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记“百姓明星” 资深主编罗克平

    2022年 11月 2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罗克平在讲课 罗克平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却从未谋面。经《知青之春》主任曹扬牵线搭桥,我终于加了罗克平的微信,有机会聊了起来。当他得知我是《知青》会刊编辑,当他得知我想去采访他,很快,我的手机不断响起来,是他把手里现成的文字资料发给了我,让我


    罗克平在讲课

    罗克平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却从未谋面。经《知青之春》主任曹扬牵线搭桥,我终于加了罗克平的微信,有机会聊了起来。当他得知我是《知青》会刊编辑,当他得知我想去采访他,很快,我的手机不断响起来,是他把手里现成的文字资料发给了我,让我很是感动。择日,驱车前往松江区百佳花园,走进他的家,走近罗克平。

    罗克平,男,1952 年1 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台州,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曾担任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航空港杂志主编、航空港报主编等职务,具有高级政工师和新闻出版专业的高级职称。被收录到“百度百科” 人物。

    罗克平的父母是浙江人,却很早就来到上海,父亲是职工业余学校的老师,母亲是幼儿园教师。罗克平在永康路小学上学,也许是出生于教师之家的缘故,他的学习成绩不错,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作文也写得不错,他的作文被老师送去参加比赛,竟然还得过奖,清楚地记得奖品是一本黑面抄。中学考上了第五十九中学,依然学习不错,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刚刚读了两年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文弱弱的罗克平,一身的书生气,他不会冲冲杀杀,更不会搞批斗、搞打砸抢,成了逍遥派。闲来无事,就去卢湾区图书馆,那里有书,那里有报纸,那里是知识的海洋啊!

    脸朝黄土当知青

    不上学了,等不来毕业分配,迎来的是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罗克平没有选择,下乡是唯一出路。是母亲的选择,他最后去了江西省奉新县澡下公社,因为离上海比较近,关键是吃大米,儿子能少受罪。那年他才17 岁。

    1969 年3 月9 日,在上海火车站,罗克平坐上了上海到南昌的火车。几经换车,最终到达了澡下镇综合生产队,那是个比较富裕的生产队,一天工分能赚八角钱,同行的是三男两女5 位知青。半年后,他被调到了洞下生产队,离镇有七八里路。第三次,罗克平和另一位男生又调到了石元桥生产队。无论调到哪个生产队, 生活都一样苦,劳动强度都一样大,下地干农活:插秧、除草、割稻,上山砍毛竹、把毛竹扛下山……这些活对于当地农民来讲是小菜一碟,可对上海的学生娃来说,就无比辛苦了。罗克平辛苦干一天,回到知青点一身臭汗、筋疲力尽,可收入只有0.216 元,只相当于当时2 斤大米的价钱。换句话说, 付出了超负荷的强体力劳动, 一年到头还养不活自己,这让他非常悲哀。

    足足干了两年农活,1971 年3 月,罗克平上调到澡下采育国营林场,当上了林业工人。原来砍毛竹的副业活,到了林场成了主要劳动。还要砍伐树木,这可不仅是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树将要砍倒的时候要掌握好树倒的方向,否则会造成重大伤亡,每天的劳动强度很大。然而每月36 元的工资, 让他感觉这辛苦付出很值得, 比当农民强多了。现在回忆起当年在林场的岁月,罗克平都难以忘记,他说:“我那时长得瘦瘦弱弱的,还带着一付眼镜,文弱书生的样子。林场林业工人的活是包干的,每人每月要完成两立方米的任务。当地的林业工人非常关心我,常常暗中帮助我,他们把自己砍的树堆到我的地盘上,让我能完成任务。” 林业工人的淳朴、憨厚让他非常感动,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两年后,罗克平被借调到奉新县林业局从事造林验收工作,终于脱离了一线的苦力活,专管测量造林面积,工作强度不算太辛苦,可造林育林也是野外的一线工作。

