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读《放飞梦想》有感

    2021年 08月 26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龚麟生 点击:
    因为要参加书评会议,这几天,我很认真地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感觉《放飞梦想》的确编的不错,打开这部书就像打开了知青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安徽、江西、云南、贵州等各地知青的声音笑貌,上至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各级领导

    因为要参加书评会议,这几天,我很认真地把这本书读了一遍。感觉《放飞梦想》的确编的不错,打开这部书就像打开了知青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安徽、江西、云南、贵州等各地知青的声音笑貌,上至中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各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下岗工人的辛酸苦辣,在书中都有生动的描述。全书反映的虽然是知青中的正能量,但全书,一点也没发现有什么随意拔高之处,给读者的感觉是事件真实、语言实在、文风平和。读完全书,感觉自己仿佛在知青老朋友圈中转了一圈,既亲切又很受鼓舞。

    我很欣赏全书几乎没有一句我们平时听惯了的政治口号,将一个个知青筑梦的故事叙述得既娓娓动听,又不冗长枯燥。

    我以为,该书至少有两点值得赞赏:

    1、歌颂劳动(全书对知青的劳动进行了大力的歌颂);2、致敬青春(全书向知青的青春岁月倾情致敬,并对知青的青春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先讲第一点:歌颂劳动(原谅我没有用“奉献”两字,我总觉得“奉献”有点理想化,而“劳动”这个名词比较中性)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同志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能劳动,没有劳动的人生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事件的优劣,坊间认识至今未能统一,但是近两千万知青在农村的劳动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哪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很简单的道理,可前几年的社会舆论却被所谓专家教授的话搞得甚嚣尘上。说什么“知青在农村坏事不少,好事不多”,说什么“知青没有知识,对农村没有任何贡献”,甚至断言“知青在农村的经历应该全部否定”,等等,等等。

    而《放飞梦想》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生动展示了知青在农村的伟大劳动:在《昆明知青郭津德的追梦往事》-文中,郭津德和龚彬两位知青愣是在云南的深山老林里建起来一座水电站,使他们所在的大新寨提前19年通上了电。《我的娃》-文中的上海知青吴佩珍在北大荒农村长期任课小学教师,用她的话说,“那时,我还年轻,二十出头,却拥有了一群娃”。前几年,她回访北大荒时,这些曾经的娃娃都争相请她吃饭,口口声声难忘启蒙老师。

    书中记录的这样劳动实例比比皆是。知青这样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是违背天理的。秦王暴行,隋炀无道下的万里长城、大运河的建造者,尚能得到历史的肯定,凭什么我们知青在农村十年的劳动历史就是“活该白干”?而靠耍小聪明留在城里啃老的反倒成了功臣?

    好在,随着党史教育的越来越深入,今日社会己越来越以正视听,知青十年的劳动经历,已经开始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该书值得赞赏的第二点是“致敬青春”。

    有首诗歌说的好,“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山上的野花没人欣赏,它也照样芬芳。”我们知青就是这样的小草,尽管成长环境不十分理想,但“工作着总是美丽的”,我们自己的青春,毕竟也是青春啊。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虽然知青的青春味道有点苦涩,但青春的花朵还是绽放过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惜,没有理由不自豪。

    《放飞青春》这本书有趣记录了好多只有在青春期才能做得出的美好往事,《我的医学生涯从当“摩雅”开始》的作者褚嘉祜说了一件他刚到云南插队当“摩雅”时(“摩雅”大概是赤脚医生的意思)碰到的一件事,他出门路过会计家门口,发现他母亲彭大妈死了,正准备往棺材里放,还绑了一只大肥猪准备宰杀后办丧事。他就多问了一句话,“怎么去世的?”有人告诉是村里的保健员给彭大妈注射了一针青霉素后去世的。因为当地医生打青霉素从来不做皮下试验,褚嘉祜马上反应,彭大妈肯定是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现在的彭大妈只是假死状态。他曾经背过的一百多遍的抢救方案立即浮现在脑海,立即给彭大妈注射了急救药,又到附近的农场医院借来吊瓶给彭大妈输液,不一会儿,彭大妈就起死回生了,家属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一个刚下乡不久的知青,是不可能有什么医疗经验的,但年轻人记性好,书本的知识他全记住了,这就是年轻的好处,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梦缘“戏匣子”》的作者谈永敏69年下乡到安徽怀远时,出于兴趣自己装了台袖珍三管半导体收音机,农民看到他手里的自制收音机迷惑不解,“这是啥玩意,怎么会唱歌?”,农民中的一位退伍军人算是见过世面的,说,“这是戏匣子”。可村里的大多数农民仍然很好奇,经常围住这个怪物屏气凝神地收听着粗犷有力的地方戏节目,五保户李大爷更是痴迷,绕着戏匣子看了又看,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这唱戏的人在哪里啊?”,因为队长派李大爷照顾知青生活,李大爷借此机会,每晚都会蹲在戏匣子旁,边抽旱烟边听戏,仿佛沉浸在世外桃源中。谈永敏说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做的这个简陋半导体竟会在农民中产生如此强磁效应,他的这个举动竟给李大爷这样的农民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他感觉自己还是很“牛”的。不用说,此类事也只能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才能办到。

    虽然我不是一个事业成功者,但我在农村的青春年华也是很值得自豪的,记得我刚到黑龙江农场不久就被任为科研班的班长,而我靠着从上海带来的农业科研书籍,第一年就在试验田里取得了大丰收,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科研班的45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400斤,而连队大田的平均亩产仅仅250斤。后来我被抽调到场部机关,整个农场的全年生产计划和国民统计年报基本是在我主持下完成的。当时,没觉得自己了不起,现在想想还是很自豪的,才二十多岁就曾挑起过技术要求很高的重任。

    所以我要感谢《放飞梦想》-书的编辑出版,他“歌颂劳动、致敬青春”的良苦用心,给了我们这些老知青无限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