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记原八一电影机械厂党委书记翁卫军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翁卫军,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其貌不扬,沉默寡言。我们曾一起在《黑土情》杂志共事,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后来又一起无偿为《知青》杂志付出,也没有说过什么话。有时候,杂志社、研究会搞大型活动,他和摄制组的同仁们扛着照相机,各自找角度拍摄,一

    翁卫军,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其貌不扬,沉默寡言。我们曾一起在《黑土情》杂志共事,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后来又一起无偿为《知青》杂志付出,也没有说过什么话。有时候,杂志社、研究会搞大型活动,他和摄制组的同仁们扛着照相机,各自找角度拍摄,一点都不引人注意。一天,我的邮箱收到我的几张照片,拍得棒极了,让我年轻了许多,看网名:老黄牛。我不知道哪位是老黄牛。经同仁们指点,终于搞清楚了,老黄牛实名翁卫军。再后来,他把网名改成了实名,再也不会有搞不清楚的情况发生了。

    低调寡言的人,往往是有故事的人。终于,有了采访他的机会,我驱车前往虹口区万安路他的家。房门开着,女主人很客气地把我迎进屋,家里整洁干净,地板都能照出人影来。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你家里比宾馆还干净!”“我爱人退休前在宾馆工作。”难怪!墙上镜框里有几张照片,凑上去看:“咦!这人是彭丽嫒吧!”“是的!”“旁边是你爱人?!”“是呀,爱人是白厦宾馆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总政歌舞团来上海演出,彭丽媛一行就住在那里,一起拍的合影!”我们在摆有几盆水果的方桌前落坐,聊了起来。

    翁卫军,男,汉族,生于19497月,祖籍:浙江宁波,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出生于工人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五人,翁卫军老大。

    上山下乡

    翁卫军在凤城新村小学上学,从小学习优秀,品德优良,被评为凤城新村小学第十届优秀毕业生。1963年小学毕业,考进控江中学,第二年入了团,不仅是班里的干部,还是班团支部宣传委员。他曾想带头去新疆,因文化大革命而没有成行。1968年按四个面向分配,他主动提出:去边疆,去黑龙江建设兵团。班主任老师是年级分配组长,对他家里的情况很清楚。他家里兄弟姐妹五人,父亲是上海有线电厂工人,母亲是杨浦区清洁管理站管养段的清洁工,家庭经济很是拮据。老师对他说:“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又是老大,就留在上海吧。”可翁卫军觉得自己是班干部,应该带头。他是66届初中毕业生,66届大多数人能进工矿企业,结果他还是坚持要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全校第一批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只有20人,其中3人是66届初中生,其他全是66届高中生。闸北、杨浦是全市第一批到黑龙江建设兵团的,1968811日,第一批下乡的学生启程,出发仪式非常隆重,市领导到车站送行,大街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胸佩大红花的翁卫军踏上了北去的征程,成了一名兵团战士。老大是榜样,他一走,弟弟去了宁波乡下插队落户,大妹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让人意外的是大妹才去了3个月,就因开荒时被地蜂蛰伤而因公牺牲。

    翁卫军正式成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八连战士,从当农工开始,参加秋收。6个月后,他被调到机务排当拖拉机手,成了东方红54拖拉机驾驶员。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他被调到高射机枪连当给养员,不久被任命当了司务长。19703月又调到高炮连(十连)当司务长。

    翁卫军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干得出色。一年多后的19701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建设兵团的五年多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机务学员到排长、司务长、连队团支部副书记,党支部委员,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19738月,经自我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团里文化考试,翁卫军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要回上海读大学了,要离开这片黑土地了,翁卫军却有点依依不舍,舍不得离开他曾经挥洒过汗水的热土,舍不得离别心爱的女友盛优芬。在他踏上南下的征程时,就已想好:等学业完成,再回北大荒!

