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用音乐唱响知青心中的情

    2023年 01月 15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尚志明 点击:
    作为与共和国同生长、共命运的一代知青,讴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用音乐叙说知青故事,传播知青精神,演绎知青风采,繁荣文艺创新,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是历史赋予我们知青人的使命与担当。 半个世纪前,“到农村去,到边疆

    作为与共和国同生长、共命运的一代知青,讴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颂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用音乐叙说知青故事,传播知青精神,演绎知青风采,繁荣文艺创新,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华彩乐章,是历史赋予我们知青人的使命与担当。

    半个世纪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激荡着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16岁的我,于1968年10月25日去上海县塘湾公社友爱三队插队落户,成了一名知青。从那时起,我的整个人生都离不开知青这个结。

    因为对音乐的爱好,我在农村插队落户生活的近十年,以及退休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几十首以知青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用音乐唱响知青心中的情,为弘扬时代主旋律而耕耘,俨然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在农村插队时参加文艺宣传队期间,我曾写信支持爱华沪剧团演创知青题材的沪剧《金训华之歌》,并希望能让我们业余文艺宣传队得到专业指导。扮演金训华的李灵珠和扮演李铁梅的马莉莉与爱华沪剧团演创人员拿着我的信,到我下乡插队的上海县塘湾公社召开座谈会。爱华沪剧团作词陈东冠和沪剧《红灯记》、《洪湖水浪打浪》的曲作家汪建平为我修改沪语歌曲《战三秋》和指导沪剧创作。

    插队落户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农村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了我创作的灵感,走在泥泞的田埂上,那麦香,那稻浪,那菜花,那炊烟,那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伴随水乡瓢荡的田山歌和劳动号子,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时时刻刻地萦绕在我的脑海。劳作了一天,顾不上疲倦,在无数个黑夜里,我都会静静地沉浸在音乐的构思之中。于是就有了《罱泥新歌》《战三秋》《广积粮》《育秧》《黄浦江畔迎春来》……。

    1977年恢复高考,我有幸通过,就读师范大学音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获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士和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我曾先后在文化站、小学、少年宫、党校、高校等单位工作。文理知识交叉渗透,多样化的工作生活阅历丰富了音乐创作的灵感,开拓了视野。为称颂1977年的那场高考和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我创作了歌曲《恢复高考喜讯扬>(奚如明词)。在师范音乐专业学习和任教期间,我与老搭档嘉定知青戚建伟同学创作表现粉碎“四人帮”题材的沪剧《大年初-》并参加了上海县的巡回演出;戚建伟与我创作的合唱《怀念周总理》参加了上海几所师范学校的汇演;我们创作的/L童歌舞《红领巾的心愿》以及合唱《草原小雄鹰》,参加了上海市少年宫的演出并获优秀奖。作为同窗好友,我们俩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在改革开放的岁月中共同合作,用歌声弘扬时代精神,传播知青文化。

    在上师大建校60周年校庆时,我创作了歌曲《师道在理想中闪光》(戚建伟词)由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献给母校师大。

    退休后,我从高校走向社会,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和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研究会副会长杨剑龙推荐我去为知青团队创作歌曲。我为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东方知青文化促进会等知青团体谱写会歌,为黑龙江、新疆等地知青谱写歌曲,为学校和乡村、社区谱写校歌和村歌。有一次在上海社科院创作演出筹备会上,社科院领导沈国明拿出他的身份证给我看,说与我同是知青,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1952年8月11日),我深受感动,真是知青心连心啊!

    2012年,我赴京作曲应试,参加当场作曲命题比赛,比赛规则是当场作曲命题考试和交一首音乐作品,两项内容各占50%成绩。当场作曲命题考试的题目是为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歌词谱曲,要求结合运用古典音乐、唐代舞乐、藏族音乐和佛教音乐。由于之前我在公社文艺宣传队里摆弄过不少乐器,用笛子、二胡、扬琴吹拉弹奏古曲,用扬琴模仿过古筝弹奏《战台风》,此外我还去过布达拉宫、塔尔寺、拉卜楞寺等藏传佛教寺庙,走过文成公主人藏的日月亭,在北京智化寺聆听乐僧演奏佛寺京音乐并录制了视频,而这一切当时都在脑海中翩然起舞并跃然纸上,从而让我顺利完成作曲面试。主考老师吴颂今(歌曲《军中绿花》作曲家)和姚明(《故乡是北京》作曲家)等作曲家当场批卷,并宣布我递交的一首表现少年儿童乘坐神州飞船翱翔的喜悦之情的《祖国祖国我爱您》(戚建伟词),获得全国青少年音乐作品金奖;这一年,我谱写的抒发海峡两岸同胞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故乡的女声二重唱《布谷鸟金孔雀》(朱妙其词)获第二届“民族之声”全国声乐(词曲)、器乐作品征集暨歌手乐手总决赛歌曲创作金奖并去北京文联剧场领奖;流行歌曲《八月十五的晚上》(朱妙其词)获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的“中国民歌精品金奖”。

