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当知青时的第一个梦想

    2014年 09月 06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郭津德 点击:
    作者在掌犁耕田 我是l969年2月从昆明下乡到云南潞西县勐嘎乡大新寨插队落户当知青的。 我们一同分到大新寨的共6个知青。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中学生,到靠自己干农活挣工分来养活自己,这个过程实在是很艰难很痛苦。 我们的寨子地处边疆山区,距昆明有五天

    作者在掌犁耕田

    我是l969年2月从昆明下乡到云南潞西县勐嘎乡大新寨插队落户当知青的。

    我们一同分到大新寨的共6个知青。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中学生,到靠自己干农活挣工分来养活自己,这个过程实在是很艰难很痛苦。

    我们的寨子地处边疆山区,距昆明有五天的汽车路程。那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山寨,是当时的乡政府所在地,但不通公路、不通电,85家农户500余IZl人在那大山里以种粮为生。

    当时边疆山区农村的生产力极其低下,种的是雷响田、火烧地,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亩产稻谷200来斤、包谷300来斤,交完公粮所剩无几,剩下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全寨老小只能靠芭蕉芋、野栗果等山茅野菜充饥。整个寨子只有三间瓦房,一间是当时的乡政府,一间是过去地主家的住房(当时用作集体养猪场),另一间是小学校,其余就是竹篱笆茅草房,境况好一点的也就是土基墙、茅草顶。小娃儿们裸露着黑黝黝的小屁股四处乱跑。每当夜幕降临,男人们在油灯下吃完最简单的饭就灭灯睡去了,为第二天的劳作积蓄力量;而妇女们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或松明火把下,拉动沉重的石磨磨包谷,磨麦子,或者费劲的踩动木碓,脱谷舂米,直到午夜渐歇。这最原始工具在那大山里不知传承了多少代。

    乡亲们手把手教会了我们从最简单的铲田埂、打秧叶,到难度稍大的犁田耙地等农活,并从生活上给予了太多的关心、照顾与帮助。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我反复想,我们六个大小伙没有带来一捧土、一株苗,却带来了6张天天要吃饭的嘴。干活,我们不如十四、五岁的半大人,寨子里不可能因我们的到来多生产出粮食。好比一个同样大的饼子,原来是l0个人分,每人能得到十分之一,现在是l6个人分,每人就只能得到十六分之一了。就是说,实际上是乡亲们从自己嘴巴里省下了一份IZl粮在养活着我们!我的内心在出工、收工、吃饭、睡觉的循环中变得越来越不安起来。

    内心的不安促使着我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愿望,感到自己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为乡亲们带来一点实际利益,这样才能弥补一点良心上的歉疚,生活才有意义。具体该怎么干,一直在苦苦思索着。

    1971年底,我们中有四名知青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了寨子,就剩下我和同学龚彬了。我俩的想法都一致,于是就开始寻找着力点。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和实地踏勘,觉得充分利用山里的水源及高差悬殊的地势,修建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是可行的,也是急需的。可是,那时大新寨绝大多数人没走出过大山,甚至没去过县城,根本不知电为何物。许多人听了我们的设想,都以为是笑话,有的抢白我们是白日做梦。记得有一位老大爷说他知道电:就是“用山洼里藤子一样的什么‘线’栓着一个玻璃泡泡,叫‘电泡灯’的东西”。然后,他提高了嗓门说:“不信!不信!这是神话故事里仙人才会做的事嘛。你们又不是仙人。如果你们能做到,我就用手板心煎鸡蛋给你们吃!”说完,便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了。

    建水电站谈何容易!它真的成了我下乡后的第一个梦想。

    我俩承认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并没有放弃。为了干成这件大事,我们首先做的是对自己充电。我们下乡前只是中学生,除了在物理课上学到一点电的基本知识外,对于如何将山里的水转变成电,还真是一片空白。于是,我们写信请家里购买相关书籍寄来,还利用难得去芒市的机会到新华书店买书。我们在煤油灯下一遍遍地苦读《农村电工手册》和《小型水利水电设计》等书,经过突击补课,初步学到了一些相关知识。这些书籍我至今还保留着。

    要将梦想变为现实,我们的想法必须被大家接受才是关键。我俩加强了“宣传”工作。在劳动中、在走家串户的聊天中,我们给乡亲们大讲电的好处,大讲寨子里的有利条件,大讲修建电站的必要性。到过县城见过世面的队干部和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是我们的突破口。很快,大多数队干部接受了我们的设想,但感到困难很大,一是没有懂技术的人员,二是缺乏资金,三是担心动用大量劳力,会影响生产等。年轻人说,用电确实好,只要有懂技术的人领着干,我们有的是力气。

