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活出自己

    ——说说我心目中的侯建新战友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银龙 点击:
    建新是和我同届不同校、同日下乡不同日回城的 69 届上海知青, 1970 年 3 月一起赴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公社新鄂大队落户务农。虽然以前素昧平生,但在同吃一锅饭,同舀一勺汤的特殊年代中,我们却成了朝夕相处的兄弟。 返城后,我更从这个留守边疆,而今多年

    建新是和我同届不同校、同日下乡不同日回城的69届上海知青,19703月一起赴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公社新鄂大队落户务农。虽然以前素昧平生,但在同吃一锅饭,同舀一勺汤的特殊年代中,我们却成了朝夕相处的兄弟。

    返城后,我更从这个留守边疆,而今多年卧病在床的战友身上看到了他有别于人的超强意志,感悟到了他不一样的人生追求。

    为告慰病中的建新兄弟,我一直想给他写些东西,又恐词不达意而几度纠结,生怕贻误了一些战友的嘱托。思绪再三,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慨而动起笔来。感觉他在漫长的生活淬炼中,把自己原本身体并不坚实的,但怀抱理想向往的人,锻造得如此坚强和富于韧性的心情故事,值得很好的总结和传扬,一句话:活出自己。为此,我想从三个历史时期,说说我心目中的侯建新。

    一、从小立志,勇当时代新闯将

    建新出身于一个干部家庭,从小沐浴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在父母的关怀下,从小懂得要有集体荣誉感,要做一位正直的少年。他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成为了上海杨浦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临毕业时,作为全区少先队代表的他曾受到了杨浦区区委领导的亲切接见,更增加了他的荣誉感。他较早地接触到社会,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每逢重要的节假日,他都能有机会参与重要的接待活动,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来宾朋友联欢。

    1970318日,上海市宁武中学组织全校师生召开大会,为69届同学奔赴北大荒落户而举行誓师大会。大会上建新代表学校18名即将奔赴边疆的同学发言,豪情满怀地表示要把青春贡献给北大荒事业。当火车鸣响汽笛的一刹那间,建新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

    二、青年才俊,开拓闯出新视野

    论性格,坦率地说:他内热外冷,不苟言笑。我相信他的同校同学也认同我的判断的。“要干事,就要实实在在的去干,要干出点名堂来。”几十年前曾和我唠叨的话,犹耳在旁。建新确实是做到了,而且不改初心,始终如一。

    19703月到1976年底这七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担任新鄂公社党委秘书、新鄂乡管委会副主任、直至新鄂乡党委书记。一路走来,他稳扎稳打,为新鄂乡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卫生教育、科学管理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倾注了精力,受到了县委的高度重视。

    19705月,知青奋战在新鄂西山的水利工地上,为了促进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掀起比学赶帮的劳动热情,他和阮显忠一起率先办起了水利宣传板报,提出了“学大寨兴修水利,改变家乡山水”的口号,有力地激励了社员和知青的劳动干劲。为了改变新鄂村的文化落后面貌,开启政治学习与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他亲手组建了“新鄂风雷”宣传板报廊。这一新鲜事物的产生,立即得到了公社、大队的一致赞同。队里派人利用知青食堂沿墙的山头制作了4X1.5米的水泥绘制的黑板报,并搭建了防雨棚,邀请电工师傅安装了电灯,保障了“新鄂风雷”板报顺利实施。

    按计划“新鄂风雷”每半月要更新一下内容,这就要有一套完整的班子,要有人供稿,还要有人抄写。当时写作组成员有杨洪村、赵志源、阮显忠、侯建新,后来我也参加了进来。建新负责美术绘画,我担任誊写板报,有时也有赵志源和阮显忠一起来抄写。一时间,“新鄂风雷”搞得风生水起,成为社员、知青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更主要的是成为了公社、大队了解信息、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介,成了一道不可缺少的“美丽乡村文化风景线”。“新鄂风雷”的诞生和发展,也触动了县有关宣传部门。他们向公社了解了实情后派人来实地查看,并给予大力表扬。

