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华东地区知青日记书信交流腾讯会议举行

    2022年 10月 28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 朱盛镭、李亚飞 点击: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知青日记书信交流腾讯会议(华东)近日举行,历时八个月的系列会议圆满收官。 来自全国各地知青90余人参加了腾讯会议,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有17位知青发言。有3人递交了书面发言稿。前七次全国各个地区的主持人悉数到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知青日记书信交流腾讯会议(华东)近日举行,历时八个月的系列会议圆满收官。

    来自全国各地知青90余人参加了腾讯会议,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有17位知青发言。有3人递交了书面发言稿。前七次全国各个地区的主持人悉数到场。

    2022年10月10日下午二点半,本次会议主持人,蒋巷·苏州知青馆馆长钟慎明宣布会议开始。他在主持词中说,疫情开始后多次召开的线上“知青图书文物和书信日记交流腾讯会议”,有力推动了各地知青历史文化的弘扬发展。这次蒋巷·苏州知青馆作为承办方,热切地期待听取各地知青馆和知青朋友们收集整理研究知青史料的经验体会,把知青史料留史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共享上海知青研究会牵头建立的“中国知青馆联席会”和“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的宝贵平台,共享其倡导的“真实留史,平等交流”学术交流的健康氛围,这对“知青史”和“知青学”的收藏研究和弘扬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源。先忧后乐做改革开放铺路石,匹夫有责为华夏知青留青史。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升宝博士首先介绍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的概况。他说“资料中心近期致力于知青书信、日记的搜集工作,将对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类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批民间史料。与此同时,在史料的利用上,会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见,以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批史料。

    浙江瑞安知青卢淑华发言说,下乡的日子,父亲总会抽空给我写信,给我鞭策,带给我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父亲反复强调学习是首要问题,还告诫我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要“逆来顺受,泰然处之”“遇事不可逃避”“做事要有担当”。家书使我懂得了困难挫折是人生路上一种正常现象,也使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劳动工作的几十年,家书陪伴我在风浪中搏斗,在逆境里成长。

    1957年从上海下乡到安徽,20年后转到老家宁波的老知青朱贻琯说,我从1953年底14岁开始记日记,到下乡后一直坚持写日记。人生转折二十多次,至今还保存有日记20本和小农历50本,其中三分之一可以给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扫描使用的。他还朗读了其中的两段日记与大家分享。

    山东知青谭国庆收藏的七十多件知青文物和老物件中,有几本知青用过的笔记本和日记本。他说,其中一本“赤脚医生”笔记本,我会不时翻动,看着记载的医学知识,回忆知青年代5年“赤脚医生”生涯。我在农村十年,一半时间做“赤脚医生”。回想起那个年代,我们作为知青“赤脚医生”,平日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下地劳动。有了病号,就背起药箱去给老乡看病,也没有什么白天黑夜的,生活和工作得非常有意义。

    下乡黑龙江知青方良介绍了逊克上海知青书信选录。他说,逊克县的知青日记书信散见于已经印行的多册书籍里。近年来,在收集逊克知青资料时,又接触到一些书信资料,从中选录出若干上海知青在逊克早期的书信,编入《逊克知青历史资料汇集》里。总共是知青家长三封信、知青中学老师一封信、知青六封信。从这十封信里,可以了解到当年上海市学校以及社会层面动员上山下乡的一些做法以及知青本人的态度、家长对知青的教诲与期待、知青对家长的报喜、知青骨干的积极表现、知青接受地对知青的态度、逊克当时的风土人情等等。

    上海插队江西知青张棋豪通过《我的下乡笔记》录像说,在整理资料中,我看到笔记本上有几页在井冈山小通大队插队时抄录的1957年、1961年至1976年全大队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这是我在1974年起担任知青队会计和大队副业供销员,因涉及统计报表,在笔记本上抄录的那17年的数据。我想,如果不是公社化后的过度公有制,如果不是“文革”和知青“再教育”运动,小通粮食生产本该发展更好。笔记本上一个村的数据,或可资存用参考。

