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在艺术殿堂中翱翔

    ——记博物馆设计师、书法家李玉棠

    2020年 10月 30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去年,在上海图书馆,参加了大型综合艺术展览《共和国70周年庆——同龄人艺术展》。开幕式由主策展人李玉棠主持。看到台上的主持人,想起他这名字在一些知青活动中常常看到,《知青》杂志编委会委员一栏中就有李玉棠的名字,今天,总算把人和名字联到了一起


    去年,在上海图书馆,参加了大型综合艺术展览《共和国70周年庆——同龄人艺术展》。开幕式由主策展人李玉棠主持。看到台上的主持人,想起他这名字在一些知青活动中常常看到,《知青》杂志编委会委员一栏中就有李玉棠的名字,今天,总算把人和名字联到了一起。他身材不高,却声如洪钟,让我把他一下子记住了。艺术展筹办近一年,征集的油画、国画、书法、摄影等各类作品600余件,其中三分之一作品为特邀名家参展,确保了艺术展的高品位和高质量,有的展品,大得几乎是一面墙,运输都是大问题啊!让人惊叹!也让我对主策展人李玉棠敬佩不己。再后来,与李玉棠一起吃饭,一聊,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书法家,还是博物馆的设计师,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一天,我开车去了他的家。

    李玉棠,1950年4月生于上海,祖籍苏州,大学学历,高级美术师,中共党员。父亲是裁缝师傅,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三。说起童年,李玉棠感慨:那时他的家几乎濒临绝境:祖孙三代10口人住在老城厢16平米的房子里,睡觉都是大问题:每日床上、桌上、桌下、地上……能睡的地方都躺着大人、孩子。好在大都未成年,个子小,东挤西挤,挤不下了,只能把两三个孩子寄放到外婆家。生活只靠父亲一人微簿的工资支撑,艰辛得难以想象,即使到了晚年,童年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李玉棠清楚地记得:父亲找到了一份“零”得不能再“零”的小“生活”。忘不了大热天,父亲穿一件香云纱短衫,湿透湿透,却兴高采烈肩扛大包小包的零配件,健步上到四楼,发动全家老小,各尽所能。父亲打赤膊,豆大的汗珠从背上往下淌,这背影永远定格在李玉棠脑海中。难忘家与当铺为邻,实在过不下去时,父亲就会走进当铺,把家里的毛料存货送进当铺,他随父亲进出当铺,感受了城市贫民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艰难苦涩。

    尽管家境贫寒,“勤俭持家,诚以待人”的良好家教,却是相当到位的。六个孩子要上学,书包都是母亲自己做的,衣服也是用零碎布料拼出来的,按现在的时髦说法,那就是“布艺”了,破了的衣裳,母亲会补得很艺术,根本就看不出补丁,让人羡慕不己!从幼时到成年,给李玉棠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父母亲接待客人的盛情哪怕自己揭不开锅,却总是会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客人。16平米伴随了他整个少年时代,不堪回首,一生难忘!每每念及此事此景,李玉棠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艺术家诞生的摇篮

    父亲没念过多少书,却天资聪明,喜欢看书,写一手瘦金体好字,这可是中国书法史上别具一格的字体。文采也好,亲戚朋友有事都来找他父亲:商量事情、代写书信、代打官司,是服装行业有名的老法师。家境贫困很难享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可父亲这一手好字,成了李玉棠的启蒙老师。李玉棠就这样在苦难中长大,并从小就有自知之明:唯有奋斗才是真正的出路。他幼时随父习字。买不起纸、笔,就在楼梯拐弯处木板墙上学字。每日写,每日擦,父亲点评,字写得一天比一天好,久而久之,那面墙成了白色。除了写字,他还天生喜欢画画。最早的“艺术作品”就是小板凳上的线条和墙上的涂鸦。

    八岁那年,父亲送他进了“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美轮美奂的教会校舍,对他激活了他对美的感觉。而绍兴籍图画课老师对李玉棠走上艺术之路,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十岁那年,他进入少年宫学画。

