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奉献,我快乐!

    ——我当《知青》编辑的十年

    2023年 01月 15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艺术人生”编辑吴佩 点击:
    十年前,《知青》会刊如新生婴儿呱呱落地!那时,我是《黑土情》杂志编辑,新刊物的创刊更让人欢欣鼓舞,知青这一代不易,应该给后人留下些文字资料。还记得隆重的首发仪式是在2013年上海冬天最冷的月份,那天天还真的有点冷,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冷,赶到会场


    十年前,《知青》会刊如新生婴儿呱呱落地!那时,我是《黑土情》杂志编辑,新刊物的创刊更让人欢欣鼓舞,知青这一代不易,应该给后人留下些文字资料。还记得隆重的首发仪式是在2013年上海冬天最冷的月份,那天天还真的有点冷,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冷,赶到会场时额头都冒汗了,许是激动?参加首发式是开心喜庆的事,我特找了件大红羽绒衣穿上,就是那种喜庆的颜色、喜庆的感觉。我写的《我当编辑》一文,刊登在创刊号中,更是开心喜庆!而《知青》创刊号封面也是以红色为主基调的,那就是一个:喜庆!怪不得额头冒汗,都是让喜庆给闹的。当与会的每位都拥有了《知青》创刊号,我迫不及待地举着红色《知青》,与穿红衣的我合影,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一晃,十年过去了,《知青》杂志转而成了研究会会刊。这十年,我任此刊栏目编辑,我的名字频频在刊物中出现。这十年,我采访了许多知青,为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记录下他们所走过的路:许晓敏、毛佩令,张新民唐桂娣夫妇、楼雅莉、周励力、吴潇、李玉棠、宁志超、罗克平……十年中的点点滴滴让人难以忘记,而每一次采访都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第一次采访,是杂志社葛天琳老师提议的,约好了一起去采访知青男高音歌唱家董国庆,没想到那天我按时到宝山,联系葛老师时,却告知临时有事,不能来了!不认识董国庆,一下子没了方向。好在我曾是企业《丰年》报的记者,采访厂长、党委书记、逢年过节采访一线工人,采访写稿是我的强项。按葛老师给我的电话,联系董国庆,一路找到他家,完成了采访。几天后,《奔驰的骏马一一记知青歌唱家董国庆》写成了,董国庆本人很满意,文章刊出后,反响不错,让我看到了成果。

    这以后,我的栏目几乎成了专访专栏,写下了一位位了不起的很有影响力的知青。

    十多年前,认识了市群艺馆创作部主任蔡维扬,他是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届党员大学生,在任《上海故事》常务副主编时,带领团队把《上海故事》这本小小的杂志搞得轰轰烈烈,成为中国大众文学的优秀期刊,在全国的故事类期刊中,稳居第二,读者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及港澳台。蔡维扬是一名高级记者,曾采写过许多知名人士,还写了《苟活到现在的我》和《那时我是很风流的》等报告文学,很有才华。打过几次交道后,相约采访。他身上的故事太多了,采访回来,吃完晚饭打开电脑,写到半夜二点,一气呵成,一篇题为《他,仍在疾走记‘亚文联’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蔡维扬》七千多字的文章完工了。我这样的无名之辈,写他是很有压力的。文章写完,连夜直接发蔡老师,告之:“初稿出来了,框架有了,看看怎么修改?”倒头便睡。第二天,打开手机,一条信息跳了出来:“你写的文章一级棒!”是蔡老师发来的,一块石头落地,看来不用大动,只须小修小补了。蔡老师说:“这篇文章哪怕不修改就刊出,我都没有意见!”他告诉我:上海的许多媒体包括知名的主流媒体都采访、写过他,没有一篇让他满意的,这一篇写得好!很满意!经我再三恳求,蔡老师仔细作了修改。被蔡老师认可,让我很开心!

    写的知青多了,看的人多了,知道的人也就多了,有的知青会找到我,主动提出:能不能写写他?我回答:“当然可以!不过,我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接受我的采访!”没有第一手资料,再会写也徒劳。

    每次采访之前,是一定要做功课的。有的知青已经相当有名气了,打开百度就能搜到相关信息,有的知青对下乡经历很反感,有的因为成名了,对知青刊物不肖一顾。还遇到过反反复复约定后,却被再三推迟,最终没能如愿的。

    有一次最囧,我采写了一位在国内外相当有名气的知青,文章几经修改,终于定稿,我很开心。排版、出清样、校对,一路都很顺。突然,主编通知我,这篇稿子采访人不同意刊登了,马上撤稿,要另换一篇。我一下子懵了:“那还是我的栏目了吗?!”一夜无眠,第二天我与主编商量,能不能再给我一点时间,我马上物色采访对象,马上采访、写作?主编说:“都要付印了,那有那么多时间呀?”他思量再三后还是答应给我一星期,他说:“你能搞定吗?不可能的话就算了吧。”“行!就给我一星期?写不出来就换其它稿子!”我毫不犹豫,马上斩钉截铁地承诺下来。

    可是,去采访谁?一片茫然,时间不等人,一星期啊!我必须首先找到可以让我采访的人!