    江西鹰潭知青文化馆(园)的黄曰富馆长说,在我们的知青文化馆(园)中,有一本上海知青的日记本。2021年,余江区政协筹划编写《上海知青在余江》,参加座谈会的上海知青陈德龙说他有一本下乡时的笔记本,记录了当年下乡时的一些思想和工作情况。会后,陈德龙就把这本日记本送给了余江政协,后来这本日记本又入藏老知青文化馆。笔记本让我们睹物思人、穿越历史,重温知青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学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江苏苏州黄奉祖回忆起53年前创作歌词《离别谣》的故事。他说,1969年冬至夜,在送父母弟妹下放苏北的船上,我触景生情写了《离别谣》。今年翻旧东西,发现了这张歌词。钟慎明会长知道后,让我捐给了蒋巷·苏州知青博物馆。

    江苏南京知青朱泰广通过录像《那年中秋在农场》,介绍了在“非常年代”朋友保留他的一些信件。他还朗读了其中记录1964年中秋之夜的文字。

    江苏南京知青任毅在录像中说,1969年3月,18岁的缪太临即将去苏北东辛农场务农。临行时,父亲给他一本小红书《老三篇》,并在扉页上写上:“太临儿,离家在外,忠恕待人,克己奉公,勤俭节约,抽空学习。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争取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式农民。短短的的表述,字体苍劲有力,简繁字体混写。没有空洞的说教和华丽的词藻,以及依依不舍的情怀,把一个父亲的胸襟和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小红书和老人的题词、缪太临务农50周年的纪念章,静静地躺在南京知青纪念馆的展柜里。

    下乡安徽的上海知青薛松鹤发言题目是《做知青文物收藏的有心人》。他说,我手中的日记本正是俞自由(已病故)1974年的工作日记和赵国屏(现为中科院院士)1973年的个人日记。1978底,俞自由提干离开朱集,赵国屏考大学离开朱集。朱集的小强有心收集了书架上的部分书籍和被俞赵遗弃的这两本日记。小强对我特别信任,把他手中的知青日记书信等资料都交给了我。2018年我遇到赵国屏,拿出50年前他的日记,他非常惊讶。之后,他慷慨地说,既已流传到你手里,还是归你保存吧。


    知青万惠芬是常州知青图书资料陈列馆馆长。她发言题目是《我馆和我的书信日记》。她说,常州知青图书资料陈列馆于2018年4月22日开馆,共接收知青各类捐赠物超千件。常州知青图书资料陈列馆有知青日记20件,其中书信3件、笔记和纪念册17本。已故知青沈韵是响应捐赠号召后的首位捐赠者,经其捐赠诗歌诗词摘抄、会计学习笔记、会计工作日记、团工作笔记、会计日记、杂记及一封信有9件。万惠芬自己还保存着当年一本笔记本,其中有一篇是摘录的1975年11月4日报纸的报道全文,共两千多字,均用工整字体抄录。如今再次翻阅,惊叹当年学习与记录的毅力。

    江苏苏州知青徐刚毅说,小时候,父亲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受此影响,我在刚刚步入青春岁月的15岁那年,也就是1965年,就开始书写日记了。所以时至今日,回头算了一下,我曾经写过的日记,除了中间有过3年多的缺失,至今也已经有了整整53年。正因为有了这些日记的支撑,我对于从前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一切仿佛都还在眼前。每每翻开日记,上面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活动,期间我们兴奋、我们感叹,自然我们也有伤心和痛苦。

    江苏无锡知青汤可可说,我下乡后的200多封书信,得以保存下来,有一段特定的背景。值得庆幸的是,当年审查和批斗最终并没有给我定罪。被抄没的部分笔记、书信,也在我返城前退还给了我。其中书信被装订成两册,按寄信人和发信时间排列,上面还做了标记,刻上了这部分信件的特殊经历。就我自己而言,这部分书信可以说是我一段人生的印证,为我保留了一份特殊的记忆。从中约略可以看到当年下乡知青的生活、劳动情形和他们的思想、情感变动,包括他们的迷思和困惑。这类书信有没有社会价值,我无法判断。因为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这些书信中有一些东西是被扭曲了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坚持记日记的知青并不多。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知青记有日记。如后来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国钧,依据自己的日记和回忆,写成《图河岁月》。

    下乡黑龙江上海知青何敏娇介绍了已故亲人沈钢书信捐赠的由来。她说,作为沈钢的家人,我觉得是找到组织了,非常愿意将书信捐赠出来,由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保存更为妥当。