    喜欢绘画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调皮,李玉棠也不例外。做“坏事”总有他的份,可在父亲严厉的戒尺之下,他学习成绩倒还不错。六年级的班主任女教师,更发掘他的天赋,鼓励他学好语文,还觉得他画画不错,有潜能,这让李玉棠格外珍惜,学习也就格外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后来竟在这位老师的“提携”下,成了全班唯一考进“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学生,这让他和全家高兴不已。考试当天,他发高烧,硬撑着参加考试,想不到却考了个语文满分100分!是这所校训为“物竞天择、格物致知”的重点中学为李玉棠的一生打下了最关键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他是少先队的大队宣传委员,专门负责宣传,出黑板报,中学阶段的所有星期天都花在了为学校出“黑板报”上,每期板报的写字、回回,给了他发挥特长的机会。他在初中时就荣获“上海市中学生书法比赛优胜奖”。

    广阔天地的锤炼

    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李玉棠也不例外,他是家里第一个下乡的。1968年11月,深秋的上海寒气袭人,时年十八岁的他带着一只外裹草包,装了许多农业和医学书藉的老式箱子、一床旧棉被和一个印着上海字样的灰帆布袋,离开上海市区。他忘不了从不流泪的父亲眼中的泪花。当轮船拉响第一声汽笛,随着滚滚人流,李玉棠如一滴雨水,汇入其中。家里兄妹六人,加上他就这样一半下了乡。

    今日崇明风景如画,可五十年前的崇明岛,只有芦苇,盐碱,几株细细的小树和车一过就尘土漫天的砂石路。他坐在敞蓬的解放牌卡车上,一路颠簸,一身尘土地到了红星农场第二生产队。忙乱中满头大汗的李玉棠却找不到自己的行李了。问题出在他的名字上,“李玉棠”三个字让搬运工自信地以为他是个女生,便把行李直接卸到了新建二队女生宿舍。说到自己的名字,他忍不住哑然失笑了,幽默地问:“侬晓得‘玉棠’牌白砂糖伐?我的大名唱响了各地大超市,家庭主妇都认定迪只牌子额白砂糖!”说着说着,他感慨起来:行李错位、名字错位也就算了,正当读书的大好时机的人,却被无缘无故发配到农村,改写了一生命运,这才是最大的可悲的错位啊!

    当农民的日子,难以忘记,李玉棠还清楚地记得人生的第一笔工资:16元8毛!拿到工资他很感激,心想有工资比插队记工分要好多了,所以他格外珍惜:给家中父母寄5元,为自己存2元,个人开销控制在9元之内。每次从农场回沪休假,再返回农场时,母亲总是默默为他准备了一瓶炒酱,一瓶炒面粉……这母爱,这牵挂,让李玉棠永生永世都记得。

    面朝黄土背朝天,李玉棠和八个小伙子组成青年突击队,他们敢干、能干,干了春夏秋冬一个轮回。别人收工可以休息,李玉棠负责二大队的黑板报、环境宣传,才能的显现,让领导发现了李玉棠,一年后他被选调进入场部机关,专职干起了文件打印和美术宣传的文书工作。但他人在机关,心在连队,和连队农友们同吃、同住、同挥汗,深深的情义,使他即使调到机关,也找间隙常常溜回连队干农活,和大家一起出汗。


    走向艺术之路

    上海文化系统青黄不接,1973年元旦后,“工农兵到上层建筑掺沙子”政策的出台,从工人、农民中抽选表现好的青年充实文化系统,农场共抽调了43人,其中41人下基层当工人,却让李玉棠去了上海市文化局美术设计公司设计师岗位。既来之,则安之,一切从零开始,从不习惯到习惯,既然干了设计这一行,就必须干出点名堂来。而要在上层建筑站住脚,就要脱胎换骨,于是他一头扎进书堆里:中文、英文、日文、书法、绘画、写作……凡是他认为对工作有用的基础课程,都去下一番功夫从头学起。

    到公司后派李玉棠去工作的第一个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之需,必定要接触馆藏文物。他看到老师们一到午休时间,就见缝插针读书,他也学着看书,看毛边书。当然,接触文物,要沐手掌心,找个窗明几净之处,读上个把小时,逐步理解毛边书,理解鲁迅先生。这期间,让他看到了文物保护的另一面:工人师傅不仅善装裱,能刻字,还能复制古书藉,修复古藉,一些必须上展墙或进展柜长期陈列的书,由师傅们复制,仿制。置于有机书罩内的展出的仿制品,确实难辨真假。这是手艺啊!现在已成绝响。

