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花甲之年的相聚

    2014年 07月 26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张惠中 点击:
    照片上的人,是1969届的初中毕业生。l970年,我们被迫或自愿报名的去向就是“一片红”,清一色的上山下乡——外地农村,北去的到黑龙江,南走的去西南边陲的滇地,还有在红土地上插秧,在淮河的两岸挑土,个别同学在苏、浙的某地去“投亲插队”……花名册上


    照片上的人,是1969届的初中毕业生。l970年,我们被迫或自愿报名的去向就是“一片红”,清一色的上山下乡——外地农村,北去的到黑龙江,南走的去西南边陲的滇地,还有在红土地上插秧,在淮河的两岸挑土,个别同学在苏、浙的某地去“投亲插队”……花名册上的52名同班同学,各奔东西。从此,我们就有了“知青”的身份。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叶落归根回到了上海。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使我们同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更为困难。

    甜酸苦辣成,人生一甲子。蛇年的到来,标志着在1952、1953年出生的我们进入到了六十周岁的年轮。小小圈子里的几个人一商量:搞一个比乐中学69届x班同学的聚会。主题确定为:自己给自己祝寿,同学们相互祝寿,向我们亲爱的老师表达深深的谢意,叙一叙同学之间难忘的同窗情谊。

    热心加上本事,辅以钻劲,同学之间我联系你,你通知他,他又找到她,她又

    告之于另一个有联系的他,这蛇年3月3日的同学聚会看来要搞成了,最初的几个发起人心中有了底。

    位于延安中路的梅园村酒家的229包房里,呈现着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中的场景。四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已认不出来:“请您自报姓名来!”依稀地记得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的模样,而如今的我们已是两鬓斑白。饱经风霜的脸庞却依然透出了农民(知青)的淳朴、工人的坚毅气质。笔者核对着这好不容易从档案中得来的同学的花名册,数了数,共有22位参加。同学们回忆着往事,力图在这已经变得十分模糊的记忆中,寻找着当年的你、我、他,大家似乎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学生时代,沉浸在聚会的欢乐之中。

    亲爱的成老师也来了。因为有了成老师的出席,更增添了欢乐的气氛。遥想当年那动乱的年代,我们没读到什么书,但却从成老师的教诲中,懂得了“要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的道理,使我们在走出校园后的岁月里,历经风雨,走过坎坷,到了今日的花甲之年,各自交出了一张说不上优秀,但还算及格的人生拼搏考卷。感谢您,亲爱的老师!今日您的学生们聚集在您的身边,向您汇报着四十多年来成长的点点滴滴。

    大家正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位同学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原来是一位姓谢的同学,得知这次聚会后,特地从云南打来电话,向同学们问好,向亲爱的老师问候,并转达他不能前来参加聚会的歉意。

    约莫过了半个小时,我们229的包房里,走进了一个最初我以为是走错房的年轻客。这个极为帅气的小青年手捧着鲜花,自我介绍地说,他是谢同学的儿子。受父亲的委托,特地赶到我们聚会的地方,表达他父亲由衷激动的心情。真是个意外的惊喜!还说什么呢,向远在边疆的谢同学致意!愿他在云之南的异乡保重、安康,有待来日我们再相聚。

    我们可以不再为了柴米油盐的生计奔波,逝去的青春年华虽然不再,但我们无悔也无愧。我们已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份的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时间段。让我们高举酒杯,为庆贺我们的相聚,庆贺我们共同的六十岁生日,干杯!

    “咔嚓”、“咔嚓”,这花甲之年的集体照,实在是太珍贵了。

    谨以此文献给比乐中学1969届x班的老师和同学们。

    (作者系原江西崇义县插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