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登高,登的是心情

    2020年 11月 05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张广昆 点击: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日,大吉日。登高,历来是重阳活动中的重要习俗,故重阳节也称登高节。登高活动源自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和顺从时令的心理。远古时代,先民对山岳就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社会就已经有了登山祈福的习俗。重阳登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日,大吉日。登高,历来是重阳活动中的重要习俗,故重阳节也称登高节。登高活动源自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和顺从时令的心理。远古时代,先民对山岳就充满了敬畏与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社会就已经有了登山祈福的习俗。重阳登高,意在“辞青”。联系到早春的“踏青”,节气对应,一来一往中,时令在不停地自然轮序。

    日月递演,登高,由最初的登高山,繁衍出了登高塔,登高阁,登高台等。登高活动也由原来的祈福、感恩、趋吉、避灾等原始的社会化行为,变得越来越没有仪式感,越来越为个体情绪所左右。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临风,可以抒怀,可以解忧……登高是一把万能钥匙,各种心情、心气、心绪、心事,都可以借登高而得以抒发或释解。这样的个性化的情感行为,诗人们总是走在前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因常年飘泊,老病缠身而发出的孤苦困顿之叹;“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是李白借菊花之不幸来牢骚自身被流放夜郎的不解愁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持有大格局、大心胸、大气魄的王安石,在飞来峰顶发散出的变革哲思;“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这是李清照临高阁而远眺,见梧桐叶纷纷而下.感知秋声渐近,不免传递出的一种凄凉哀郁之辞。同样,毛泽东也写过登高诗。1959年,他在《七律·登庐山》里写过这样的句子:“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一代伟人,冷观世界风云际会,凝眸国内热雨江天,一种傲世豪迈之情溢于纸表。

    我们不由悟到,所谓登高,它的文化赋予已所剩不多,就连锻炼的意味也几乎被抽离。实际上,登高的起因也许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心情。心情融于日常生活。心情可以影响到每个人每天的生活质量。当心情聚结为胸中块垒,或某种跃跃然,他自然需要一种释放、宣泄或消遣的途径,这个途径有可能就是登高。先秦荀子在《劝学》里说过:“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你只要更上层楼,开轩临野,你就会壮观天地,一览众小,心旷神怡,如释重负;当然,你也许会感到高处不胜寒,甚至怆然涕下。心情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心情在不知不觉地把你引向高处。

    又是重阳。你如果不想去户外登高,那就在自家阳台上,凭栏远眺,顺手摘下一片白云,注入一份好心情,寄语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