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生活造就精彩

    ——记知青摄影家、公益人士周励力

    2022年 02月 0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2017年我认识了周励力。 金秋10月,那是个秋风送爽、阳光明媚的普通日子,然而在在国泓路安徒生童话乐园里,这个日子却变得不普通了。下午三点,“知青亲子乐园”揭牌仪式暨“我眼中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摄影比赛如期举行,知青亲子家庭近50户共200多人参加了


    2017年我认识了周励力。

    金秋10月,那是个秋风送爽、阳光明媚的普通日子,然而在在国泓路安徒生童话乐园里,这个日子却变得不普通了。下午三点,“知青亲子乐园”揭牌仪式暨“我眼中的安徒生童话故事”摄影比赛如期举行, 知青亲子家庭近50户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知青们有的祖孙两代、有的老老小小全家出动,以家庭为单位兴致勃勃参加盛会。我在大门口协助签到, 这时,走进来一位男士,也就五十来岁的样子,直接走到签到桌前,问:“我一个人可以进去吗?”看着他很绅士的样子,我开玩笑地笑着对他说:“我也是一个人啊!我们组成临时家庭就可以进去了呀!”他楞了一下,扭头就走,一旁的贵州知青何月琴笑得弯下了腰, 说:“什么家庭? 开什么玩笑!”“啊?!”当了解情况后, 我想追上去,道个歉,说声:“对不起!”那人却连背影都不见了,就此记住了这位很绅士的叫周励力的曾下乡江西的上海知青。几个月后,安徒生童话乐园“童话视界”影视作品比赛揭晓,周励力荣获了一等奖、二等奖等好几个大奖。在颁奖大会上,看到他兴高采烈地一次次上去领奖、合影,真为他高兴。心想:一定要找个机会, 向他道个歉。但一转身,人就又找不到了。再以后,一起出席会议,终于有了机会,向他说起此事,要道歉,他笑了,说: “啊?!有这事吗?我怎么不记得了啊?”以后,我们加了微信,成了朋友。今年五月的一天,约了去采访他。踏进他位于广中地区的家,三房二厅的格局宽敞整洁。真不愧是摄影家协会会员,书房里各种摄影器材还真不少。坐在餐桌前, 我们聊了起来。

    周励力,男,生于1951年11月,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他告诉我,他家祖上是前清的官员,后来辞官经商,爷爷一代就到上海做生意了。父亲从小读书时就很用功,小学从三年级一下子跳到了六年级。后来,家庭发生变故,祖母一人带着他们兄弟几人,那时的生活非常拮据。父亲中学毕业后考入无线电学校,抗战爆发, 读书的梦也破灭了,一九三七年,军队征兵,父亲就此从军, 参加过淞沪抗战等许多重大战役,也从事过地下工作。解放后, 在单位从事财会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因为结婚晚,又生了六个儿子,就不上班了,成了专职太太,在家养育孩子。

    下乡去了江西

    那时,周励力全家住在虹口区的边缘在区。他是家中老大,要读书了,因是小月生的, 提前进了天通庵路第二民办小学。在学习方面,长子像父亲, 周励力不仅功课很好,还是班里的少先队中队主席。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新沪中学,如果按部就班,以后读高中、上大学、当工程师,报效国家,顺理成章。可文革开始了,毕业生的安排就在眼前,当时的政策是老大进工矿,作为长子的他,应分配到工矿企业工作,却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不让去工矿, 只能去农村。当初下乡的方向有好多:黑龙江、安徽、贵州…… 又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兵团是去不了的。考虑到江西离上海比较近,而68届初中毕业的老二也面临分配。最后全家商量: 选择老大老二一起去江西,兄弟俩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


    火车、汽车,一路颠簸, 终于来到下乡地——江西省峡江县马埠公社长田大队。当农民种田的辛苦生活开始了,真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啊! 回忆起这段经历, 周励力不无感慨: 江西是个山区, 田多人少, 平均一个人要种15亩土地, 成天和水和泥搅在一起, 每年两季水稻,那时是真的好辛苦! 

