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在延边看翻译片

    2021年 06月 22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郭裕堃 点击:
    在延边朝鲜族地区插队落户,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使用的语言不一样……细数下来,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里想说的是,有时在队里看的露天电影都不一样,是那种当场翻译成朝鲜语对白的翻译片。 第一次看到这种翻译片是刚到农村插队没

    在延边朝鲜族地区插队落户,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习惯不一样;使用的语言不一样……细数下来,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里想说的是,有时在队里看的露天电影都不一样,是那种当场翻译成朝鲜语对白的翻译片。

    第一次看到这种翻译片是刚到农村插队没多久,一天下午队里来通知,县里的巡回放映队晚上到我们大队放露天电影,地点是我们大队小学的操场。天色一晚,小学操场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了不少人。电影开映,放的电影是《列宁在十月》,是那种通过配音演员的配音,让电影里的外国人讲中国话的翻译片。虽然是老电影,看了不知多少遍了,但农村里没啥文化生活,哪怕影片再老也不想放过。电影开场后,人物一开口说的却是朝鲜语,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所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变成了一连串听不懂的“斯密达”,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个人的声音。这种情况太意外,坐不住了,起身要探个究竟。悄悄走到后面,靠近放映机旁边一看,才看清真相。电影放映员有两个人,一个负责放映机的机械操作,一个负责影片中的对白翻译。搞翻译的头戴耳机,一手拿着一个对话的脚本,一手握着声音调节旋钮。没有对话时,播放原有的音响效果,一旦有对话就关闭原有声音,朗读手中的对话脚本。这跟解放前上海滩上的“译意风”一个样,那个读脚本的放映员扮演的就是“译意风小姐”。

    此后,我们还在同一块场地上看过好多次这种翻译片。最有意思的看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说起这部电影的名字,大家不一定很熟悉,但影片中的台词“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以及“一年能挣六百个工分呢!”几乎家喻户晓。这部电影经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译制,让影片中的人物说起了中国话。这部电影到了我们大队的小学操场上,又说起了朝鲜语。把朝鲜语翻译成汉语,并配好音,现在放露天电影时又回到了朝鲜语,我们几个上海知青开玩笑地说这是否定之否定。最难以接受的是看国产影片《地道战》,原版对话全部被掐掉,一律翻译成朝鲜语对白。由于以前看过好多遍《地道战》,留下的印象太深,影片中的高老忠和高传宝一旦改说朝鲜话,感觉上别扭极了。

    在特别的年代、在特别的地区,看这种特别的翻译片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经历了。如今,不知道延边的农村里是不是还有巡回放映的露天电影?放电影时,是不是还有这种现场改说朝鲜话的翻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