    在艺术的道路上,李玉棠最难忘他的老师。

    第一位是他的书法指导老师一一书法家许艺。都说名师出高徒,是许老师让李玉棠的书法更上一层楼。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拜见老师,按农场习惯脱口而出:老许!引得众人议论纷纷,而许老师并不计较,笑嘻嘻地接受了,日后却相处很好,留下了师生俩在访问鲁迅三味书屋门前的合影。引以为豪的是,在许老师退休之后,李玉棠出资在上海美术馆为老师举办了陈列百幅作品的《许艺书法展》,钱君匐大师为许老师题了展名,时任文化局领导的贺寿昌先生及上美的领导同事朋友到场剪彩观摩祝贺。许老师满面红光,春风得意,夸学生李玉棠有良心、懂回报,在上美的历史上从未有学生自费为老师办过书法展,是他,圆了老师一个伟大的梦!李玉棠感触很深:作为学生,应该传承的不仅是书法之技艺,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感恩,必须传承中华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20多年过去了,许老师己驾鹤西去。老师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注入他的心田:“助我自勉,催我奋进!”

    说起他的画画,不得不提赵豫老师。赵豫老师的山水画大气精彩、别具一格。李玉棠难忘与赵老师同去长江三峡写生,那时李玉棠对绘画还是门外汉。1978年7月,师生从南京乘长江轮逆流而上,船速慢,有利观察作画,近距离向赵老师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只见举世闻名的西陕峡,巫峡,瞿塘峡……从身边嗖嗖闪过,眼不够使,手不够快,总想让船慢点再慢点。赵老师娴熟的绘画技艺让围观的人群称赞不已。船行几天,画了几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全然忘了是在火炉般的大热天,宁肯不洗澡,也不愿放弃珍贵的写生镜头。即使码头靠岸,因急于沿途补写生,更无暇顾及洗澡之事一一以赵老师的经验:船上抓速写,岸上补水墨,哪有时间洗澡。两个臭人,十多天出汗不洗澡,衣服上的盐花层层迭迭,恰如一幅幅山水画一一山水画家真是汗水练就的!李玉棠至今保留的五本速写集和记录文字,让他体验了在大师近旁修炼的骄傲。

    在上美16年,让他取得了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收获116年间,他从一名平头百姓成长为中共党员;16年里,他是文化局的红人,不仅书法好、能画画、文笔也相当好,一些报刊杂志常常选用他的文章。他认为能在上美工作是上帝给他的恩施,让他如鱼得水,他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感恩上美!感恩老师!

    “年中无休”的“工作狂”

    现如今广告公司多如牛毛,而上世纪70年代,全国总共只有北天上(北京,天津,上海)三家美术兼广告公司,三足鼎立,虽有竞争,却十分友好。1976年,三家公司云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同承担了文革后期的军博展厅大改造工程。北京美术公司承担一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天津美术公司承担二楼抗日战争馆,上海美术公司则承担三楼。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美团队从设计师到金工木工,协调一致,几经磨砺,拿出最佳改框方案,让将军馆长刘汉喜出望外!

    在此期间,李玉棠成了人人公认的“工作狂”。李玉棠还清楚地记得在上美的第一次通宵夜班。那天晚上,他在家自学,狭窄的木楼梯下传来唤声,就下楼应声相迎,没想到竟是文化局社文处的领导,七转八弯找到了他在宁海东路老城区的住所。没有任何客套,也无法讲究什么礼数,只听得领导说:“上车,有紧急任务!”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轿车,而且是领导的轿车。车奔文化局机关大楼,灯火通明的临时工作室里几位老师都己先期到达,任务是明天新疆歌舞团访沪演出,缺少汉语字幕,必须加班赶写全套演出的幻灯片字幕。当时尚无电脑,平日都是在展板上书写,在幻灯片上写字,纯属首回。初秋的气候,有几丝凉意,他们却忙得头上直冒汗。毕竟是在从未使用过的材料上书写,打滑,开化,不好控制,而且要求要用小楷正笔书写,工作量大难度大,直至东方发白,才任务完成。领导再一次派车,一一送回各位,此行令人感动的举动,至今难忘。

