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记录 剖析 追怀

    ——读《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有感

    2022年 09月 2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银龙 点击:
    由金大陆、金光耀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三卷本)问世于2009年,共计80万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囊括了从80、90、00年代三个时期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典型性的文章精髓;其中也精选了本研究会部分专家

    由金大陆、金光耀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三卷本)问世于2009年,共计80万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囊括了从80、90、00年代三个时期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典型性的文章精髓;其中也精选了本研究会部分专家学者的研讨会论文数十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文集》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理性、求实的态度,至今引发中国一大批有思想的有责任感的知青共鸣与反思。

    就《研究文集》而言,我以为:包前孕后;就作用而言,树立一代楷模;就影响而言,传承一代新风。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及独家之言,对于此前运动的贬褒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完全符合社会逻辑与常态,不然,完全没有必要去狂论所谓的“有悔无悔”,在诸如“知青一代将湮灭在历史的洪流”等激烈的话语漩涡中沉沦。

    一、记录知青上山下乡史实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凝聚众家之长,牢牢抓住知青运动“由盛到衰”这条主线由浅入深地挖掘、分析、探索、梳理、辨别,对苦难中国的社会发展、民族生存、战略思想作了大胆的思考。也为赋予国家未来使命提供了佐证和创作灵感。

    知青研究和其他学科与社会学息息相关,涉及的领域和课题都为未来战略而服务。从抽丝剥茧的角度,围绕一个重要课题:为“中国知青学“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础。由此引申的话题,我们不禁要问,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究竟想要达到何种效果?它想要的结果又是为了谁?搞清楚以上的问题,似乎有了一条清晰的曲线,顺着这条曲线,我们分明看见了知青研究是伴随着祖国的命运,阐发一代知青命运的跌宕起伏唤醒了有良知的专家学者的内心涌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感,促使这本《研究文集》真正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填补我国内关于知青运动的历史空白,提供了极高的运用价值。

    近些年来,大量知青文集和相关回忆录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为充实知青研究领域丰富史料提供了后续力量。就拿我曾经下乡插队的黑龙江逊克县来说,地广人稀,上海知青5千余人,加之本省及外地应届生下乡共达6千多人,一个贫困落后的县里一下子涌进那么多知青,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后勤保障、粮食安全,无论如何都是捉襟见肘的。我们大都是1969年、1970年来到逊克,地处边疆反修第一线,具有重要意义。既要警惕苏联的突然进攻,还要安心农业生产,这给知青带来双重考验。知青到了逊克反倒成了当地劳动生产的主力军,它所带来的变化是不同寻常的。一个时期以来,不足两万人的小县有了一大批下乡知青,面貌大变,原本就缺乏人才的逊克,从此如鱼得水,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有志青年陆续走进了各级领导班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改变逊克的穷山恶水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知青的到来焕发了逊克的青春,变化是全方位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论在位的还是卸任的县委各级领导都打心底里感谢知青,尤其是上海知青在建设逊克的那些岁月里所创立的历史功绩,让当地百姓久久不忘。逊克上海知青从未停下时代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知青以不同的方式相继出版了有无书号的各类书籍和画册己达27本(册),还有陆续在编辑出版中的。逊克地理位置特殊,有传奇的鄂伦春民族及其他民族相伴而生,还有大批当年有志与知青一起屯垦戍边的“上海干部“加入下乡行列,所有一切,逊克知青只是一个强有力的时代缩影,她丰富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再现并被载入史册。

    二、剖析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本《研究文集》由专家学者整理编撰成书,是一次重大尝试,难免以偏概全。知青遍布全国城乡,个人经历多有不同。从普遍意义上说,编者试图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侧面中收集文章,尽量还原知青在那一时期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进而作出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动态、经济规模、文化习俗、传统伦理种种尝试,不可谓不理性。作者们以社会学思维逻辑,揭示知青成长史里面临的各种艰难,涉及的领域惊心动魄,其中不乏揭露反人性的阴暗兽行、徇私舞弊、人为迫害等等丑行加以鞭苔,用事实说话,揭示社会大变革中的弊端给知青带来的灾难。书中按普通人的眼光,或者以亲历者的身份重温曾经的岁月,思考曾经的往事,唤起更深刻的人性觉醒。

    知青上山下乡对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完善集体经济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然破坏性的变化也伴随着农业开发不断扩大。例如,我在的生产队当时劳动力不足,鄂伦春人习惯于骑马打猎,不太重视农业生产,知青来了,必须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必须扩大种植面积,加强机械化耕作,开垦生地,满足基本生活为目的。此外,社员与知青的生活管理与保障也出现困难,需要协调,要解决冬季取暖,烧柴做饭的问题,必然造成毁林开荒的恶果,按现代化理论就是破坏生态环境,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辩证观点看,只能先开发后治理,尽管代价很大,总比饿死、冻死要强。人的最大本能就是要努力活着,不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和今天的理念和政策有本质的区别。实践证明,逊克县乃至整个黑龙江垦区都从闭塞环境中解脱出来,不能不说是广大知青的奋斗精神所激发推动的。

    三、追怀“小六九”苦乐年华

    本书中黄洪基先生《知青洪流中的六九届中学生》-文尤其激起我的同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就是六九届,人称“小六九“。联系自己下乡的现状颇有感触。当年在逊克这片热土上,知青中的六九届中学生俱多,因为”一片红“的政策,无从选择,大都在1970年春夏之交来到逊克务农,我没有完整的资料,据初步估算,上海知青中的69届学生占45%甚至更多。因受”金训华事迹“的影响,满怀学英雄、做英雄的良好愿望,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逊克不在少数。当时大家的想法都很单纯,反正都是务农,还不如去祖国边疆,保卫边疆,奔赴反修第一线。

    最近,有位同年下乡的朋友和我在微信上聊起道:文革或者特殊年代都已经过去了,是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挺过来了。从历史上来讲知青问题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就当时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一个下乡的人,毫无例外地都触及灵魂,改变着命运,知青就更不要说了。经十年磨练,”小六九“成长迅速,成为一支劳动生力军,”劳动能手“”先进模范“”技术闯将“层出不穷涌现,一些知青脱颖而出,被接纳到了各级领导层,更有不少人得到升学、提干、参军、执教等机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培养和锻炼,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令人刮目相看。不过,现实也十分残酷,各人的命运不尽相同。”小六九“一代人在这波谲云诡的洪流中坚强挺立。真所谓”不幸的是人生,万幸的是自己,我们毕竟走出了困顿之谷“。有一首知青歌曲这样唱道:”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实在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离我们渐行渐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口大迁徙。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如同一个隔世的天方夜谭,但对我们来说,却刻骨铭心,仿佛昨日。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应本着尊重历史、记录历史的理念出发,责无旁贷地以一种科学精神深入挖掘知青历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便告慰曾经为共和国抛洒热血和奉献情怀的知青们!

    (作者为上海赴黑龙江逊克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