    安徽蒙城上海插队知青万曼影说,下乡后,我的通信范围渐渐就多了起来。那时一封信要一个多星期才送达。接到信,不管是谁的信,都是我最高兴的事。而回信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书信伴着我度过了十年下乡时光。日积月累,我的信件收集了几大摞,我都把它们整理成一捆一捆,一直保存至今。我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了。下乡10年,除了写信,日记是我倾吐心声的好伙伴,日记本积攒了几十本。到现在,有空时会拿出来翻看,感慨系之!那里记载了我的青春年华,记录了我的心声,印证了我的成长道路。当年的一些日记,对帮助我找回当时的细节,起了很大作用。

    江苏扬州知青王家林发言题目是《书信如磐的知青记忆》。他说,翻出一些兵团时期的日记书信资料,斑驳发黄,当年的砥砺、痛苦又浮现在眼前。仔细翻看感慨万千。流韶不逆,昔人不复,这是知青历史的最本真的历史物件。任何知青史的绘描画饰,甚至歌颂,都显得苍白。他还保存父亲在世时写的几封家信,行里字间透露出父辈对远在滨海僻乡的儿子殷切期望与关爱牵挂。

    江苏镇江知青沈晓昆说,知青书信、日记是知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青研究的重要史料,理当值得重视。认为知青书信的界定有宽严之分。严分仅指下乡年代知青所写日记书信,宽分是指知青所写的书信日记。严分会丢失掉大量的文献史料。就他个人而言,保存有下乡到今的日记,还有为数不少的书信。这些书信有写给家人、同事、作家、诗人和农业专家。这些书信个人回顾历史必不可少的。抢救保存这些书信就是保存历史。

    江西上海插队知青朱盛镭在书面发言中,分析了57本有关知青书信日记类图书的体裁和内容概况。江苏苏州沈莹宝在书面发言中说,依据当年留下的笔记,撰写了数十篇回忆边疆生活的散文发表在报刊上。山东李济清在书面发言中说,从1965年10月开始写日记至现在,前102本日记本被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农垦博物馆”收藏。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阮显忠在讲话中说,知青书信日记,不仅记载着知青本人和周边当年的人和事,同时也反映着知青当时的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是知青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信日记从当时来看,有很强的私密性。但从长远来看,是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后人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当年个人的书信日记来了解当时的历史细节。如果有大量不同地区、不同人员当时的书信日记,甚至可以还原出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所以做好知青书信日记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在开展知青史科建设和研究的重要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知青、学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这也是一项紧迫的抢救性工作,因为随着知青的老化,知青书信日记等历史资料很可能会散失。这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因为做好知青史科建设和研究,是对知青、对历史、对后人、对社会的负责,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当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传承精神文化、更好建设发展。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张刚在讲话中说,自3月10日上海召开首次知青书信日记交流腾讯会议以来,已在全国七个大区召开了七次知青书信日记交流腾讯会议,千余人参会,二百余人发言,交流的各自书信日记中,不乏精彩史料。知青书信日记,不可或缺,不可多得,亟待抢救。我们要让知青史永存,供后人研究。希望能够征集到更多的知青书信日记,包括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插队、农林场、兵团和自插,从而能够较全面真实记录知青历史。目前,我们征集到的知青书信日记还太少,恳切希望大家一起宣传,让更多的知青知道,我们在做这项别人不能替代的工作。更希望我们能保持联系,能把在会议中介绍的日记,收藏下来。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钟德津在对八次会议作总结发言中说,我们的交流会已在全国知青、尤其是有思想、有见地、有积累的老知青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和积极的响应。正如有的老知青所感言,我们正在做只有我们知青才能做、能够做、能做好的留存青史的、自己的事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做好知青书信日记图书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我们的这项工作,有着利国利民利己,利在当前、功在后代的使命意义。尤其是在这一年全国抗疫反复的难忘岁月,我们与各地知青组织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信息交流互动、思想火花闪现的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积极成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全国知青史料网络群体;二是收获了一大批知青史料与史料信息;三是青史留存的影响日渐扩大。我们真诚期望,通过今天的收官会议,开启知青书信日记和图书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新阶段。在知青书信日记和图书征集工作已形成共识、有相当积累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共同为我们共和国的青运史留下尽可能多、更具有价值的知青史料。

    会议的最后环节是邀请历次主持人周伟、陈祥其、张韵秋、李素梅、阳国亮、王农、宫政、杨小彪、郭晓鸣、钟慎明作简短发言。之后,主持人钟慎明宣布会议结束,全体与会者一起开启“静音”,让欢声笑语响彻云端。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