    一九八十年代初,李玉棠偶然听说公司拒绝了西安博物馆来人邀请上美设计施工~事。经了解,原因是西安郊外的生活条件太艰苦,没人愿去。这可是有世界考古第八奇迹之称的秦兵马俑啊!当过知青、种过地的李玉棠不怕苦,翌日一早他毫不犹豫地找到办公室主任,主动请缨,要求去兵马俑工作。上美领导静集体认真讨论,破天荒同意了一名年轻设计师的自告奋勇。这真是个不失时机的决定,上美因此才没有与世界第八奇迹擦肩而过!以李玉棠牵头的六人设计组,针对两个陈列室均为狭长独立封闭的特点,拿出了当时国内还未用过的铝合金大通柜总体设计方案,当即获得各方认可,一炮打响。开始施工时,因为是国内首例,无标准型材可用,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为准确展示秦兵马俑重器之铜车马,几位设计人员破例被许可进入从不对外开放的修复工作室。何为修复?一件铜车车顶盖,大小约一个多平方,出土时碎成一千多块大小不等的青铜残片,展出时须完整面对观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青菜汤的他们,不分昼夜,奋斗两年,终于让西安秦兵马俑历史陈列馆得以配合一号坑的开放向世人如期展示,引起全球轰动。成就,让天地宽广,让路延伸,接下来他们马上又承接了“井岗山点再慢点。赵老师娴熟的绘画技艺让围观的人群称赞不已。船行几天,画了几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全然忘了是在火炉般的大热天,宁肯不洗澡,也不愿放弃珍贵的写生镜头。即使码头靠岸,因急于沿途补写生,更无暇顾及洗澡之事一一以赵老师的经验:船上抓速写,岸上补水墨,哪有时间洗澡。两个臭人,十多天出汗不洗澡,衣服上的盐花层层迭迭,恰如一幅幅山水画一一山水画家真是汗水练就的!李玉棠至今保留的五本速写集和记录文字,让他体验了在大师近旁修炼的骄傲。

    在上美16年,让他取得了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生收获116年间,他从一名平头百姓成长为中共党员;16年里,他是文化局的红人,不仅书法好、能画画、文笔也相当好,一些报刊杂志常常选用他的文章。他认为能在上美工作是上帝给他的恩施,让他如鱼得水,他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感恩上美!感恩老师!

    “年中无休”的“工作狂”

    现如今广告公司多如牛毛,而上世纪70年代,全国总共只有北天上(北京,天津,上海)三家美术兼广告公司,三足鼎立,虽有竞争,却十分友好。1976年,三家公司云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同承担了文革后期的军博展厅大改造工程。北京美术公司承担一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天津美术公司承担二楼抗日战争馆,上海美术公司则承担三楼。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美团队从设计师到金工木工,协调一致,几经磨砺,拿出最佳改框方案,让将军馆长刘汉喜出望外!

    在此期间,李玉棠成了人人公认的“工作狂”。李玉棠还清楚地记得在上美的第一次通宵夜班。那天晚上,他在家自学,狭窄的木楼梯下传来唤声,就下楼应声相迎,没想到竟是文化局社文处的领导,七转八弯找到了他在宁海东路老城区的住所。没有任何客套,也无法讲究什么礼数,只听得领导说:“上车,有紧急任务!”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轿车,而且是领导的轿车。车奔文化局机关大楼,灯火通明的临时工作室里几位老师都己先期到达,任务是明天新疆歌舞团访沪演出,缺少汉语字幕,必须加班赶写全套演出的幻灯片字幕。当时尚无电脑,平日都是在展板上书写,在幻灯片上写字,纯属首回。初秋的气候,有几丝凉意,他们却忙得头上直冒汗。毕竟是在从未使用过的材料上书写,打滑,开化,不好控制,而且要求要用小楷正笔书写,工作量大难度大,直至东方发白,才任务完成。领导再一次派车,一一送回各位,此行令人感动的举动,至今难忘。