    周励力记得很清楚,1969年3月去的,到1976年1月返城回来,这期间,除了种地就是种地。下乡的生活要多艰苦就有多艰苦,一开始住老乡家里,两三年后,生产队造房子, 同去的清一色都是六位男知青才住到了一起。除了沉重的农业劳动,知青们还要和各种自然环境作斗争:蚂蝗、毒蛇…… 他们当中有二位就是在劳动中被毒蛇咬了,差点送命。几年下来,都留下了一身伤病,周励力十十足足在江西当了七年真正的农民。

    走上学医之路

    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天天一身水、一身泥,回到知青点, 还要自己做饭解决吃饭问题。对于这样的生活,周励力不满意,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当农民,应该有更广阔的前途。

    从小,他看得最多的是医学书。外公是商务印书馆文字主编,家里的许多藏书是有关医药的。周励力从读书时起, 就在外公那里看到了许多医书, 特别是中医学、药物学。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对中医充满了好奇,特别感兴趣。江西农村缺医少药,让他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学当医生,治病救人。他到峡江县卫生局开了一张证明,利用回上海治病和探亲的机会,找到虹口区卫生局,表明了学医的意向。

    几经交涉,学医的生涯开始了,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是最开心不过了。当时卫生局让他去地段医院学习,一开始他心里还嘀咕:地段医院这样的小医院,能学到什么东西? 可真正开始学习了,他才逐渐了解到这小医院的一些历史, 大大改变了想法。原来,这家地段医院是由很多家私营小医院小诊所合并而来,曾有过“联合诊所”之名,医生中人才济济, 深藏着不少民间高手,更有一些著名的专科医生和祖传中医世家及名医名家,他们自有绝活和拿手技术。他去学习的那家地段医院里,针灸、中医内科、小儿科、外科等都有名医嫡传。这样的环境,让他得益非浅。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中医(内科、针灸科),学西医(内科、外科、儿科),收获颇丰。

    学习真的是非常紧张,好在此前他自学和读过的一些医药书,帮了他很大的忙,为他理解、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他就像海绵一样,哪里有水哪里吸,只要有水就要吸。当初, 卫生局安排了好几位年青人到那家医院学习,但到后来,有人中途知难而退,有人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只留下他一人坚持到学习结束。同时,他还报考了中医函授学院,边学习边实践。再后来,又到市级医院实践了一段时期的临床治疗。这样的学习,让他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天生就是喜欢当医生, 周励力进修期间尽心尽力,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也都喜欢他,大家都叫他“周医生”。

    周励力的母亲患有老慢支和支气管扩张,老是咯血,只要一发病就要送医院。自从他学医以后,母亲犯病就很少再送医院住院治疗了,周励力为她把脉、针灸,病情马上得到了控制。弟弟老三也有支气管哮喘的病,原来一犯病,半夜就要去医院急诊,自从周励力学医后,就很少去医院了。时间一长,“周家大儿子会看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马上就在邻里间传了开来,邻居们有了点小毛小病,不上医院, 一抬脚就往周家跑,求周励力帮忙针灸、推拿,而他,乐于奉献,不辞辛苦地为大家看病, 终于不负众望,在周边邻里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这几年的学医之路,现在回想起来,周励力仍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而家里有个医生,家人、邻居都得益。他说: 非常遗憾是,因种种原因,到头来却阴差阳错没有当成医生, 十分惋惜! 


    成了街道公务员

    下乡时周励力只有18岁, 等回到上海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回来以后,被安排到了街道生产组,和一帮阿姨、妈妈一起做油桶,好容易学成的医学本事,没有了用武之地。不到一个月,知青办需要回沪知青填表,周励力写一手好字,让街道领导看上了。恰巧此时街道有个岗位需要文化人,他这一手好字,加上文笔又好,立马被借调到街道去了, 就此改变了命运。

    一开始, 每天去街道上班,人事关系还是在里弄生产组。街道的工作千头万绪,他先后当过图书馆馆长、办事处办事员等,不管干什么工作他都干得相当好。几年后, 机关工作人员任职考试,周励力正式成了公务员,人事关系从生产组调到了街道。他先后在多个岗位工作过,还一度借调到区政府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得心应手,受到了街道的器重。这也得益于从小的家庭教育,加上自己特别爱看书,知识面广,对他在街道社区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周励力的组织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可他毫无怨言,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无论调到哪个部门都非常受欢迎。1995年,周励力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这也是他们家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在街道工作的几十年里, 他屡屡获奖,每年公务员考评他都记功嘉奖,还荣获上海市社会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