    从知青到主编

    罗克平在林业系统工作了整整八年,用他的双脚丈量着江西省宜春地区的一片片人造林。造林育林,绿化大地,为子孙造福。

    1979 年,全国掀起了返城潮,和他一起下乡的知青们都陆续回到了上海,罗克平犹豫了,他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但母亲面临退休,机会不容失去。于是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在农村整整生活了10 年后,他按政策顶替母亲返沪去了茂名南路幼儿园,胸前挂着“公务员”的工作证,干着打扫卫生、做杂活的工作,开始了新的城市生活。曾经是知青的罗克平开朗勤快,善解人意,文弱的外表很让幼儿园阿姨疼爱,总是让他干完活去看书。一掉到书海里,他就如鱼得水。几个月后,被分配到卢湾区科技进修学院当上了打字员。这期间,他承担了全院的考试卷、辅导材料的打字印刷工作。罗克平告诉我,在他的人生路上,总有贵人相助,科技进修学院院长姜正淑是位南下干部,就是他的贵人之一。姜院长爱才,对他网开一面,嘱咐他:只要干完了活,就可去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 年他考进了业余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走进了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课堂, 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百倍珍惜。

    要做的事太多太多:要成家、要立业、要充电。面对新生活,罗克平以“只争朝夕” 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才能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他不仅在业大学习,还自我加压,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甚至还自学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的《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等课程。他就如海绵般尽情地吸收水分。那是段辛苦的日子,时间有限,为了不影响工作又能学习好,他动足脑筋“挤”时间。那时他女儿刚出生,晚上,他一边摇着摇篮里的女儿,一边背诵古诗;女儿渐渐睡着了,他自己也打起了瞌睡……压力太大了啊!

    有的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料,罗克平在3 年时间内学完了汉语言专业4 年的全部12 门课程,成绩全都为优良。经严格考核后认定:准予毕业。业余大学的学生“跳级”是第一例,成了新生事物,区、市教育局一路绿灯,罗克平终于提前一年领取了大专毕业证书,成为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也是徐汇区业余大学唯一的跳级生。它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在业余高等教育制度和培养人才突破的一个成功案例。

    1984 年下半年,上海各行各业急需人才,求贤若渴,有了第一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热潮,门槛:必须拥有大专文凭。罗克平笑了,天赐良机,马上报名应聘、面试,先后收到了7 个单位的复试、面试通知,其中有3 个单位直接给他发来录取通知书。几经考虑,几经斟酌, 最终他选择了民航上海管理局。

    罗克平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当老师,教空中乘务班的《大学语文》科目,同时兼任学校教务处工作。1985 年,民航局上海管理局党委筹备复刊《上海民航》报,要招收编辑。罗克平名声在外,他撰写的《用人要快》《伯乐的新内涵》《何不就地取材?》等文章曾在《解放日报》头版“新世说”专栏刊出,相关文章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局党委一纸调令,直接把他调到了局党委政治部宣传处。1986 年6 月,《上海民航》报复刊,罗克平担任了第三版的责任编辑。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成效可想而知,1987 年10 月1 日,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8 年6 月,上海民航政企分开,罗克平担任了机场首任党委秘书,如果沿着这条从政路一直走下去,他的政治前途会一片光明。罗克平热爱宣传工作,他主动提议创办《航空港》杂志,机场党委很支持。当年10 月,《航空港》杂志首创面世,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为杂志题词:“建设文明窗口,增进五洲友谊。”落款:江泽民。

    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罗克平本科毕业后去中央党校学习,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1991 年,罗克平被任命为《航空港》报和《航空港》杂志主编, 此后又担任了上海机场(集团) 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一直干到退休。

    实现援疆梦

    退休后的罗克平,迎来了第二个青春勃发期,先后圆了他十多个梦。第一个梦是援疆梦。2012 年是上海市沪疆“银龄行动”的第十年,为了做好援疆工作的相关报道,上海需要招聘一名高级新闻职称的同志,正好此时罗克平退休了,他积极报名加入援疆活动,并且担任了上海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能与老专家志愿者们一起为新疆的老百姓服务,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他感觉很荣幸。要出发了,搞宣传的罗克平行装不多,却带了几百本书,除了购买的书外还有自己写的书。好容易辗转托运才到目的地,价值1 万多元的爱心书全部赠送给了当地民政局、图书馆和受援单位等。