    一九八十年代初,李玉棠偶然听说公司拒绝了西安博物馆来人邀请上美设计施工~事。经了解,原因是西安郊外的生活条件太艰苦,没人愿去。这可是有世界考古第八奇迹之称的秦兵马俑啊!当过知青、种过地的李玉棠不怕苦,翌日一早他毫不犹豫地找到办公室主任,主动请缨,要求去兵马俑工作。上美领导静集体认真讨论,破天荒同意了一名年轻设计师的自告奋勇。这真是个不失时机的决定,上美因此才没有与世界第八奇迹擦肩而过!以李玉棠牵头的六人设计组,针对两个陈列室均为狭长独立封闭的特点,拿出了当时国内还未用过的铝合金大通柜总体设计方案,当即获得各方认可,一炮打响。开始施工时,因为是国内首例,无标准型材可用,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为准确展示秦兵马俑重器之铜车马,几位设计人员破例被许可进入从不对外开放的修复工作室。何为修复?一件铜车车顶盖,大小约一个多平方,出土时碎成一千多块大小不等的青铜残片,展出时须完整面对观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青菜汤的他们,不分昼夜,奋斗两年,终于让西安秦兵马俑历史陈列馆得以配合一号坑的开放向世人如期展示,引起全球轰动。成就,让天地宽广,让路延伸,接下来他们马上又承接了“井岗山祠”,2009年开馆。李玉棠先后受邀担任了两个馆的总设计和施工布展。

    高平子是南社发起人之一高天梅的后裔,也是南社的活跃人物,同时也是天文史上的重要人物。2004年,李玉棠完成了佘山“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布展设计,经佘山天文博物馆馆长的介绍,李玉棠认识了正在寻找能担纲南社纪念馆设计人选的姚昆田先生。姚老是南社继柳亚子之后的第二任主任姚石子(姚光)的哲嗣。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外办主任。姚老十分信任李玉棠,给他看了其一生保存的大量南社珍贵史料而被深深打动。是姚老带领李玉棠逐步走进了南社研究这个深奥的领域。当时业内很少有人了解南社,更无法找到可以编写博物馆所用的《陈列大纲》,李玉棠以自己业余大学中文系学习的基础,加上多年博物馆实际工作的经验,赶鸭子上架,第一稿竟然得到了姚老先生的鼓励和认可,再由姚老亲自执笔撰写大纲的说明文字,事情便成了。通常的《陈列大纲》均由博物馆业主方会同历史学者完成,李玉棠从事博物馆陈列设计几十年,第一次以一位设计师的身份撰写《陈列大纲》,一发而不可收。

    金山张堰的南社纪念馆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以大量的文物和名人题写的匾额布置场景,2006年开馆,赢得了南社研究学者和博物馆业内的一致好评。

    2007年,苏州南社研究者,陈去病的外孙张夷找到李玉棠,要他担任拟建中的“苏州南社纪念馆”总体设计。这让他有点为难,因为,上海金山南社的所有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个知识产权的约定。“苏州南社纪念馆”按照苏州市政府的规定,超过一定投资额度的项目必须面向社会招投标。李玉棠是最反对将艺术设计纳入招投标的人士之一。经过几番商议,最后达成这样的决定:一,姚老支持南社,资料内容授权于李玉棠;二,苏州市政府发文,特事特办,南社项目不搞招投标,直接全盘委托他的大唐公司,从大纲到设计、施工布展、全程操作。这让他很感动,他感谢姚老,感谢苏州市政府正确决策,为苏州南社纪念馆的落成一路绿灯。中间,一边与基建部门维修建筑不断协调;一边抓内容、抓进度、抓布展施工质量,为了获取当年南社人的全套“入社登记表”,李玉棠自己赶到北京国家档案馆去查证复印。文物缺少,想办法复制,技术受限,研究开发-2009年,苏州南社纪念馆如期开馆。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特意从北京赶来亲自剪彩,苏州市政府领导悉数到场祝贺,盛况空前。

