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娃娃眼中的知青世界

    ——聊聊《我爷爷我奶奶》

    2014年 09月 06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唐大康 点击:
    知青三代诗朗诵 去年,“知青上海艺术社”常务.副社长严珊在筹划一档“知青上海”联谊会活动时,交给了我一个任务。她说她手里有一篇朗诵诗稿,写的就是娃娃眼里的知青,题目是《我爷爷我奶奶》,她准备让两个儿童来朗诵。但从诗作质量来看,还有些问题,她


    知青三代诗朗诵

    去年,“知青上海艺术社”常务.副社长严珊在筹划一档“知青上海”联谊会活动时,交给了我一个任务。她说她手里有一篇朗诵诗稿,写的就是娃娃眼里的知青,题目是《我爷爷我奶奶》,她准备让两个儿童来朗诵。但从诗作质量来看,还有些问题,她让我帮着修改一下。

    我一听题目就觉得很有创意,便答应了。等我把稿子拿到手后一看,感到有点为难。首先,从朗诵的角度讲,原诗不尽符合要求。它不押韵,如果有规律的节奏也行,但这首诗在节奏上也不很适合朗诵,句子的意群组合较乱,读起来就像读文章了。其次,在内容上,原诗对知青的“知青生活”的刻画还嫌不足,全诗六个小节,提到知青生活的只有开头一个小节,其余的则全是返城后的“后知青生活”反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首诗应该是儿童眼睛里的世界,应该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事情。原诗尽管运用了第一人称,但读出来却没有小孩说话的味道,而是借着小孩的嘴说着大人的话。如果这样,让两个孩子来朗诵会让人觉得很别扭甚至很滑稽的。

    原诗没法改了,只有重写。我把意思跟严珊说了,严珊说,那你就重写吧。我原本的潜台词是:我不能修改,让作者自己去重写吧。岂料我们的严副社长却干脆把任务压倒了我的头上。

    “知识青年”是那个时代赋予的特定称谓,它终将会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学龄前或者刚刚上学的孩子接受的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恒定的年龄概念。诗歌假想当这些似懂非懂的“小不点”听到爷爷奶奶称他们自己是知识青年时会觉得奇怪,于是就有了诗歌开头的发问:

    我爷爷我奶奶

    他们明明都已进入老年

    可是还口口声声

    把自己叫知识青年

    我说,为什么呀,爷爷奶奶?

    这里,强调的是孩子眼里“老年”和“青年”的年龄差距,朗读的时候这两个词要重读。

    知青上山下乡是四十多年前的事,这对如今的孩子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没法理解的事情。离家远行千里的情况,就他们所知道的恐怕要不就是旅游,要不就是留学了,所以他们很难想象出那种离乡背井的境况的。当他们又听说当时是没有留学,也很少旅游时,于是就有了这样自以为是的理解:

    哼,其实我懂,我心里明白

    他们在那个叫文革的年代

    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家去了很远很远

    不是旅游,更不是考研

    是叫什么上山下乡

    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他们知道了爷爷奶奶当年远离家乡的行为叫“上山下乡”,但这只是一个名词概念,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山下乡的实质,上山下乡时的生活状况,他们不会知道,也无法想像。爷爷奶奶可能会跟他们讲起当时的生活情况,放马牧羊,吃苞米面,烤土豆片。于是他们用他们接触到的生活去理解了:

    我问他们,上山下乡是干什么呀

    有没有玩游戏,有没有动物园?

    吃烧烤吗?像不像我们的夏令营乐园?

    孩子往往就是这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去图解陌生的世界。当听说爷爷奶奶在千里之外想家了,于是便天真地问道:

    那为什么不发个短信,

    或者在QQ上留言?

    诗歌开头几段用这样带有童稚之心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理解的知青和上山下乡,既展现了娃娃眼里的知青世界,又隐含了对那场荒诞运动的讥讽。

    有人说,知青是共和国历史上最苦难的一代,而且他们的苦难并没有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而结束,因为时代的原因造成他们在教育、技能、年龄诸方面的弱势使他们的苦难一直延伸到改革年代直至退休,并且这一苦难不是他们主观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运命。

    这种说法应该说不无道理。问题是,已经这样了,他们怎么办?下面的这段话说得好:

    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一代,从小就受到革命理想、英雄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历经了各种风浪的洗礼,特别是经过艰苦劳动的磨炼和农村基层的摔打,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成了这代人的骨髓和灵魂;虽然,知青一代开始进入退休,但是,关心大局、与时俱进、努力拼搏,再做奉献,仍然是这代人的主流。

    “积极正面、阳光向上”是后知青生活的主旋律。

    于是在娃娃们眼里:

    他们乐意助人

    他们开朗乐观……

    改编后的诗歌,不仅在内容和叙述语言上做了处理,还对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合于朗诵。

    应该说明,虽然这首诗对原稿做了很大的改动,基本上等于重写,但是原稿的创意,原稿的创作灵感还是现在这首诗歌的基础。

    不能忽略的是严珊指导的两个小演员的出色表现,形神具备地将这首诗歌演绎成广大知青喜爱的文艺节目,伴随着后知青时代怡然快乐的生活一起走向幸福的晚年。


    (作者系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