响,可以增进同志情谊、扩大社会交往,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时候,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朋友尽情地去玩摄影的。


    我爱摄影,我是知青。“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中国历史上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回城以后,知青朋友的机遇和主客观条件不同、目前的处境已经大相径庭,由此带来各人对于“知青运动”的评说不一,印证了“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后知青生活又是百态千姿、百味居陈的多样世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要活好每一天”,这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晚年的共同心愿。近十年来,我已经用相机记录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倒也已初成规模了。今后,我还将继续做下去,去记录知青的文化,去圆我曾经的梦。



    2015.3.22初稿,2016.11.5修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