    严复纪念馆,是2000年他参加福州市博物馆设计工作时,有机会走近严复-《天演论》翻译者,发现曾经走出我国近代史上林则徐、谢冰心、严复等近百位名人的历史街区一一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这时已物是人非,满目疮痍……其中地处廊官巷的严复故居景况最惨:已被港方某房地产集团相中,即将被铲除。如不及时抢救,必定难逃厄运。政府维修文物资金短缺,严复故居的修复及后续的布局陈列资金缺口约为100万元。李玉棠心急如焚,随即向有关部门表示:严复故居是历史文物,决不能拆,资金问题由他解决。夸下海口,钱在哪里?他明知凭自己的实力根本拿不出100万元,可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严复是我心中的偶像,《天演论》是我从小学起就了解的伟大著作,‘格物致知’是科学箴言,是当年教育救国的代名词。当年严复为救国殚精竭虑,今天为何就不能救救严复的故居呢?”决心已定,决不后悔,李玉棠果断地把手中唯一的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换来约90万元的现款,加上历年工作积累,全部投到这个项目中。为此,他与福州市政府文物局签订了捐赠协议,开始了五年之久的“严复情结”之旅。

    李玉棠作为博物馆陈列设计师,尽管从未干过盖房子一一更不用说异乡的闽式古建筑了,但他始终用严老先生“格物致知、实业救国、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之精神训条鞭策自己,排难奋进,成了“三坊七巷”的“钉子户”,家人骂他是“新时期的憨大”,李玉棠对此一笑了之。当他得知由于他与同仁的坚持和努力,严复故居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香港的房地产集团正式宣布退出“三坊七巷”地块,兴奋异常,力量倍增,加快了落架大修和陈列布展的步伐,终于在2003年1月8日严复诞生150周年之日宣布正式开馆,将其挂牌为“福州严复纪念馆”。为了顺利推进“严复”研究事业,开馆后李玉棠按原先约定,担任了三年“严复纪念馆”馆长。连续三年,他坚持在福州亲自管理整个纪念馆,从工作人员到添置设备,从开门关门到迎送观众,都亲力亲为,乐此不疲。2005年,台湾已故辜振甫夫人、严复长孙女严倬云亲临纪念馆参观,并当场赠送李玉棠一套由辜先生编纂的《严复合集》。李玉棠感到,作为普通的设计师、酷爱文物的博物馆工作者,能有什么比保护一幢值得我们民族自豪的严复故居更值得的事呢?而归根结底,正是在母校格致打下的坚实基础,“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一直引导他作严肃的思考、坚定的选择,才把他的心融入到终身热爱的事业中去。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李玉棠从23岁离开农场,选调进上海市文化局的美术设计公司从事专业的博物馆陈列设计,不觉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他参与的项目较为著名的有: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业展览馆、北京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上海银行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馆、江西东固革命纪念馆、井冈山知青博物馆、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史馆……已是古稀之年的李玉棠说:“来不及遗憾就到了人生的晚年,没有更远大的目标,唯想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多做几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为保护文物,为传承历史,继续努力!”

    下海创业,闯出一条新路

    1989年,是李玉棠的人生路上的转折点,他辞去了文化局美术设计公司设计师的公职,从170余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了日航龙柏饭店画师。学习,不断的学习,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学习日本严谨的管理程序,学习整体化设计……让自己的能力全方位专业化,更具独立性。在付出自己才能、精力的同时,享受高等级的薪给和待遇,只为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强手。两年后,当有一天他向日本老板提出辞职时,让日本老板惊诧不己,提出要给他加薪或是换更大的办公室。李玉棠一一谢绝,他告诉日方总经理,辞职是因为要自主创业!

    1992年2月,李玉棠克服重重困难,组建了“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首次注册名称是“上海青浦美术公司”),以博物馆陈列、室内设计、展览展示为主体,集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现场布展为一体,为全国中小博物馆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迄今为止的二十年间,他的公司担纲设计与施工布展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会已达近百所。

    李玉棠是公司法人,也是博物馆的主策划师、设计师,其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于1986年获江西省精神文明奖、1987年获上海市白玉兰奖。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方案设计荣获2000年设计三等奖。福州市博物馆荣获2001年全国十大精品馆提名奖。

    李玉棠有许多社会职务:上海市社联会员、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员,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分会理事、中华南社学坛咨议委员会委员、福州阳歧严复纪念馆名誉馆长、大丰知青馆名誉顾问……每一项工作都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坐在李玉棠家近400平米独栋别墅宽敞的客厅里,听他讲着童年祖孙三代10口人住在16平米的艰难生活,人生的路啊……

    (作者原为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