    上海援疆对口的喀什地区4 个县都是当地非常贫困的县。莎车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住在招待所时,晚上刮风,早上起床后,床上被子上都会蒙着细沙,桌子上更是铺满沙子。到了贫困地区,罗克平才体会到援疆的重大意义。一天,莎车县普降暴雨,他跟随莎车县民政局长到遭受洪水侵袭的亚克艾日克乡了解受灾程度。经过数小时颠簸,他走进村子看到洪灾后的村民住的是家徒四壁的土屋,睡的是离地尺把高的土炕。村民们将浸水后的湿漉漉脏兮兮的毯子挂晾在院子内,赤贫如洗,让人触目惊心!

    退休专家们干劲十足,一头扎进当地对口的医疗、教育机构的援助工作中,手把手培训当地年轻医师,专家们切身感受到边疆人民迫切需要上海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帮助。罗克平援疆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在全国老龄办网站、解放日报、喀什日报等媒体发表了100 多篇文章, 宣传了沪疆“两地情”;出版了“沪疆银龄行动”的报纸,图文并茂,沟通了上海和新疆的联系。偶尔有一次,在与喀什市图书馆办公室主任的聊天中,了解到喀什地区开展文化讲座有场所、有条件、有听众,却最缺授课人才,他主动提出为当地群众开办文化讲座,并从一万多张照片中精选出好照片,做成PPT,配上讲解,效果超好,深受听众欢迎,他成为在喀什地区援疆开展文化讲座的第一人。罗克平善于协调, 他出面与当地县委、民政局、老龄办沟通协调,解决了志愿者的实际困难,事虽小,却暖心。两位老专家志愿者在上海工作几十年了,在援疆中看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看到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 党员的事迹感染了他们,在援疆期间主动提出了入党要求。

    2012 年、2013 年,罗克平两次作为上海老专家志愿者援疆。他在援疆期间跋山涉水, 亲历了新疆地震、维稳、救灾访贫……点点滴滴都难以忘记。《松江报》特地为他做了专访报道。他两次获颁上海市“银龄行动”纪念章。

    为人民建言献策

    两年的援疆“银龄行动”,使罗克平在心中埋下关注老龄事业的火种。2020 年7 月17 日,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人民建议这块阵地,罗克平埋在心中的种子发芽了,当年9 月, 当他得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组在线向老百姓“问计求策”后,采访了相识的上海医疗卫生系统退休老专家。经调研,他认为要充分发挥60-69 岁低龄老年专家的作用和智慧, 为上海和全国各地开展智力服务。这既可以避免老专家人力资源的浪费,满足老专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当的积极要求,也让老龄化对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正能量作用。他提笔写下了《关于建立上海“老专家智库”的建议》,建议充分发挥上海“老专家智库”的作用。

    让他没想到的是,短短2 天内这条建议就得到了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直接回复, 将“留作参考”。最终,这一建议被直接吸纳写入了《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纲要》7 万多字的内容中,“要推进老有所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各类‘老专家智库’作用”这28 个字并不显眼, 但作为一条被直接写入《纲要》文本的人民建议,字字千金, 意义非凡。

    2021 年12 月29 日, 罗克平受到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 并向李强书记等市领导做了《提人民建议的“两个暖心”“三个没想到”“四个通道”》的工作汇报,表示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被采纳,感到既荣幸又暖心,充分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求的决心和努力。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栏目播放了《23000 条市民建言:“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的背后》的报道,专题介绍了罗克平建言献策的故事。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主流媒体先后对罗克平作了专访报道。

    近年来,罗克平共写了50 多条人民建议,如:关于《保障出国出境人员有药可用》的建议推动了本市医保政策完善, 关于《在地铁黄陂南路站设立中共二大会址指示标识》的建议被采纳……不经意地见证了上海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发展壮大。2020 年12 月他多了一重身份,被聘为松江区的“人民建议征集员”,他提出的建议三次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批示,三次荣获“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证书。

    罗克平的语言很朴实,他说:“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是老百姓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新要求。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民生问题不能只是发牢骚,要给出解决方案,将诉求变成建议,将建议变成社会治理‘金点子’。当好城市的主人,共同擘画上海更加美好的明天。”让罗克平感到很激动很兴奋很自豪的是,人民建议提了以后收效很快,金建议变成了“金苹果”。2021 年他共提交了17 条人民建议,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图右二)会见罗克平(图左二)等上海市优秀建议人获奖者代表

