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晚霞中的琴声

    2015年 05月 23日
    来源:《生命记忆》 作者: 点击:
    俞启 ,男,天津知青,老高中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3营22连(今稻花香分场13队)排长。1971年7月16日,在武装泅渡演练时,不幸溺水身亡,被追授烈士称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 北大荒的夏天,昼长夜短,天黑得特别晚。22连的各地知青,收工回

    俞启,男,天津知青,老高中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3营22连(今稻花香分场13队)排长。1971年7月16日,在武装泅渡演练时,不幸溺水身亡,被追授烈士称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

    北大荒的夏天,昼长夜短,天黑得特别晚。22连的各地知青,收工回来,吃过晚饭,无事可做。毕竟是年轻人,似乎忘却了一天的疲劳,这时候,会有人拿出二胡、板胡、笛子,在晚霞映满天际的时候。奏起了悠悠扬扬的乐曲……,那是连队经常会出现的场景。

    天晚饭后,绯红的晚霞映满了连队的篮球场。夕阳的余晖给周围的原野涂上了红黄相间的颜色,煞是好看。一个是非常清秀的天津知青俞启,拉着手风琴,一个是身材高大魁梧的上海知青赵千山,拉着小提琴。在晚风的吹拂下,在黄昏的暮霭中,他俩相挨着,飘荡出一阵阵优美动听的琴声。知青们披着晚霞,或站或坐,似蹲似倚,沉醉在悠扬的旋律中

    不知是谁提议:来一段《梁祝》。大家齐声应和。俞启和赵千山对视了一眼,微微点了下头。片刻,那哀婉凄美的乐曲从他俩的指尖中、琴弦间、心田里轻柔地流淌了出来。

    那个年代,《粱祝》是封、资、修音乐的典型。创作这首乐曲的陈钢正遭受着无尽的批判。人们满耳听到的只是八个革命样板戏的音调,灌入耳际的都是铿锵刺耳的“文革”乐曲。

    突然间,在遥远的北大荒的原野上,在满天秀丽的晚霞映托下,两个年轻的乐手,默契地合奏出扣人心弦、令人心醉的梁祝之音。轻柔处,如春风拂面,桃李含情;凄婉处,似猿声哀鸣,杜鹃啼血;明快处,犹阳关蓝天,清澈无遗;悲凉处,恰秋风瑟瑟,满地落英……如泣如诉,如歌如舞,令人如痴如醉。知青们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滋润,灵魂得到了水洗般的纯净。

    琴声挽住了晚霞,晚霞映出了两个年轻人的剪影。那么灵动,那么美丽。那琴,那乐声,那拉琴弹弦的身影,俞启和赵千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绝美图画,深深地烙在了二十二连知青的心田里。

    一九七一年七月,上级搞武装泅渡。武装连去了几个水性好的知青。俞启在的连队有两个名额,一个是一班的小牛,上海川沙人,自小练武,身体特壮。另一个就是俞启。他是排长,海河边长大的老高中生,细高挑的个子,白白净净的脸,说话温和,为人公道,又拉得一手好琴.大家很信服他。

    据说,兵团领导要来视察。原计划一个月的训练,只训练了半个月就要准备泅渡演练。十六日下午,天气状况不佳,江上起了风浪。怕出意外,先挑了六个训练成绩最好的试渡,其中就有俞启。

    中午饭,俞启吃了六个窝头。他带着--根捆枪的绳子,做好了一切准备,兴冲冲地来到了诺敏江边。

    诺敏江,是查哈阳水利枢纽的渠首。虽然是条不起眼的小江,但大风劲吹,江面上,波涛起伏。他们六人下水游至江中心,突遇漩涡。哈尔滨知青于长胜先沉没,被湍急的流水冲走。其他四人坚持不住,纷纷扔掉了背着的枪支,奋力游上了对岸。凭水性,俞启完全有能力游到对岸,但是,他把枪支死死地捆绑在身上,无法摆脱。在湍急的水流旋转的一瞬间,他消失在滚滚的江水中。

    二十天后,在下游的芦苇荡里,找到了俞启的尸体。当时,已面目全非,法辨认了。从他紧紧绑在身上的枪的枪号上,才认定是他。

    晚霞映照在连队的篮球场上,人们又看到了俞启拉手风琴的身影。晚霞带走了琴声,带走了俞启。琴声融进了晚霞,俞启走进了夕阳。晚霞会消失,俞启不会消失,他在知青们的心里,还有那琴,那乐声。

     

    (甄斌、马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