    摄影成了他的最爱

    周励力保存着许许多多的证书、奖状,其中获得最多的莫过于摄影奖。讲到摄影,周励力特别起劲。喜欢上摄影, 和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画画的天赋和照相是很有关联的。他天生就喜欢画画,他画的水彩画作品曾在《少年文艺》杂志刊登过,他觉得摄影,就是在镜框里画画。那时候的照相机是奢侈品,一般家庭根本买不起照相机,可舅舅有一架德国原产照相机,喜欢摄影的他, 常常去找舅舅借照相机。那时是用胶卷,为了能多拍几张照片,总是动足脑筋。不过,现在好了,他自己不但拥有相机, 而且不是一架。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周励力把许多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在摄影上,而且只要一看到有摄影征稿启事,就去投稿。令他兴奋的是,投稿屡屡得奖。这更让他信心百倍,对摄影更是钟爱有加,2003年他加入了上海摄影家协会,成了真正的摄影师。尽管照片已经拍得相当好了,可他总觉得学无止境, 理论上还是要提高,有了时间, 又去业余大学学习,从中级摄影师考到高级摄影师。孜孜不倦、认真学习,他想让自己的照片拍得更好! 

    自从参加了摄影家协会, 摄影活动也多了起来,协会常常组织会员到外地去采风:到江苏盐城去拍丹顶鹤,到新疆拍风光照、人物照,去云南、去重庆……喜欢上摄影是很费钱的,许多摄影设备要添置; 损耗了,要不断更新。拍照片要等时间、等光线、等机会、抢镜头……其实,即使获奖, 奖金也就几百元,而付出的更多啊!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 纯属爱好、喜欢!周励力说: “我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搓麻将……钱也就花在摄影上了,我觉得很值。”

    周家的人写字都非常好, 无论是爷爷还是外公,妈妈还是爸爸,所以周励力写字也很棒,还非常喜欢书法,平时有点时间就练书法。他写的书法苍劲有力,已经是很有看头了。除了上班、摄影、书法,而家里的花花草草也是要化时间打理的。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工作总是第一位的

    周励力现任“上海虹口区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理事长、负责人。采访接近尾声时, 我又去了他的办公地。一幢大楼的门头上,“凉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十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这里就是他的办公地。“新家园”是经虹口区社团管理局批准的民办非企业组织,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委托进行项目化运作。主要从事住宅小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组换届工作指导服务,住宅小区物业矛盾化解, 物业法规政策培训指导,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评估、考核、选聘,住宅物业服务履约质量评价等住宅小区日常治理事项, 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的研究、开发、推广、实施。

    周励力告诉我,退休后从事这项工作也是有其原因的, 2011年3月,“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经人大修订后重新颁布实施,这项规定对以往的内容做了一项重大变动,这方面的工作原来是由各区房管局以及派出机构房管办事处负责的,修订以后,住宅小区日常管理这一摊子事,则转由街道管理,而这摊子事大家都知道不好做,谁去做?用什么方式去做?当时,周励力已面临退休,街道领导找他谈话,从工作能力、人脉资源、处置方式、办事效率等方方面面来考量,都觉得让周励力来担任这副重担是最合适的。当时的一位区领导还建议,如运作顺利, 可逐步通过成立专业性社会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由此,把他推上了这个一干多年的新岗位、新职业。机构成立时,市、区领导都来参加成立揭牌仪式。周励力说:“作为这个机构的法人和事务所负责人,成立伊始,我们就始终秉持了这样一个理念:始终不忘公益情怀、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始终牢记服务群众。”

    时至今年,新家园已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团队在他带领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获得了不少荣誉。截止到去年年末,共帮助指导了600多个住宅小区完成了业委会组换届选举,举办了近500余次物业法规、政策培训,参与并帮助化解了各类物业矛盾650多起,受惠人数近20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多个主流媒体予以采访报道和登载,并先后入选“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佳案例示范单位”和“虹口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十大品牌单位”, 他个人荣获“2015年虹口区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工作年度人物称号”。

    一间间办公室,宽大的会议室,墙上《成果与荣誉》《经验与分享》《探索与创造》《合作与发展》《鼓舞与信心》尽显其中。墙上还有一些铜牌:“中共虹口区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支部委员会”、由虹口区社会党工委(地区办)颁发的“上海市虹口区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点”。书架上有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件,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书籍。

    网上搜索查询:“新家园”“周励力”,众多信息马上跳了出来: 公益组织小区开展业主大会组建换届; 社会“老娘舅”调解矛盾; 海叶新苑小区最近因为“要不要炒掉物业公司?”“谁来当选业委会委员?”等问题,各方争论、矛盾凸显。一家公益性组织—— “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悄然出现在小区,几个社会“老娘舅”利用业余时间召开培训讲座;业委会改选有何法律流程;业主怎样监管维修资金…… 几次培训、几番调和后,小区平稳完成了业委会改选,居民与现任物业公司的关系也趋于缓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物业管理事务,这在上海还是新鲜事…… 

