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史料 > 文字 > 回忆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的126封家书

    2022年 08月 10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陆为轩 点击:
    编者按: 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

    编者按: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全国各地知青研究会合作开展的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自今年4月份开展以来,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选择在各次会议中有代表性的部分稿件予以发表,希望能够推动知青书信日记征集活动深入并有序地开展。本文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在半个多世纪里,他收集保存了126封家书,确实是难能可贵。


    2005年我刚退休,正准备着手写长篇小说《激流勇进》,在整理以前所收集的有关资料时,发现了进疆开始的那十年中写给上海家里的一百多封回信,这些家信真实地记录了当年我在新疆兵团工三师二十三团六连当工人时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这些家信的时间跨度从1966年6月在泽普开挖叶尔羌河东岸大渠开始,再到1974年6月进入天山腹地,直至1976年10月在阿拉沟里修建南疆铁路吐库段为止。这十年正是“文革”风起云涌的时期。无论是开始的两派斗争还是后来的腥风血雨,我们也算是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对于刚步入社会涉世未深的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翻看1966年10月9日下午我写的一封信,这样写着:“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不能碌碌无为地虚度年华,而是应该有所建树才能不负众望。高考落榜使我沦落社会,支边进疆又鼓起了我生活的风帆。今后我要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去持之以恒、勇往直前。”

    因为刚下连队没多久,我从别人手中借来了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这是兵团作家邓普写兵团初创时期湖南女青年刘海英经受锻炼,茁壮成长的感人故事。看了之后我感触很深,激动难忘。后来竟心血来潮不自量力地也想尝试着写本与此同类题材的长篇小说。于是我尽可能地收集周围的人和事,希望写出反映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在新疆兵团这个革命化的大熔炉里改天换地、脱胎换骨的成长历程。

    这些在今天看来未免令人感到荒唐和可笑,因为再怎么说当时的我属于异想天开,实在不是这块料。政治上我本来就先天不足,对“文革”的认识只能知道一点皮毛,对运动的把握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在文学创作上,自己本来就是个门外汉。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那半瓶子水,又有什么可晃荡的呢?白天一天工地上的干活已经累得我筋疲力尽,晚上回来后又忙着要开会学习,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挖掘生活素材?即使抽空写点日记,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什么写什么,挂一漏万、七拼八凑能写多少是多少,至于以后如何加工修改提炼升华那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开始时想得很天真,后来在实际中就抓瞎了,弄得骑虎难下。也就越来越感到仅凭你几本日记上的一鳞半爪是经不起推敲,难以奏效的。想到给家里写的那些回信,到时候或许会在这上面有点用处。这才写信给家里,托他们收集和保存。

    在新疆兵团,我们是施工单位,转战天山南北,长途跋涉,频繁搬家,生活很不稳定。刚回上海时,为找一席插足之地,游离在好几个单位之中,奔波于浦江两岸,一直居无定所,心神不定。幸好这些信件始终跟随着我,虽然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辨,但其中的人和事还记忆犹新。是他们唤醒了我当年支边进疆之初的青春记忆,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使我能又回到了当年的历史尘埃之中,才能赶在2011年5月当我的小说第三稿完成后,在纪念我们进疆45周年时,通过印刷厂把他们装订成书之后推荐给了大家。之后,在和绿洲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时,也曾给他们那里捐赠过,目前我手里还留存有一些,如果有兴趣的知青在和我、或绿洲志愿者协会联系后,我也愿意拿出来呈现给大家。让大家能了解我们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在给绿洲志愿者协会捐书之后没多久,又听说他们正在广泛收集知青手中的相关书籍报刊信件文稿,我知道自己的这些信件与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知青书信相比,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也知道自己的经历在他们当中并不典型,我更知道和他们相比,自己的认识更不具备代表性,但我认为有了这些资料之后他们就能更深入地研究知青历史,更客观地对知青运动做出一个正确评价。身为当年十万上海去新疆的知青中的一员,我责无旁贷的以实际行动响应这个号召,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这才把所有原件全部都捐献了出来,没想到他们非常重视,并把其中的残缺破损部分都一一做了整理修复和复印,其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认真态度令我感概不已。

    中国的知青运动历时二十多年,人口涉及数千万,它属于一代人的经历、几代人的话题。而知青的生命史与十七年的教育有关,与十年的“文革”相连,与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在新时代同圆中国梦休戚与共。它既关乎历史,又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所以它就成了中国当代史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关注的课题。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历史出发,剖析这些史料,集思广益、深入探讨,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对这场知青运动做出一个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评价。

    作者简介:陆为轩,1945年2月生,江苏建湖人。1966年6月支边进疆。在兵团工作期间,曾任班长、文书,预算科科长等职。新疆电大毕业后,被评为工程师。1992年调哈密碱厂负责筹建期间工程预、决算,决算审核,任工程办副主任,基建科副科长,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1996年工作调动回上海,开始在审计师事务所和房地产公司工作,2002年调到中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至2005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