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收集知青书信日记是知青历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2022年 11月 2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张黎平 点击:
    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的全国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好事。我本人从内心里非常赞成。历史总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历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烙


    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的全国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好事。我本人从内心里非常赞成。历史总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历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烙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作为共和国历史上一场旷日持久,涉及千万人的运动,有着自己特殊的记忆和特殊的意义。在这场运动中,由于每一个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由于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和理解不同,因此看法自然也就会各异。这种差异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作为史料编辑,我们应该允许并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对当时抱有各种不同认识的知青的真实思想——包括书信、日记、纪念文章等,进行全面收集整理,这才是实事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任何偏废一方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是失去历史良心的行为,这应该成为我们收集知青书信日记的总原则。具体谈谈我个人的三点意见:

    一、收集知青书信日记工作刻不容缓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经历。这代人大多数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有的甚至年迈耄耋。尽管现在生活医疗条件很好,七十多岁的人大多还身体很健康,但毕竟年龄不饶人,头昏眼花、反应迟钝是自然的事,有的甚至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如果不趁我们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收集这些历史资料,用不了多少年,一是非亲身经历的人没有多少人会有兴趣收集和研究这段历史,即使有也并非直接感受,史料价值将大打折扣。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资料的直接当事人会逐渐减少,这将对我们的史料收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深入研究知青历史,当务之急就是把当时这些第一线亲历者的真实资料收集回来,以便于全面展现当年知青生活的历史画卷。

    二、在收集书信日记的同时,更应该动员广大知青撰写知青历史回忆录

    一方面,由于当时条件、习惯以及后期保管等原因,有许多历史记录未能记下或后期遗失,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时的一些认识,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知识面、知情面的拓展,可能会完全改观。以本人为例:在日记方面,当时也写过一些,但后来几次搬家,全部遗失了。在思想认识方面,当初插队时,只感到是党和国家号召,作为一名一贯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应该主动报名。插队后,之所以积极表现,主要源于表现好就能在两年后被推荐参加工作或上大学的这一动力,因此,当时确实是苦干实干加巧干,不愿意有丝毫落后。但后来随着工作和生活经历的增加,随着对许多历史资料的了解,自己才对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插队期间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和培养起的对老百姓的感情,对自己的作风磨练和事业取得成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自己才深深体会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在这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表达过,他对基层真实现状的了解,对老百姓的感情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都与七年插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去年以来,我们吕梁市根据山西省知青创业文化研究会的安排及指导,在全市开展了知青情况摸底工作,也收到了不少知青主动写的回忆录及生活感受,有许多文章很是感人。大家一致认为,当时我们在农村,虽然吃了苦,受了累,但我们的心灵却普遍得到了净化;我们尽管流过汗、流过泪,但更有收获的喜悦和开心的笑容。因此,我们在收集书信日记的同时,也要动员广大知青撰写回忆录,对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了解当年知青的真实情感等,这是很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这些回忆录甚至比书信日记更能反映知青生活的真正历史意义,更珍贵。我们应该要通过这些历史资料,告诉后人,告诉历史,我们是无愧于共和国的新一代,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我们的血,有我们的汗,有我们的情,有我们的爱。也告诉后人,没有我们这代人当年的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就不会有今天全国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好事。

    三、只有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学术氛围,才能为知青史料搜集、整理编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毋需讳言,现阶段知青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结果,与我们一些地方的部分知青不尊重历史真相,不顾大局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高层决策,也严重影响到基层涉及到知青问题的有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我们吕梁市的一个县,原来县政协有关领导主动提出要和知青志愿者一道,出一本本县《知青志》。大家把所有资料都收集好了,就等着最后编委会审稿。但是,由于受社会上一些思潮影响和一些人的犹豫,县政协主要领导又感到忧心忡忡,通知暂缓《知青志》的编辑工作,至于出版更是遥遥无期。据了解,全国类似情况不少。

    知青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是共和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青史料的收集及整理编辑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抢救”时期,但这种抢救,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呼吁各地有关知青工作机构,能从大局出发,从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夙愿出发,引导我们曾经的战友们,正确对待曾经的知青经历及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以改善知青问题研究的政治环境,使各地、各级能理直气壮地收集整理知青史料工作。

    作者简介:

    张黎平,男,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中共党员,1956 年生。1974 年2 月高中毕业后插队到柳林县庄上公社曹家山村,1976 年6 月分配到柳林县药材公司工作,又先后调入吕梁地区交通局、吕梁市纪委工作。曾任吕梁地区反腐败办公室副主任、吕梁市纪委正县级常委、吕梁市物价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曾为山西省反腐倡廉理论政策研究专家,中纪委、监察部专家库成员等。2016 年11 月退休。2021 年5 月被评聘为中华作家联盟文学院终身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