    自从北安知青来新鄂后,队里的人员增加了。我们在公社招待所的沿街外墙上又搭建了同样规格的水泥黑板报墙,邀请了北安知青中优秀者参与进来,一起办报写稿,既壮大了队伍也扩大了影响。建新下乡一年后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工作,始终关心“新鄂风雷”通讯板报的具体工作,令人感动。他的言传身教、兢兢业业的勇于担责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三、堪当重任,不断续写新篇章

    1974年,在公社广播站工作期间,建新与驻公社的县电信局话务员鄂族姑娘孟淑珍喜结良缘,从此把整个身心交给了美丽的鄂族山乡和他热爱的通讯广播事业。

    作为鄂伦春人的女婿,新鄂上海知青中的翘楚,建新的事业在日新月异中不断升华。他不因为自己是鄂伦春人的女婿就随随便便,工作马虎,他心里清楚多少双眼睛正注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的鄂族老岳父孟德林护犊爱子,从不斥责建新一句,因为他深深知道自己的女婿,从心底里喜欢和信任。有了幸福的小家庭和挚爱的人,有了可靠的后盾,建新如虎添翼,热情更加高涨了。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他赢得了鄂伦春人的信任和喜爱。

    1976年底,建新正式调任新鄂公社党委秘书。从工人到党委秘书,意味着往后的工作将更加艰巨、更加繁重,这是对检验建新工作能力的真正考验。无论是下乡、考察、蹲点、访贫问苦、深山走访,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在鄂乡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工作期间,他主管文教卫生工作,重点主抓乡村干部文化补习,特别抓鄂族干部文化学习,并请新鄂学校老师专门来授课。他狠抓乡文化馆的文化传播,树立典型,开展挖掘鄂伦春族历史,传承鄂族文化的延续。“身为鄂乡人,就办鄂乡事。”建新就是这样地秉持一颗纯朴之心,为发展乡村事业奋力拼搏。通过数年的奋斗,终于积储了堪当重任的底蕴,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1978年底,我因顶替政策回沪,和建新的联系逐渐少了。据说建新越走越稳,又调到逊河镇任党委副书记一职。尔后,夫妇双双调入地委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知青能成为新闻记者进入黑河电视台并担任台党支部书记、总编室主任兼任新闻编辑,建新更感到肩头担子的重大。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宣传时代新风尚,宣传民族政策,为建设黑河做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实现了他的夙愿,书写自己闪光的人生。

    四、心系战友,不懈与病患争分秒

    近年来,因长期患病,卧床休养,建新的身体每况愈下,却从来不忘战友之情。每当新鄂知青团拜联欢,他都通过视频给予关注并表达祝贺,送去祝福。在身体极度虚弱的处境下,他仍然奋笔疾书、笔耕不辍,为黑河电视台传去《鄂伦春与萨满舞》等数十个关于表现鄂伦春族的生活的纪录片脚本,后来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看中,在《今日黑龙江》栏目播出,又被送往斯科拉美国电视网播出。他还应《黑河日报》之邀,在“时空黑河””古城周刊””文体传真””社会纵横””民风民俗””往事漫忆””人物春秋””黑河寻古”等有关栏目发表30多篇表现鄂伦春族人生活、学习、文化、历史的文章。

    2000年突发疾病至今,建新已与疾病进行了长达13年的抗争。令人欣慰的是,省、地、县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同行和朋友络绎不绝地前来探访,给危难中的建新送来了关怀。我们新鄂知青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建新送去抚慰与温暖。这些年来,重返第二故乡的热浪如潮,当年一起下乡的战友不忘患病中的建新兄弟,捐钱捐物,书信传情,给建新增添了战胜疾病的希望和巨大的精神慰藉。

    这几年,他从战友口中得知我在《知青》杂志做编辑,用左手毕恭毕敬地给我写信勉励我,使我十分感动。他也和我袒露了自身的艰辛与困苦。我亦及时地给他寄去部分《知青》杂志和《知青时代报》,借此舒缓建新的精神压力,表达我的关怀之情,不辜负我们曾经有过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行将结束本文的时刻,得知建新已住进养老院继续静养,特此衷心祝愿建新身体早日康复。

    (作者原为黑龙江逊克县新鄂公社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