    优秀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亮丽的。上大学的翁卫军,学习优秀,他成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班的党支部委员。在三年半的学业中,他的心还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牵挂朝夕相处的战友,牵挂心心相映的恋人。快毕业时,他向领导表示:要求毕业后分配去黑龙江。计划不如变化,就在他毕业前,恋人盛优芬病退回到了上海。班主任老师想让他留校任教,他考虑再三,要求去企业,被分配到了轻工业局下属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当教师,教电子专业课程,并当了班主任。

    走马上任

    两年多后,翁卫军调到总政下属的企业——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任设计科电气设计员,搞新产品设计。不久就迎来了电光源革新的时代,他受命担起设计任务。属牛的他,有一股韧劲,他铺盖一卷,搬到设计科,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查资料,搞调研,做试制,伏案设计,夜以继日,不到百天就率先研制成新型放映机,显示了他的才能和魄力。之后当上了设计科科长,成了工程师。

    工作踏实、任劳任怨的翁卫军,因工作需要改行成了组织部长兼党办主任,一年多后,任党委第一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不久,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01工厂(八一电影机械厂)党委书记。那年,他35岁,这意味着他要放弃所学专业,改行搞政工。他曾经犹豫过,然而服从是天职,他毅然挑起了重担。就职会上,他庄重地对现场230多位干部说:“我没做过思想工作,年纪轻,阅历浅,知识面窄,缺少经验,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希望大家多协助支持!”别人的就职演说都是:宏伟蓝图、决心措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而他却主动揭短,曝光缺点,没有新上任者那种宣传鼓动性很强的豪言壮语。干部们听后一片哗然,职工们闻讯纷纷议论:党委书记的重大责任他担得起吗?思想政治工作能理得清吗?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是强者、弱者,胜利时、为难时,都需要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没有精神就没有成功。上任伊始,翁卫军就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把“五爱”“十大厂风”的内容打印成文,发给每位职工,让他们牢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从热爱工厂和本职工作做起。他注重树立“创名牌、争第一、讲信誉、求效益”的企业精神,培养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竞争意识、奉献精神、纪律观念和道德观念,把培育一支坚强的“四有”职工队伍,当成党委工作的主线。

    改革的潮流,奔腾到第七个年头,各行各业出现了令许多企业为之震撼的变化,城市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彩色电视机如潮水般涌进千家万户,电影院里观众锐减,电影放映设备滞销,全国数十家电影机械厂相继急流勇退,仅存几家也效益滑坡,士气大落。作为我国电影机械骨干企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八一电影机械厂”也不例外,主打产品井岗山牌电影放映机,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时下却成了待嫁的老姑娘,不到两年,放映机从年产3000套下降到1000套。即使这1000套的销售也有难处,多亏老客户老关系,勉强维持。形势严峻,全厂干部、职工焦急万分,刚上任的党委书记翁卫军更是忧心忡忡,能不能带领全厂职工度过难关,是极大的考验,仿佛要测试这位党委书记肩膀的承载力。

    厂领导根据市场预测,及时制定了“稳定老产品,开发新产品”的经营方针,可市场疲软,放映机库存积压600万元,工厂面临严峻的生存选择,转机变型已成大势所趋,开发新产品迫在眉睫。

    走出困境

    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彩色照片已相当流行,可所有的彩扩设备都是外国货,中国十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彩扩市场该有多大?工厂决策根据企业技术,和设备优势,开发国产彩扩设备!可困难重重,厂领导和技术人员食无甘味、寝不觉香,翁卫军更是夜不能寐。

    事在人为,翁卫军深知人材的重要性,他们是研发新产品的根本保证。他将技术人员一一排列,李慎普的名字映入他的眼帘。李慎普,设计科高级工程师,第一批进厂的老同志,性格内向,老实醇厚,技术上有一手。上世纪50年代厂里生产的电影放映机间接齿轮不过关,进口产品特别贵。那时才20多岁的李慎普,尽管只有初中毕业和五年夜大的文化,却血气方刚,潜心研制出累计误差控制在一根头发丝十五分之一以内的间接齿轮,精密度超过了进口同类产品,填补了我国电影机械加工的空白。他积极要求上进,却因父亲在台湾,组织问题迟迟解决不了。翁卫军及时与他促膝谈心,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工作情况,让他写出书面材料,并派人调查核实,终于,李慎普光荣地入了党。