    2013年,美丽的中国梦为我们描绘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谱写的歌曲《我和祖国最亲》(许继荣词)获第二届“青春之声”全国校园歌曲创作金奖;在捍卫祖国海疆背景下谱写的《我是炎黄孙,我是中国人》、《渔家儿女唱新歌》(戚建伟词)由知青歌手赵爱琪在海南博鳌演唱,唱出了国强军威的自豪感和渔民向往安居乐业的幸福感,获北京国际青少年音乐节歌曲创作金奖。作为老三届知青,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理想留在了农村的蹉跎岁月,我与老搭档词作者戚建伟创作的知青歌曲《黑土地恋歌》表现了一代知青无私无畏、无怨无愧的精神境界和对这片土地的思念,而另一首《难忘你,战友》则是对那些把生命留在异乡,最终没有走出这段历史的知青的怀念,两首歌曲参加在济南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知青原创歌曲大赛,分别获大赛创作一等奖和全国群众创作歌曲金奖。比赛歌曲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体现了知青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这一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戚建伟与我创作的歌曲《每当我想起毛主席》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知青交响音乐会”上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获2014年“建国杯”全国大型音乐展演活动作曲金奖。

    2014年,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服务人民圆梦中国”的专场音乐会上知青歌手演唱了戚建伟与我创作的《为民之歌》(顾国庆演唱)和《总理英名永放光芒》(董国庆演唱,获全球华人词曲作品创作大赛活动歌曲创作金奖);歌曲《春天悄悄地来了》(许继荣词)获2014年“金嗓子之声”全球华语大型音乐创作金奖。

    201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群众艺术馆和横店影视城演唱了我们创怍的《永远不忘记一一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作》的歌曲,获“放飞中国梦相聚在北京-2015全国大型音乐展演盛典”作曲金奖。

    2016年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我们创作的歌颂党的歌曲《跟着你》获2016年全国群众歌曲创作金奖;在海洋大学表演的歌舞《知青亚克西》获2016年全国群众歌曲创作银奖。

    2017年是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香港回归20周年。我们创作的合唱歌曲《长征颂歌》既有追寻当年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经历的深沉;又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长征精神的激昂。歌曲演出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读者俱乐部,获2017年感动中国一一群文杯第四届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评中国原创音乐最佳歌曲。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一代知青用青春和理想谱写了自己的人生。追忆那段岁月,重拾当年情怀,传承知青文化和精神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戚建伟与我创作了一些知青歌曲和表现改革开放新面貌的歌曲参加了12月18日由上海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音乐学院和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的“一支难忘的歌一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知青原创歌曲展演”。知青代表叶辛在舞台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尤其是讲述了歌曲《-支难忘的歌》的创作经历。演出中,由上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以知青组成的仙霞街道茉莉花舞蹈队表演的《石库门一一天安门》(张春新、戚建伟词)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万里长征、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奔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歌曲获“放歌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词曲征集”最具号召力作品、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度学会优秀歌曲作品奖、首届海派音乐原创歌曲优秀奖;由上海红枫知青舞蹈团表演的《战友情怀》(新疆知青刘国君词),描写五湖四海的儿女奔赴新疆垦荒、放牧、戍边陲迎着严冬的寒流和大漠的风沙,盖地窝、睡土炕、点油灯、吃窝头,为祖国奉献了青春芳华,凝结着深厚的战友情怀的激情岁月;在上海欧阳知青合唱团演唱《知青研究会之歌》(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会歌,杨剑龙词)的歌声里,有知青昔日在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历经雨雪风霜,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闪耀;歌声里,有知青高考进取,与新时期共同迎接改革开放,铸就新时代华章的豪气。歌曲还参加了同济大学2018年知青闹元宵专场演出;由上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在那清清的小溪旁》(获亚洲国际艺术节歌曲创作金奖);知青吴永亮、吴仁芳双人舞表演的《草原醒了,牧人醉了》表现了改革开放草原牧民的新生活;知青周坚敏、杨凤蓝男女声二重唱《知青亚克西》则表现了知青的豪气;上海黑土情时装队展现了改革开放新气象的《相握的手,相拥的心》(李希文词,获感动中国一一“群文杯”第四届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征集活动群文之星杰出作品奖)。