    成了“百姓明星” 

    采访中,罗克平告诉我:这30 多年来,他在新闻、宣传和文化方面有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第一次:第一次采访,第一次走上领导岗位,第一次走出国门,第一次出版书籍,第一次走进上海电台播音室,第一次在“互联网+”高峰论坛上作论文报告,第一次在中国首届“旅游春晚”电视荧屏中亮相……而每一个第一次都成了他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一个新的起点,并对以后的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让他成了“百姓明星”。

    由于在民航从事宣传工作,无形中为罗克平提供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便利,他到过40 多个国家的1000 多个地区采访旅游,发表作品1000 多万字, 分别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民航报》等报刊杂志刊登。他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为:《行走旅途放心去旅行》,截至2022 年8 月31 日, 发布了1102 篇原创文章。他出版了《行走旅途——全球值得一游的N 处》《千帆太湖》等多部著作。

    说起第一次去电台做节目,罗克平那时正在欧洲旅游采访,接到上海的长途电话,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准备邀请他去做一档旅游节目的嘉宾。第六感觉告诉他许是他刚出版的《行走旅途——全球值得一游的N 处》在市场销售红火的缘故吧!

    回到上海后,邀约去电台录音制作旅游节目。罗克平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仿佛全身心投入了一场不亚于‘高考’ 的前奏曲,面对听众,面对主持人,我该讲些啥?怎样讲?要想让听众在广播中切实感受到旅游中的新奇,首先要有新奇的话题和内容。我梳理了自己去过的世界各旅游地:瑞典的冰旅馆、非洲的好望角、欧洲的‘天涯海角’罗卡角、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摩纳哥、拥有桥梁和水道最多的城市、世界钻石中心南非……太多太多了, 上电台只有30 分钟,应当讲最难忘最精彩的。瑞典北极圈的冰旅馆立即跳入了我的脑海中, 关键词:冰旅馆、狗拉雪橇、北极光……一定很吸引听众的。于是我确定了《冬宿冰旅馆》的主题,不断回味当时津津有味的场景,并制定了详细的提纲。”

    走进小小的播音室,罗克平紧张得手中无措,在主持人小窗老师思路和语言上循循善诱的启发下,他逐渐放开,逐渐顺畅,最后发挥自如,在讲述着冰旅馆住宿经历,还详尽地披露细节:“我在冰床上睡的时候,突然发现睡袋上有个洞,寒气入侵……”不知不觉中录制结束顺利播出。小窗老师赞许道:“讲得不错,尤其是细节很动人。” 

    原以为只应邀录制一期旅游节目,没想到效果好得惊人,第一次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性,电台邀请罗克平连续录制,接下来的活,他就越来越轻松自如了:介绍荷兰、德国、法国、新西兰、瑞士、南非等24 个国家风土人情:《欧洲美丽小镇》《著名影城戛纳》《尼斯》《乘火车游欧洲》《马赛》……录制了180 多期,欲罢不能。他说:“机遇,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第一次应邀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您服务’节目讲旅游节目,改变了我的人生,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的人生道路。有了这个基础,此后我应邀在论坛、学校、企事业、社区等单位举办了许多场旅游、文化、新闻等讲座。我应邀在旅游卫视的‘首届中国中老年旅游春晚’ 中压轴出场。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客串《银龄宝典》栏目的嘉宾,半天顺利录制了5 期医学科普类专题节目。还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交关有名堂》等节目多次担任直播嘉宾。在上海2017‘互联网+’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互联网使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和立体化》的论文报告。” 

