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一份穿越历史的特殊乡情

    2021年 06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于雪梅 点击:
    作为一个被诸多亚热带群岛、闪亮水域和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环绕的区域,新西兰北部的海滨城市奥克兰堪称是夏日度假的极佳去处。适宜的气候使那 100 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成为无可比拟的风景,可他却无心眷恋这异国风情。整整一年了,有一缕乡愁总会不经意间在心

    作为一个被诸多亚热带群岛、闪亮水域和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环绕的区域,新西兰北部的海滨城市奥克兰堪称是夏日度假的极佳去处。适宜的气候使那1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成为无可比拟的风景,可他却无心眷恋这异国风情。整整一年了,有一缕乡愁总会不经意间在心头萦回,他一直想回他的第二故乡看看那块北京知青石,看看那片北京知青林。

    他是1998年发动所在集团驻京单位向遭受洪灾的阿荣旗捐助10万元及大批赈灾物资的领头人,他是2002年王杰广场落成前夕阿荣旗恳请军委迟浩田副主席题词的牵线人,他是2018年北京知青下乡50周年460余知青及友人在阿荣旗建知青石植知青林的发起组织人。

    他就是北京知青林小仲。

    19689月,18岁的林小仲意气风发,带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报国理想挤上了北去的列车,与千余名北京知青一起奔向了大兴安岭脚下那片黑土地,直到27岁时返城,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阿荣旗图布新公社兴旺大队。

    时值阿荣旗北京知青纪念石和北京知青纪念林创建一周年之际,林小仲重返故土,这也是他自1977年返城后第四次“回家”。

    车过嫩江大桥,经甘南县进入阿荣旗境内,熟悉的地貌风情扑入视野,林小仲的内心难以平静。

    忘不了,铲了一天地扛着锄头一步步走向青年点儿的疲惫,夕阳的余晖一点点拉长了他年轻的身影。晚风轻轻吹送,村口扎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由模糊变清晰。那是大队书记邱真的四丫头,她不知在那里等了多久了,终于等到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大声说,叔,快到我们家去,我爸妈已经做好了饭菜等你呢!

    忘不了,24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从1975年开始一干就是三年,带着兴旺村一队的社员们大干苦干,别人连一块钱工分都挣不上,他们却拿三块多钱的工分,每个劳动力年底能挣一千多块钱的日子多让人羡慕。那时土坯房遍布,在他的带领下,兴旺一队的队部、粉坊、马圈和仓库都是红瓦水泥建成的,让外村的人见了直眼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团中央青工部工交处工作期间,到齐齐哈尔公出。工作结束后,他想,再往前走不就是阿荣旗了么?于是,坐上客车中途还倒一次车,回到了他的另一个“家”。刚好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在推行,村民们觉得把大集体解散了心里没底,他坐在热炕头上给东家的叔叔西家的兄弟讲党中央对农村的关注对农民的关心,分田到户后可以甩开膀子铆足劲儿干。那一夜,兴旺村的灯光彻夜长明,他跟他的父老乡亲促膝交谈,为迷茫之际的他们指明了方向。

    那一年,对他有过知遇之恩的邱真书记正当壮年却突发心梗,听说邱真书记过世的消息他万分悲痛。但因公务在身不能亲往吊唁,他便出资并委托当地一位老友替他操办,为邱真书记修墓立碑,碑文上书:“兴旺大队党支部书记邱真之墓,原兴旺青年点北京知青敬立。”

    三年前,兴旺村修路资金不足,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犹豫再三,向北京知青张了口。他们二话没说,应承了下来,连夜联系了十几个曾在兴旺村插队的知青,将5.3万元资金打了过来,补齐了修路的资金缺口。

    2018年是北京知青到阿荣旗插队下乡50周年,他和曾在阿荣旗插队下乡的北京知青们有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阿荣旗建成知青石和知青林,让“知青情结”永驻,让北京知青和阿荣人民永远心连心。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愿望于当年6月就实现了。

    此行,他在阿伦河畔欣然填词一阙——调寄踏莎行.再回阿荣旗:

    北去列车,回阿荣旗。

    五十年前闯关东。京城一别知几许,千人专列犹记起。知青岁月,多少风雨。別样人生留轨迹。但得当年豪气在,依旧纵马追汽笛。

    今天的知青石旁,金莲花开得正艳。手抚知青石上镌刻的“北京知青,情系阿荣旗”几个墨绿色大字,他的眼里有泪光闪烁。身旁的知青林郁郁葱葱,微风吹拂,50棵白桦、50棵樟子松和7棵糖栖抖动叶子,那哗啦啦的声音如此悦耳,仿佛在向他和他们致敬。

    吃一口酸菜馅儿蒸饺吧,再吃一个粘豆包,这个共和国的同龄人,这个把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北大荒的老知青,心中涌起的是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他满怀深情地说,青春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虽然人生半程已过,可留下了岁月沉香一缕,别离与重逢,也只一个转身的距离。大江东去,时光荏苒,一份岁月无法湮灭的情怀却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响,凝成永远的记忆。别离总会染上些许伤感,

    他说,这也许是最后一次回家了。我和在场的朋友都说,怎么会,飞速发展的家乡和家乡人民不会忘记北京知青,你来,或不来,家乡人民都在这里,真诚等你。

    摘自《阿荣通讯》

    201975日第4

    作者简介:

    于雪梅,笔名紫陌,职业记者,先后出版散文集《女人不醉》、《一米春天》、《许你一朵花的距离》。爱持家,擅厨艺、有长跑运动员天赋,参加过多城市马拉松比赛。在新闻与文学间穿行,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