    2019年是新中国70华诞。是年10月24日由上海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人文学院、音乐学院和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的“为新中国70年纵情歌唱”原创诗与歌作品展演中,戚建伟与我创作了一些歌唱祖国和表现历史题材的歌曲。知音鼓乐队开场表演《新时代的华章》,由上师大音乐学院研究生演唱怀念老一辈革命家的歌曲《每当我想起毛主席》、《总理英名永放光芒》、《致敬方志敏》,少年儿童演唱歌颂祖国的儿童歌曲《我和祖国最亲》、《祖国祖国我爱您》,大地艺术团合唱队演唱《长征颂歌》、抗战歌曲《永远不忘记》、描写知青情结的合唱《浦江梦》《蒲公英》(杨剑龙词),男女声二重唱《祖国亚克西》,男声独唱《八月十五的晚上》《芳华》,大地艺术团舞蹈队表演《我为共和国举杯》《台湾飞来一只鸟》《想起妈妈的话》。老中青少几代人同台演出共同唱响新中国的华彩乐章。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马莉莉也同台演唱知青题材的沪剧《风雨同龄人》主题歌。同龄人之歌,赢得场下知青观众和师大师生阵阵掌声。舞台上我拿了当年扮演沪剧《金训华之歌》金训华的李灵珠老师写给我的回信,与金训华烈士的战友逊克知青王卫法一起上台向马莉莉老师献花致意,感谢马莉莉老师的精彩演唱,感谢她先生李灵珠老师塑造了知青金训华的形象。马莉莉在上师大音乐厅舞台上深情回忆:“我真没想到,还是在1970年代初的辰光,我当时只有20岁,尚志明老师大概当时只有17岁,我们在塘湾相遇,当时我正好在演李铁梅,相隔这么多年,我们能够今朝在此地又相遇,而且今朝许多的歌曲是尚老师自己的原创,我感到,作为一个知青,能够奋发有为,能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有这么多作品,我也表示祝贺。”马莉莉老师简短的一番话,既表达了对岁月如梭的感慨,也对我矢志不渝从事知青音乐创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

    2020年1月21日,在慧音剧场演出戚建伟与我为上海电视台“我们这一代”创作的主题歌《芳华梦回老来俏》表现老年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激情,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豪情,爱国、爱民的真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戚建伟与我创作的沪语歌曲《百年党旗舞春秋》和歌舞《石库门一一天安门》由大地艺术团分别参加了黄浦区瑞金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嘉兴南湖和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办的庆祝建党百年的演出;沪语歌曲《上海好风光》、《浦江梦》(杨剑龙词)作为创作民歌进入上海市江南民歌大赛决赛。其中《上海好风光》被中国唱片公司入选全国卡拉OK厅播放。民歌大赛赛委会对创作民歌要求以传统民歌旋律音调、音色音响、美学趣味、文化精神等为创作素材,运用现当代作曲技术手法创作具有民歌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从词曲创作到舞台呈现都要具有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特征。我作为上海音协会员,这些年来注意创作歌曲的学院化、专业化特点,一些创作歌曲由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海政文工团、火箭军文工团、煤矿文工团等专业歌手演唱,在使歌曲具有学院化、专业化特征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尤其是注重知青歌曲的演艺质量和传递,如知青题材的歌曲《新牧马人之歌》由海政文工团歌手演唱,《相握的手,相拥的心》由中国音乐学院歌手演唱,《战友情怀》由火箭军文工团歌手演唱,《黑土地恋歌》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歌手演唱,让知青歌曲能更好地在舞台和网络上传播。2021年我被评为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研究会优秀会员。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我与戚建伟再度创作军旅歌曲《你可知道月亮的心》和知青歌曲《我们是东方知青》、《克兰河之歌》(刘国君词)。

    用音乐唱响知青心中的情,让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屈不饶、顽强奋斗、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光荣传统不断弘扬光大,代代相传;用音乐唱响知青心中的情,表达了一代知青为加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继续奋斗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我自己不懈努力地音乐创作,我先后加入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协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和中国民歌演创大奖赛组委会向我颁发了“中国民歌优秀曲作家”证书,我创作的一些歌曲屡次在全国音乐大赛中获奖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及音乐杂志刊登出版。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岁月如歌——尚志明歌曲选》。

    用音乐唱响知青心中的情,光阴似箭,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不知不觉我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期间,有创作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作为曾经的一名知青,能在有生之年,能在夕阳余晖下,为传承知青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感觉无上荣光,感觉我们这一辈真得无怨无悔!

    (作者原为上海县塘湾公社友爱三队插队的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