    挂了电话,傻了好半天,下午还有重要活动,先应付眼前的事情。我马上收拾行装,打点好演出服,去出席“蔡觉权原创诗文朗诵会”,并为他的诗歌朗诵。这一场朗诵会很有水准,蔡老师曾是虹口区政府干部,非常有能力,诗歌会更显现他的才能:亲力亲为、亲自策划、亲自落实朗诵员、亲自配乐、亲自主持、亲自操办。整个饭店一楼济济一堂,北大荒战友、京剧票友、民间春晚的导演来了,虹口区老干部局、文化局、区文联等相关单位的人员也来了,他的大学同学特意坐飞机赶来,中外文化交流会也派来了高级摄影师,他的亲朋好友都来了……诗会上,为他贺词、为他献花……整个过程,让我看到了蔡老师走过的路,看到了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了他的才能,看到了他的付出,更看到了他暖暖的爱心。蔡老师现场送给我他的诗集《人生从诗里走来》,看着那一行行诗句,让我非常感慨。突然灵机一动,蔡老师不就是我可以采访的极佳人选吗?来不及放下手里的酒杯,马上去找他:“蔡老师!祝贺您!诗歌朗诵会圆满成功!我是《知青》刊物编辑,想采访您,可以吗?”蔡老师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想着主编只给我一周的时间,一定抓紧采访、抓紧写稿。“那就约明天采访吧。”“哎呀,明天不行,我要去上课。后天吧!”“好,一言为定!”

    有了采访对象,成功的机率就有了百分之五十,我对自己的采访、写作能力有绝对把握的,一星期交稿没问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半夜,老公突发心肌梗塞,120救护车急送医院,中山医院急诊室根本就没有床位,临时借了一张折叠小床,让老公躺下来,我却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整整守了一夜,想着第二天约好了要去采访蔡老师,心里特别着急。早上女婿来接班,我慌忙赶往蔡老师家,结果还是比预约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对不起啊蔡老师!我是个很守时的人,采访结束会告诉你我迟到的原因。”想不到采访中我的手机不断响起,医院打来的,亲戚朋友询问病情的,女婿询问借床退押金、转病房事宜等等,我只好把实情告诉蔡老师:“真的对不起,所以迟到了!”蔡老师不但没怪我,反倒安慰我,说:“遇到突发状况,完全可以推迟采访嘛。”我心里清楚,根本就没有时间让我往后推啊!交谈中,我敏感地捕捉到一个词:公益!正是这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让我确定了这篇文章的主题。采访结束,我顾不上休息,连夜写稿,实在困了,眯一会儿继续写,不确定的地方,第二天马上与蔡老师沟通。第三天稿子出来了,马上让蔡老师确认,蔡老师没想到我会这么快就把稿子写出来。不巧他家也有人病重,在医院守护,没有太多的时间看稿子,我只能不断催他,蔡老师忙里偷闲认真修改,小标题都让他改得非常出彩。终于《人生从诗里走来一一记京昆之友社社长、公益人蔡觉权》的文章完成了。马上发给主编,如释重负,我的栏目没有开天窗!累得我一连睡了两天。

    这一次教训太深刻了,缓过劲来的我马上开始物色新的采访对象。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手中有稿,才能心中不慌。马不停蹄地采访、写稿,完成的稿子存在电脑里,需要时可随时拿出来,这样就安心啦!也正是这一良好习惯,避免了再次栏目开天窗。今年三月,上海的疫情令所有人措手不及,整整三个月的封控宅家,哪里也不能去,外出采访当然也只能中止。好在电脑里有写好的文章,让我及时交稿。

    这十年里,我的栏目从一开始时是“舞台人生”,歌唱家、舞蹈家、朗诵家、指挥家……都成了我的采访对象,写下了《长发飘逸的女将军记知青指挥家李向荣》《情在深处一一记知青艺术家严珊》《绽放的金达莱一记上海知青金达莱歌舞团团长樊淑芹》《她把歌唱进你的心里一记知青歌唱家楼雅利》《串起水晶项链的人记《黑土情》知青艺术团团长金捷》等等。

    这十年中,领导考虑到我的栏目的局限性,改成现在的《艺术人生》,知青中的佼佼者,诗人、作家、设计师、书法家、摄影师、爱心大使……都成了我笔下了不起的人物:《让生命绽放灿烂光芒一一记爱心人士、知青音乐人刘以洁》《虎头鞋文化传承人李宜君》《难忘黑土地上的芭蕾之花一一记上海歌剧院原党委书记毛佩令》《挥毫谱写中华梦一一记知青设计师、书画家吴潇》《双手让生活更精彩一一记知青活动家、剪纸能手钱惠珠》……所有接受我采访的知青,看到我为他们写的文章,都非常满意。知青中实在是人才济济,在采写的过程中,自己也很有启发、很受教育,他们是我人生路上的楷模。

    这十年,奔波采访,还真有点干辛万苦的感觉,去太仓赶不上长途车,只能转几趟车七转八弯,回到上海已是万家灯火;有的采访地交通不便,为了省时省事,常常开自家的车前往,路不熟,常常开到汽油燃尽,急得找加油站;现在的高科技道路电子监控太厉害了,一不留神,压着白线,招来一张罚单,扣三分交200元罚金。也有心急慌忙赶路,碰碰擦擦的小事故发生,于是打110、处理、定损、修车、报单……

    这十年,为这本会刊心甘情愿地付出,无怨无悔。如今,同仁们都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也不再年轻,几位提出退出编辑行列.让位于年轻人,我沉默了:这十年,是辛苦,却苦中有乐。

    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