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看望可爱的知青爷爷奶奶

    2021年 06月 15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吴丽姣 点击:
    2021 年 3 月 14 日,阴沉了很久的上海,终于天晴了。一大早,我就从学校出发,坐上了公交,去奔赴一场五十公里外、“跨越五十年”的约会。 我是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雅水镇洛平村的来到上海读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这次的赴约,我所代表的不

    2021314日,阴沉了很久的上海,终于天晴了。一大早,我就从学校出发,坐上了公交,去奔赴一场五十公里外、“跨越五十年”的约会。

    我是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雅水镇洛平村的来到上海读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这次的赴约,我所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以洛平村村民代表的身份前来。而同样跟我一起赴约的,还有十几位平均年龄过七十岁的爷爷奶奶。

    这些爷爷奶奶们,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五十多年前的他们,很多人都比现在的我还要小,就已经远离家乡走向了两千公里外的、贫困落后的雅水片区。他们当中,有人被分配到合爱的部分生产队,有人被分配到洛平村的几个生产队,其中,今天同样来赴约的缪付良爷爷、罗庆超爷爷以及梁秀玲奶奶就是到了我的老家一洛平村播所组,也就是当时的播所生产队。

    六七十年代,中国还在缓慢发展的时候,正值年少的他们在偏远的西南片区里一个落后的农村生产队里,度过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在那里,他们和村民一样过着贫苦的日子,穿着同样的破布粗衣,还在成长的身体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同样贫苦的村民和他们就这样在寒冬酷暑里相互扶持相互依偎着。他们在本该上学深造的年纪,教会了木讷的村民更加先进的思想。听老一辈的人说,当时的缪付良爷爷为了让播所的陈启洲一也就是我的一位伯伯走向县城中学读书,在劝说陈伯伯的父亲无果后扬言不给陈伯伯读书就要烧了他的房子杀了他家的猪,陈爷爷心里清楚年少气壮的缪付良的言论可能会变成行动,无奈之下,送儿子读书。今天的我们知道,缪爷爷当时也是为了播所的发展才会说出这样极端的话。这个“无奈之举”的后来,陈伯伯成了播所生产队第一个走向县城读书的人,并且工作后在雅水当过中学校长,培养出了一代代学子。也因此,播所生产队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大学生,他们离开家乡创业工作后又回来回报家乡……在那里的几年,可能只是知青们人生中的一小段时光,但却也因相依为命共处的经历,他们和当地布依族、苗族和汉族共居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十二年前,分配在洛平高寨的张宝荣爷爷和缪付良爷爷给各自曾经待过的生产队分别捐赠了2000元,我的老家的村民用这笔资金修造了一口水井;缪爷爷也曾引荐我的一些叔叔伯伯去过江苏建湖打工。每当提起“老缪”,乡亲们都很感激他。于是就在今年过年期间,为表谢意,乡亲们各家拿出点腊肉带给缪爷爷,也让远在上海的他再次品尝“第二故乡”的味道,可他借故吃不完,带到了现场与其他爷爷奶奶分享。

    所以才有了这场聚会,并且邀请了我这个今天二十出头却依然不了解什么是知青情的年轻人。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带着追寻历史脚步、听他们诉说他们的那些“当年”的心情,来到了距离学校五十多公里外的虹口区。

    上午十点半左右,爷爷奶奶们纷纷到场,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将近五十年没有见到彼此了,其中的一位五十二年前插队在惠水雅洋乡的知青奶奶汤兆娣,她是通过女儿在“上海知青网(贵州频道)“的寻人页面看到找寻惠水知青的启示,连夜找到缪付良爷爷然后前来参加的。重逢相聚,竟毫无陌生感,与同伴们聊的甚是投机,仿佛千言万语也无法说尽对彼此的思念。听不懂上海话的我都能感觉到他们言语之间的激动,提起当年往事,就说普通话并且提起了语调,挺起腰板自信高昂。我听得津津入味,也同时无比佩服他们。他们的故事,是我这些年里听过的关于知青历史最真实的、最真情流露的了。

    用餐过程,他们热情给我这个晚辈夹菜,还特地为我点了几道贵州菜。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说起他们的那些年。在一片热闹中,结束了用餐。然后坐在桌前再聊了好久,他们笑靥如花,眼角的笑容流露出重逢的喜悦。总感觉,有好多话说不完,而旁听的我,也听不厌……

    下午两点左右散场,我带着许多不舍,和他们挥手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