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温暖——献给难忘的兵团岁月

    2022年 06月 2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刘素琴 点击:
    1976年2月14日(正月十五)凌晨4时,我突然感到腹痛,赶快穿上外衣到室外厕所,发现自己下身有少许血,一阵紧张后立刻回家了。心里琢磨,可能因前一天去连队深井挑水,会不会是累着了?转念想到了,哎呀,可能是我们的孩子要降生了吧? 此时,我马上推醒还在


    1976年2月14日(正月十五)凌晨4时,我突然感到腹痛,赶快穿上外衣到室外厕所,发现自己下身有少许血,一阵紧张后立刻回家了。心里琢磨,可能因前一天去连队深井挑水,会不会是累着了?转念想到了,哎呀,可能是我们的孩子要降生了吧?

    此时,我马上推醒还在熟睡中的丈夫张文兴,让他快起来,先给我煮点元宵吃,就怕孩子出生后坐月子不能吃粘东西了,况且当年只有正月十五才能买到元宵呢。这时,睡在炕头的母亲听到后,也赶快起来忙乎上了,还吩咐丈夫赶快生炉子烧开水。天亮时,丈夫去连队卫生所叫来了卫生员赵立稳(北京知青),她热心地告诉我们需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去通知接生员。因为是间断性腹痛,按母亲的经验,头胎一时半会儿还生不了。我很高兴,还来得及,赶快行动吧。先用丈夫烧好的热水擦身(当时的条件算是洗澡了),然后就抓紧拆洗被褥,还要在火墙上烘干后再重新将被褥缝好啊(当时没有被套),这样自己就可以像城里人那样干干净净的“坐月子”了。与此同时,母亲则忙乎把早已买好的孩子用品拿出来,把奶瓶奶嘴用开水煮好消毒,把孩子的小衣服、小被褥、小兜兜和小尿布统统拿出来摆弄一番,又整整齐齐叠好放在一边备用。此时,丈夫则煮好了元宵,看我吃上后,又忙着去煮鸡蛋和杀自家养的小母鸡,想炖好汤等我生完孩子及时喝上。全家人整整忙了一白天的时间,准备工作真的很充分呀!刚要放松一下,但断断续续的腹痛,时轻时重,我就咬牙坚持干活,疼时歇会儿,轻时接着干,总算把被褥重新缝好了,一看已是下午3点半了,好在计划之内的事情基本都完成了。

    紧接着腹痛加重,间隔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此时,丈夫赶快穿上棉衣去老职工谢海山家请来了他的老伴、连队的接生员杨姐。闻迅后连队小学老师陈忠秀大姐(知青的贴心大姐)和“66.3”转业军人王明富的爱人王桂兰大姐(她曾是庆安县某大队的妇女主任,热情、能干、直率,很受知青的爱戴),也赶来助产。她们来后又都告诉我些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安慰我“不必紧张,要当妈妈了,加油吧”,杨姐还告诉我“不用害怕,我接生多年有经验,你好好配合,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她们的到来使我这颗忐忑不安的心得到了缓解,也使在一旁的母亲和丈夫心里有了底儿。因为谁不知道生孩子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呢,且家里姐妹们也早就让我回哈市到医院生,担心我已27岁,又是第一胎怕有危险。可我和丈夫想,要回哈市生孩子,得提前请假回去,而丈夫是指导员,也不能耽误工作呀。再说当地老职工不都在连队生孩子吗,我们为啥不行呢?回哈市生好像信不过杨姐似的,思前想后,我们决定就在连队生。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对儿女的牵挂和疼爱永远超过儿女对父母的关爱,多年后身为人母的我,更懂得了母亲当时的心情了。所以,当时母亲不顾路途遥远,不考虑自己身体欠佳,65岁的她在妹妹的陪同下,寒冬腊月里,由回哈探亲返回连队的好友于书华带领,提前半个月就从哈尔滨来到了连队,要专门伺候我的“月子”。

    记得妹妹陪母亲来时,因听说黑河特冷,她们娘俩把棉袄、棉裤、皮袄、皮裤都一起穿上了,以致整个腿都没法回弯了。当时,母亲和妹妹是乘火车到北安后,还要换乘从北安到黑河的长途公共汽车才能到28连。由于一路颠簸,到连队时,母亲都下不了车了,还是丈夫把母亲抱下车的,这就是我最慈爱的母亲把对女儿的深爱放在了第一位!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我和丈夫记忆犹新,感动不已。回味母亲的爱,感恩的心,今生今世永远牢记心里!

