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一段难忘的执教经历

    2021年 06月 05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邹荣中 点击:
    翻开精美的《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吉林》,一幅幅五十年前的老照片跃然眼前,一段段难忘的知青经历便油然浮现在脑海。其中一张五十年前我在吉林怀德县柳杨公社中学执教的照片掀开了我尘封的记忆,因为那段不一般的经历着实令人难以忘怀。 1971年8月的一天


    翻开精美的《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吉林》,一幅幅五十年前的老照片跃然眼前,一段段难忘的知青经历便油然浮现在脑海。其中一张五十年前我在吉林怀德县柳杨公社中学执教的照片掀开了我尘封的记忆,因为那段不一般的经历着实令人难以忘怀。

    1971年8月的一天,公社姜书记便宣布了公社党委的决定:调我到公社中学教英语。他解释说:“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有条件的公社都要开设英语课程,而我们当地以前都是学俄语的,很少有人学英语,因此英语师资非常紧缺,你是上海老高三的毕业生,学过六年英语了,应该可以胜任英语教学。”于是8月底我便成了柳杨中学第一位外语教师。

    柳杨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中学,当时共有15个班级,高中3个,初中12个,学生700人左右,都是本公社的农户子弟,教师20多人,大多数本地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或培训的年轻人。

    1971年9月柳杨中学首次从初一和高一同时开设了英语课教学,我便成立中学唯一的英语教师。

    当时学校的设施比较简陋,有8间砖瓦房,其中三间大办公室,三间教师宿舍,两间伙房食堂。四排16间土平房教室,一个大操场,一个篮球场。我们20多个年轻教师便分成几个组挤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倒也挺热闹的。

    第一天进教室的场景尤其令我记忆犹新,当我踏进高一班的教室,当时学生们特别兴奋,不只是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堂英语课,还因我是学校第一个上海知青教师,有好几个是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或邻近队的学生,他们都认识我或听说过我。起立问好后,大家还在捂嘴笑。一阵坦然的自我介绍后,学生们终于平静了下来,要知道当时农村的高中生很少,他们那时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小大人了,在家都是农活的好把式,甚至是半个当家人了。

    英语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字母的发音,由于其他课程的老师如物理化学老师的英文字母发音不准,学生们反而对我的字母发音很不习惯,如“L”,他们都念成“爱罗”,“M”念成“爱木”,好不容易纠正了,过几天还会忘了,于是我还要跟其他任课老师打招呼,同时纠正他们的发音。这样,几周后终于使学生们有了正确发音的习惯。经过两年的教学训练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县教育局也专门派员前来听课,并表扬学生们的英语发音和阅读能力。

    学校生活是丰富的,一帮年轻人在一起,教学上大家互相交流,生活上互相帮助,一起打篮球,一起出板报。另外学校地处公社所在地,不少上海知青到公社开会办事后都会到学校来,和我聊聊家常,讲讲新闻,更有好学的知青拿着自学的英语作业前来交流请教。但是到了周末,其他老师都回家了,学校就剩我自己了。诺大的学校空荡寂静,让人倍感寂寞,还要自做饭菜,那时的学校连个收音机都没有,确实有度日如年之感,只能灯下苦读,好在下乡时我带去了劫后仅剩的几本英文书,它们伴我度过了这些寂寞的时光,同时也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若干年后,我考进了吉林大学获得了英语免试的机会,那都是与这段时间的自学分不开的。

    令人难以忘怀的另一点是那段教学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孩子的淳朴和热情。那时我还曾担任了一个初中班的班主任,我和同学们一起打扫教室,擦玻璃窗,一起到生产队帮助秋收,一起捡柴禾码垛以备冬季教室取暖用,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班的柴禾垛高高堆起比邻班高出一截的时候,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令我至今难忘。共同劳动,一起努力,使我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东北的夏天是一年中蔬果最丰富的季节,每每晚上我打开靠窗的铺盖卷时经常会发现里面被塞进了不少新鲜的黄瓜、西红柿、李子和杏子之类的果蔬。第二天,当我问起是谁放的时候,常常没有人承认,只有满堂的欢笑声,令我感动不已。这些纯洁的师生情一直延续了下来,以致五十年后的今天,我还和部分同学保持着微信联系互致问候。

    合上了《老照片》画册,但我的思绪仍在不断翻滚,五十年前的的那些场景还在一幕一幕地呈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欢笑,有艰辛,有甜酸,有苦辣,更有难忘的记忆。感谢《老照片》的编辑们,古稀之年,有了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