    精神是能源,也是动力。入党后的李慎普就像开足马力的机器,犹如展翅引路的头雁,他与设计组的同志一起,没日没夜地干。设计之路不是坦途,尤其要与进口货媲美,更是艰辛。新产品研制不出来,作为彩扩设计组长的李慎普心里着急。翁卫军一次次到设计科,认真听取技术人员对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全厂各工种各工序各部门,凡遇新产品的事都要开绿灯。他鼓励大家:“搞研发是创造性劳动,成功了为你们摆庆功酒,失败了是厂领导决策的责任!”一席话,给了科研人员极大的信心。他不光嘴说,还付诸行动。在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日子里,翁卫军和党委办公室主任、销售人员一起坐火车,赶汽车,风尘仆仆赴兰州,下银川,奔内蒙,寒冬里整整陪伴他们20多天。经过设计人员和全厂职工辛勤努力,不久国产大型全功能813型系列彩扩设备终于研制成功了!它图像清晰色彩逼真,达到了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新产品不仅让企业走出了困境,还填补了国家空白,先后荣获军优、上海市优和国家银质奖,产品一上市,便畅销国内,名扬海外。

    深情关怀

    企业的党委书记工作繁忙,可再忙,翁卫军也时时刻刻将职工的事放在第一位。他像关心李慎普一样关心每一位科技人员和职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他深知,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在职工心里就是大事。职工的住房、大龄青年的婚事、子女入托上学,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尽力去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因此,职工有事情,第一个想到能帮他们的就是党委书记。

    工具科技术员丁友发父母早逝,是个孤儿。他勤奋踏实、知书达礼、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十年来,他患上了严重的红斑狼苍病,病情日趋严重,影响到心、肾等内脏器官,血小板减少,每年冬天都要住院,通过激素治疗才能缓和。屋漏偏遇连夜雨,他肚子里又长出囊肿,急需手术,需24小时特级护理。翁卫军和厂领导商量,在生产繁忙、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调出人员进行护理。丁友发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容易引起化脓感染,后果严重,病房里有几人先后去世,对他影响很大。他知道工厂调整产品结构,作为工厂的一员做不了贡献,感到有愧,自己患的是顽症,不愿拖累他人,加上难以忍受的折磨,他产生了“不想活了”的想法。翁卫军多次探望,心理上给予关心,思想上给予开导,经济上给予帮助,还通过组织出面联系,为其家属安排了临时工作,办了城市户口……丁友发病愈后,每次见到他都情不自禁动情地说:“没有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我早就不在人世了!”翁卫军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心里,影响和感动着周围的人。

    职工周炳银因病不幸去世,老伴又体弱多病,厂里派人去探望。他家孩子多土地少,两间土垒的房子四面透风,房顶露着天。翁卫军得知后,即刻派人与地方联系,破例补助4000元,为其盖新房,把小儿子招收进厂。感动得老太太跪倒在地,对组织上的关怀感谢不尽。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工厂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全厂1200余名职工,来自多少个家庭,这些家庭又都是什么样的状况?春夏秋冬、寒暑交替,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子女就学、住房分配、职称评定、劳动考核、工资待遇、业余生活等形形色色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妥善,就会引起一个人乃至一部分职工的情绪波动,必然会对工厂生产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做好职工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同时,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职工是在前线战斗,家属就在后方支援,军功章上有职工的汗水,更有家属的辛劳。

    克己奉公

    企业的形象靠职工树立,职工队伍靠党员带领,而党员的领头人就是党委书记,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翁卫军花费了很大精力,提出开展三项活动,给工厂生动活泼的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党员奉献日每季度一次,利用节假日组织党员开展公益活动,清垃圾,通阴沟,运泥土,搞绿化。每到“奉献日”,党员们争先恐后,挥臂上阵,一个个干得满头大汗,翁卫军更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大家知道他患过肝病,劝他不可太累,指挥指挥就行了,他说:“这是党员奉献日,用不着指挥员。”公益活动开展几年来,有效地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许多群众也主动加入到“奉献日”队伍中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委书记要善于抓身边的闪光点。共产党员、高级知识分子李慎普怀着为国争光,为军为厂争荣的豪情壮志,努力拼搏,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军劳模和全国劳模,他就是闪光点。翁卫军抓住这一典型,写材料,做宣讲,在全厂发起“向全国劳动模范李慎普学习”的高潮,让全厂各个角落都有这样的闪光点,不断发扬光大。