    后来,经过与生产队干部反复商量、研究,终于统一了思想,一致同意建电站。我们寨子里有个好传统,凡是大事,都要经全体社员通过。在修建电站这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上更得如此。在召开全体社员大会的那天晚上,我心情有些忐忑,因为寨子里确实有些人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说:“我们祖祖辈辈不得用电、不点电灯,也不见哪个人晚上吃饭时把饭喂进鼻子里去,自己修电站,费力又麻烦,不修也能过下去。”所以我是心存疑虑的。那天收工后草草吃完晚饭便提前来到会场,心里盘算着怎么发言。队长说了这次大会的目的后,就由我详细介绍修建电站的设想和它的好处,并分析了我们寨子的有利条件。最后,由全体社员表决。结果让我惊讶不已,竞有八成多的社员举手同意!有的说,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不敢想、不敢干的事,今天有共产党的领导,是该干了;有的表示要带头苦干,为子孙后代造福;不同意的社员说:我们的条件还不够,困难还很多,如果大家都同意了,我们也不会反对,更不会拉后腿。我们取得了的第一战役的胜利,向着梦想成真迈出了第一步。

    接着,我们还要取得大队和公社领导的同意与支持,还要得到县里水电部门的技术支持,再就是筹集资金和组织专门班子等等。多次队干部会议研究,决定由生产队长晏发林任修建电站领导小组组长,我和龚彬负责具体操作。

    我们全力以赴投入了这项寨子里非常宏伟的工程。

    由于我和龚彬早就对大队领导作过多次游说,很快就得到了大队的支持。到了公社,领导们的意见就多了,但经过我们多次汇报,最终还是做出了“支持大新寨贫下中农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定。有了这个决定,县里的水工队把此项工程列入计划也就顺理成章了。

    工程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我们在县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设计方案。师傅们还在我们的方案上增建一个容积为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比我们的设想更加完善,它能在枯水季节能延长发电时间,同时也能在插秧时节补充水源。

    忙碌的时光生活是充实的。在那段时间里,除了要组织施工、又要为找机器设备和建材四处奔波,还要千方百计节约生产队极为有限的资金,我们赶着马车往返芒市拉运器材和建材;外出办事总随身带着简单的行李和炊事用具,睡街棚,吃自己做的饭。尽管艰苦、繁忙、劳累,但心里十分踏实,非常愉快。在那段时光里还学会了使用经纬仪测量、混凝土配比、石料支砌、爆破、土石方计算等技术。乡亲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即使是在施工中发生过一次伤亡事故,也未能阻止工程的正常进行。   经过近两年的苦干,全寨的乡亲历尽艰辛、流血流汗、在无任何施工机械的条件下,装机容量l8千瓦的小水电站终于建成了。l973年7月的一天,寨子里召开竣工通电庆祝大会。这天,队里提前收工,大家吃过晚饭就兴高采烈地汇集到会场,等待光明到来的时刻。大队干部、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代表先后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天是铲草立寨以来最值得高兴、最值得庆祝的一天。我和龚彬作为重大贡献者受到了隆重的口头表扬。虽然既无奖状、更无奖金,却是我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接受表扬,意义非同一般。

    从那天起,大新寨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松明火把的历史,比附近其他村寨提前l9年过上了电力时代的生活。直到1992年l0月,大电网覆盖了整个山区,这个小水电站才完成了使命,光荣退休。

    记得在那次庆祝大会上还有几个小插曲:当会场上五个200瓦的电灯大放光芒时,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一位老人竞用烟杆对着一个电灯点烟,引发了大伙哄笑不止;那位把电灯泡叫成“电泡灯”的老大爷被几个小青年围着,要他用手板心煎鸡蛋。老大爷哈哈大笑:“时代不同了嘛,我们寨子里也有仙人了,给得啦!”

    我当知青时的第一个梦想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实现了,我再也不是从乡亲们嘴里分口粮的人了。看到了自己的作用,精神便产生了飞跃,新的梦想又在心中酝酿。l975年5月,我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我和支部一班人又带领大家修建了一座库容量42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种雷响田的状况。l984年6月,我怀揣着更大的梦想,调到自治州工作,直至退休。

    有梦想就有希望,但美好的明天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不停地为实现梦想做出艰苦的努力,明天才会更美好。


    (作者系大新寨插队昆明知青,全国劳模。本文由云南知青联谊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