    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罗克平告诉我:“我一生从来没有想到过会上电视节目,而且上的竟然是春晚节目,荣幸地成为全国春节联欢会上被邀请的唯一一个个人嘉宾。为了这5 分钟的电视节目,乘高铁,整行装、选服装、背台词…… 为一件衣服道具一波三折特意开车40 多公里去取,1000 个字的台词修改了30 多遍……”压轴戏很成功,罗克平兴奋地手捧着地球仪向观众介绍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并贴上一颗小星星,他说:“我要活到一百岁,游遍全世界,去南极看可爱的小企鹅!去还没有走到的地方,把星星贴满整个地球仪!”春晚的导演将这个直径30 厘米的大地球仪道具赠送给他,寓意有两方面,一是让他留有对参加春晚的美好回忆和记念,二是祝愿他能游遍全世界。

    “银发生辉红心向党” 

    岁月如歌,经典永续,退休后的罗克平常常忘了自己的年龄,如青春再发。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东方网等主流媒体100 多次报道了罗克平的事例。他是松江区和长宁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上海“银发生辉红心向党”退休职工宣讲团成员、新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团成员。他在宣讲党课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结合实际,引用了建言献策、上海老专家志愿者援疆等事例,宣传了人民建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和作用,宣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弘扬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取得了很好的宣讲效果。

    他在理论宣讲方式上勇于创新,在松江区委宣传部和新桥镇党委的领导、创意、策划下,由罗克平主播的“老罗说党史” 至今已制作了7 期。该党史宣讲项目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上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平台、新桥风等政府微信平台播发,充分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宣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您点题,我讲课”。罗克平从党组织安排的“派单、选单”宣讲,扩展到特地为基层单位定制讲座课题,每次去讲课,都认真备课,每堂宣讲课的讲稿和PPT 都是唯一的, 课后进行复盘,课题包括《上海民航发展中的“红船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走在全国前列》等,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听众的欢迎,他还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打造“松江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和“老罗说党史”的宣讲品牌。罗克平宣讲的课题《上海民航发展与新中国史》被评为松江区百堂精品微党课之一。仅去年开展党史讲座30 场,范围包括机关、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受众人数2.4 万人次, 平均每场800 多人次。其中“老罗说党史”的视频节目《李大钊的狱中自述》的受众人数达5800 多人次,是线下讲座听课人数的100 多倍。开展了旅游、文学、新闻等讲座100 多场。

    幸福继续无限延伸

    松江百佳花园是别墅住宅,罗克平住在其中一幢,宽敞的客厅、整洁的厨房,舒适的卧室、大大的院子……其女儿从小独立自主,留学旅居海外,家里显得大了。好在罗克平有自己要忙碌的事,也就没有了寂寞的时候。他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我是侨眷,将自己撰写人民建议的收获和体会告诉给海内外亲友,希望和鼓励他们为上海的发展和管理建言献策,让上海更美好。” 

    采访结束,起身告辞,罗克平把他写的书《行走旅途—— 全球值得一游的N 处》递到我手里。翻着图文并茂的书,我连声道谢。他告诉我:“女儿很能干,我们互相激励,她出了一本书,我也不甘落后,笔杆子不停,也出书了!我们父女还共同赠书。”幸福和兴奋写在他的脸上,溢于言表。

    一路上,手机不断响起,到家打开一看,是罗克平发来的信息,那是他的获奖记录,长长的一大串,仅去年就获得了30 多个奖项: 包括2021 年度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上海市“金点子”奖、“最美统战人”“启航之星”奖、“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十佳优秀老年志愿者”“‘ 感动新桥’ 道德模范人物”“奉献之星”……

    罗克平写的文章《从知青到主编》《三部曲:担心·放心·自豪》《圆梦》《知识改变命运》《来一趟“科创游”》《辉煌70 年, 筑梦新时代”》《行万里路更觉祖国幸福富强安全》……屡屡获奖。

    罗克平的摄影作品,也多次在摄影展上获奖:《援疆义诊》《色彩》《美的定格》《舞草龙》《颂抗疫勇士》《摩天高楼的巧妙搭配》……

    罗克平退休前专访了200 多位中外旅游部长、局长、航空公司总裁、机场总裁等高管和成功人士,工作很有成效。退休后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争当热心市民,多家媒体运用视频形式介绍了他的出彩生活经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罗克平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登上“名人专访” 节目,被收录“百度百科”人物,成了“百姓明星”!

    我庆幸自己,多了一位了不起的好朋友,他就是:罗克平!

    (作者原为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