    抓质量、促效益、争最佳。翁卫军要求党员“身边无浪费,手中无次品,言行无违纪,办事无失职”。为了调整短线工种,疏通和扩大产品销售渠道,他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倡议书请战书接踵而至,职工们积极加班,义务奉献,不计报酬,党员干部默默无闻干在先,领头羊党委书记更是身先士卒。

    翁卫军心里装着全厂,深情关怀所有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从来不为自己着想,3%调级他让出;他家老小三代七口居住十分困难,厂里分配他一套新建住房,他婉言谢绝,坚持让给厂老领导居住,而他自己住到了老领导搬出来的旧房内。邻居们从《文汇报》头条头版得知他让新住房、让工资晋级的消息,拿着报纸念给病卧在床的母亲听,临走还开玩笑地说笑:“侬大儿子新房让人,工资晋级不要,真让人无法理解!”

    总政领导发给的承包奖,翁卫军不拿。父亲患癌症,母亲做过两次大手术,在山区农村的二弟需要补贴,可他宁可向亲友借钱也分文不动承包奖,而是全部捐给了工厂幼儿园。早出晚归,家里根本就指望不了他,公认他是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自从走上党委领导岗位以来,翁卫军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坚持开办业余党校,轮训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没有人员自己干,没有教材,业余时间自己编。这一路走来,全身心都扑在企业里,唯独没有他自己,没有他的家。这一路走来,有多少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这一路走来,有目共睹,荣誉随之而来:“上海市轻工业局优秀党员”“上海市轻工业局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军队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获得了高级政工师职称。自他担任党委书记主持厂党委工作以来,企业亦获奖连连:“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军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被授予“全军研究会工作奖”“上海市轻工业局优秀研究会”,厂党委被授予“上海市轻工业局先进党组织”称号。

    发挥余热

    劳累的老黄牛快到退休的年龄了,经同学邀请,他去了上海力保科技有限公司,曾经的八一电影机械厂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成了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这一干又是好几年。

    退休后的翁卫军不甘寂寞、闲不住。儿子结婚成家,他忙着张罗;第三代的诞生,让家庭充满生机。儿子赶上了好时代,允许生二胎,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升级当了爷爷、奶奶的翁卫军夫妇满足、开心、忙碌着。

    翁卫军不抽烟不喝酒,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许多都是专业书籍,再有就是爱好摄影,买相机和摄影器材。他热心知青事业,在《黑土情杂志》《知青》杂志担任摄影、摄像工作,没有报酬,却乐在其中。为了提高摄制水平,他自费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学习图像处理、视频后期制作。他还在老年大学学习声乐,会和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一起唱唱卡拉OK。大学同学、中学同学聚会,老邻居相约小聚、外出旅游,翁卫军奔前忙后为大家拍照拍录像,后期制作就更辛苦了,他情有独钟,忙得不亦乐乎。

    翁卫军常说:他这辈子最亏欠的是妻子了,没有给她买过贵重饰品,没有与她分担繁重家务,家里也没有像样电器。因为学的是无线电专业,最初,自己装矿石收音机,家里的彩电都是自己装的。夫妇俩都在领导岗位上,相伴的时间太少,好在终于全退了,可以好好陪伴妻子。只是自己的身体又出了状况,肝脏有问题,住院彻底检查,做核磁共振,结果是肝癌,马上做了手术。这以后,年年要住院检查,这一晃,又过去了六年多。

    分手时,他给了我几份资料和一本厚厚的书,书名《播种春天的人》,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其中整整一章节写的就是翁卫军,报道文章的题目是“开发人的精神能源——记军队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政2601厂党委书记翁卫军”。书中详细记录了翁卫军为军队企业所做的点点滴滴工作。

    有的人就是这样:默默耕耘,如一头勤恳耕耘的老黄牛……

    (作者:原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