    “五性”:突出服务性、显示公正性、讲究针对性、力求成效性,注意灵活性,以五性工作法原则,打造“社区管家”——前不久,上海评选出了2012年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十佳示范案例,“虹口区凉城街道的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成立于2011年10月的民办非企组织,平时便以第三方身份介入住宅小区的综合管理事务, 改变了以往街道、居委大包大揽的现象。这种类似“社区管家”的模式,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新的经验,也让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拥有了发挥的平台…… 


    凉城社区聘第三方参与业委会改选,辖区不少老小区进入了业委会改选年。由于经年矛盾积累,有些居民对业委会选举产生了怀疑,筹备组成员疑似任命、候选人产生缺乏透明、选举有“猫腻”……为了消除“杂音”和人们的怀疑, 凉城新村街道引入社会组织“新家园建设与合作事务所”,参与20多个老小区的业委会换届改选…… 

    每年年初,新家园通过公益创投招投标,和街道签订了委托合作协议,随即将手中即将进行业委会换届的老小区按时间顺序轻重缓急做了个“排片表”,“新家园”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周励力说:因为新家园作为专业性的第三方社会组织,熟悉相关法规政策, 有比较扎实的处理这些事务的能力和耐心,团队合作互助, 工作效率比较高。 

    一心扑在大家里

    说起他的事务所,周励力侃侃而谈:关于事务所的品味定位、功能定位,服务社会的组织发展,动员和凝聚社区社会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发展,搭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平台,不断延伸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组织推荐和引进优质项目、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协调宣传推荐等服务,受相关部门委托,协同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引导社会组织自治, 开展规范化建设和诚信服务,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太多太多了。 

    说到工作,他能说出许许多多来。他告诉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来,原定是要来他的事务所调研考察的, 当初市里的领导都非常重视, 市、区主要领导就汇报稿商讨了两三次,一稿又一稿地反复修改,要求他做到:全部脱稿, 张口就能成章。他说,向总书记汇报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他把汇报的内容牢牢记在心里, 好在都是自己做过的工作。后来因日程安排等原因,习总书记改变了行程,没有前来, 也是一件憾事。

    事务所从组建至今,已运作十年有余了,目前没有合适的人能接班。说到这里,他抬起满是期待的目光: “你要是有合适的人选一定推荐给我哦!”周励力是个事业性极强的人,每一件事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要经常不断思考。他说:“要沉下心来做事,静下心来思考。”这也是他一贯的工作和学习的宗旨。他的床头柜上有本小本子,有时半夜想起什么来,就马上起来记下来。


    社会组织通过实践和运作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他说:更应注重理论上面的提炼、总结和提高。因此,从初创时期, 他就和上海的一些高校和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了互惠合作关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教授经常来事务所交流。他的事务所成了大学生们的实践点,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还特聘周励力为产学研导师,并发了聘书。他还是上海市“居村委工作协会”和“上海市社会治理研究会”的成员。

    谈到他的个人问题,他告诉我:目前还是一个人过日子, 没有成过家,婚姻是缘分啊! 他年轻的时候也谈过朋友,一直单身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缘分,除了自己对对方要求有点高外,还因为他的孝顺。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特别是他父母到了晚年,疾病缠身, 生活难以自理,他又学过医, 照料父母的重担主要落在他的身上。他父亲101岁,母亲也是90多岁才去世的,都是高龄老人,离不开他和几位弟弟们共同的精心照料和尽孝。周励力就是这样一位十十足足、名符其实的孝子,这也是导致他一直未婚的重要因素。

    父母去了天堂,周励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业余时间除了自己外出采风摄影,喜欢练习书法外,还经常给大家义务上上摄影课。57岁那年,学会了开车,他感觉工作和生活更方便了。

    如今,三房二厅两卫的宽敞住宅,生活很乐惠。几位弟弟住得离他家也不远,在他带头下,形成了很好的规定和习惯: 每周六晚上雷打不动,兄弟们都在他家聚会,几十年未改变, 互相谈谈工作、学习、生活, 十几人的大家庭真是热闹非凡, 其乐融融。

    生活造就精彩,生活依然精彩,生活始终精彩…… 

    (作者是原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