    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杨姐一直守候在我身边,给我擦汗,陪我说话,帮我助产,直到晚上6点40分,我的第一个孩子终于顺利降生了。当我第一眼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使我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我当妈妈了!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时间,陈老师则兴奋地向一直在门外焦急等待的母亲和丈夫报告:“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这时,母亲和丈夫立即跑进来,看我和儿子都平平安安的,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看到了孩子都格外欢喜,母亲还掉下了眼泪,一个劲儿地说:“好,好,太好了,母子平安,太好了!”丈夫则高兴得跳起来,大声喊着:“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我当爸爸了,我当爸爸了!”那个高兴劲呀,像个孩子,真是找不到什么更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了。这时,杨姐让找个小勺给孩子喂点水,可家里没准备那么小的勺呀,情急之下,丈夫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最心爱的军工刀上的小钢勺用钳子给掰下来了,还亲自去给儿子喂水,当他近距离的看到大眼睛,双眼皮,弯弯的眉毛,透亮的小鼻子,白白净净,十分可爱的6斤8两重的儿子喝上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口水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那样的高兴,那样的喜悦,那样的满足,那样的幸福,至今回想起来,那情那景,仍然是定格在那一刹那间。

    接生完后,丈夫送走了疲惫的接生员等三人。过后,我们给杨姐买了10尺当时最好的灰色“的卡”布料和10斤红皮鸡蛋等表示我们的谢意,这点东西现在看来太少了,而当时我们还觉得是很大的礼呢。而陈老师和王姐则给什么也不要,最后在孩子满月时,请她们吃了一顿家常便饭算是答谢,这就是两位大姐对我们知青和知青后代的一片深情厚意了。

    我家生儿子的消息第二天就在连队传开了,因28连已有好些年没有男孩出生了,所以我们家的喜事,也成了全连的喜事,而且又是连队知青的第一个孩子,这下可热闹了。连队的老职工、老战士、连队的知青们,都纷纷前来道喜(俗称“下奶”)。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凡是来下奶的人们都没有空手的,大家带来了各种营养品或小孩用品。如:陈忠秀老师把家里的冻奶砣送来了,王明富和王桂兰夫妇送来孩子用的小花被,车连长爱人姚姐送来了自家养的小鸡,王德才副连长爱人吕姐送来了狍子肉,老职工郎风武的爱人送来了野鸡,还有哈市知青刘淑莲(也是我们的邻居)送来了小花布,北京知青贾春竹送来了小孩衣服。还有刘玉兰、刘玉荣、李晓燕、于书华、余腊梅、沈曼平、姚招弟、王书权、耿宝印、刘玉贤等知青送来了他们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红糖、奶粉、肉罐头和小帽子、小鞋子、小袜子等孩子用品,真是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家里来人络绎不绝,人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就像连队过年一样,热闹非凡,使我和丈夫感到十分温暖。身为知青的我们,尽管远离家乡和亲人,但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了连队上上下下这么多亲人般的关爱和照顾,这份情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第二故乡给我们的温暖,永生难忘。

    如今,我大儿子张洪涛已46周岁了,现在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并取得了工学学士,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三个学位,中共党员。他的女儿也已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了。每当大儿子生日时,我们都会把这段往事讲给全家听,而每次都会让一家人深深地感动,大儿子还依稀地记着叔叔阿姨给他的奶糖,可好吃了!至今,他对曾经看护过他的郎风武的爱人姜翠竹和北京知青胡静阿姨及那些曾每天一收工就抱他,亲他,教他唱歌、跳舞,哄他一起做游戏的阿姨们念念不忘,对给他童年带来快乐的叔叔和阿姨们深怀感激。

    2001年10月3日,我和丈夫怀着感恩的心情,携全家回访红色边疆农场,看望第二故乡和那里的亲人们,去寻觅那段难忘时光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到28连后,我们找到了结婚时住的老房子(也是大儿子的出生地),孩子们看到了我们当年生活的地方,非常感慨,全家人还在老房子门前留了影。此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出许多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北大荒的精神也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北大荒人热情、朴实、真诚、勤奋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永记心间!

    这件事,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感人故事,虽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了,但至今回味起来,依然那么的让我们留恋,感动和温暖……

    (作者原为黑龙江兵团一师三团哈尔滨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