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荒岗之花永不败

    ——读刘晓航传记《开花的荒岗》

    2020年 10月 2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毛祖蓉 点击:
    《开花的荒岗》(2018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是刘晓航老师的编年体自传,这是他的第十六本著作,亦是他的收笔之作。打开书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日记般的记叙,却丝毫没有“流水账”的意味,犹如一位学养颇深的大哥,在款款叙述

    《开花的荒岗》(2018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是刘晓航老师的编年体自传,这是他的第十六本著作,亦是他的收笔之作。打开书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日记般的记叙,却丝毫没有“流水账”的意味,犹如一位学养颇深的大哥,在款款叙述他的一生:他苦难压抑的童年、他离奇的两次“上山下乡”、他梦幻般的爱恋婚姻、他如饥似渴的求知道路、他成功地攀登一座又一座理想巅峰、他“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情怀……这部42万字的自传,按时间顺序的叙述中,交错着若干条故事线索,大致可分为七部文集: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真实的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代人的历史记载,更是国家变迁的时代记忆。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共和国的长子人生道路与共和国的命运同此沉浮的进程,鲜明地辑录了社会发展的时代印痕,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底层人们生活的状况。

    作者的童年,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苦难中造成的心里压抑,促成了他的不屈与抗争的意志。1965年,作者曾以优秀的成绩参加了“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却因出身不好“不予录取”,成为社会的弃儿。1966年2月至1967年底,为了读书,作者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去了皖东定远的十八岗农垦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上山下乡”,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风雨的第一个驿站。面对十八岗这块干旱的荒岗,无法选择的现实,他和他们就像荒岗上绽放的野花,在岩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空间。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励志的教科书。人才由磨炼而成,有苦难垫底,作者以超乎常人的努力,读书、教书、著述、立说,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成为了教授、学者、作家。

    1968年12月至1975年3月,作者又以“知青”的身份,去了安徽南陵弋江公社插队,系第二次“上山下乡”,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77年,作者以优异的成绩,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仍因出身原因被排挤在高校门外。最终通过上访、据理力争,挤上了这趟时代列车,从而开始走上改变自己命运之路。有了童年苦难的这碗酒垫底,任何艰辛困难都能对付。他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同时,不间断地写作。2008年,作者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曾经同饮一江水》(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成为他一生的总结。《厦门文学》副主编谢春池为其作序,并评价:“知青作家刘晓航首先写的是作为知青的自己。他将知青生涯的生命之旅给予全程式的展示。这部文集最感人之处,作者一旦把自己置身于知青群体之中,农民之中,同学之中,亲人之中,他自己也就被写活了,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精彩的游记。作者在“读万卷书”中,获取了丰厚的知识和营养,同时,挤出学习和工作的空隙时间,“行万里路”,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每到一处,都千方百计、不畏路途艰难地去寻找拜谒当地的历史遗迹,包括历史名人的墓塚碑记。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了作家观察生活的视野,给予了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2007年,作者出版了旅游散文集《山山水水总关情》(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辑录10年来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近百篇游记散文,文字优美,情感激越,内容深厚,读来赏心悦目。我曾有幸与作者有过四次同游:2014年5月去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2015年6月的扬州、大丰之行;2015年8月的“汉江探源”;2017年4月的“青弋江寻源”。2014年12月,我们一行曾应刘老师的邀请,专程到武汉旅游。刘晓航老师经历阅历丰富充沛,加之超常的记忆力,与之同游,获益匪浅。《旅游文化学》(200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渴望远行》(201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均是他的旅游专著。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丰富的社教书。作者的思维活跃,怀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抱负,以民盟主委、湖北省纠风“民主评议代表”等身份,将每一次的工作调研、行风察访、包括生活经历中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有人物专访、调研报告等,留下可贵的资料,其中有许多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了项目的经济效益。2012年,他出版了散文集《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武汉大学出版社),收进了他社会活动中诸多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及建议。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茶文化的读本。1997年起,他开始研究被遗忘大半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历史文化。亲临赤壁市的羊楼洞古镇、水路运茶的码头新店古镇等实地探源考察,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2015年,出版了《穿越万里茶路》(武汉大学出版社),书中倾诉了作者十七年来为寻找万里茶道的践行与快乐。在作者及其同仁的努力下,2014年7月,武汉市组织“重走万里茶道”采访活动,启动“万里茶道申遗”。湖北省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沿线8省区湖北段的六处(羊楼洞古镇、新店古镇、五峰茶马古道、汉口火车站、江汉关、俄国茶商在汉口的建筑群、襄阳汉江码头)遗址列入汇报中。作者相关的著述还有:《洞茶与中俄茶叶之路》(201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大汉口一一东方茶叶港》(201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流散在中国的犹太人纪实本。2004年起,作者在大学开讲《西方文化史》课程,同时开始研究犹太人和希伯来文明,被犹太人的古老文化传统及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而感动。开始广泛搜集关于犹太人的文献资料,利用三个暑假到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中国的主要流散地开封、哈尔滨、上海等地,寻访犹太人留下的遗迹。整合犹太人在这三座城市生活过的历史,再度深入调研,全面勘查,去伪存真。2014年,作者出版《流散中国的犹太人》(武汉大学出版社),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全面、更立体、更翔实的读本。

    《开花的荒岗》,更是一部知青文化发展的论著。1994年起,他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定位于中国知青的历史文化,并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著述,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纪实文学《我们要回家1979年云南知青大返城真相》(2008年,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5000册,一售而空,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知青文学代表性作品之一。作者从2002年末开始(时己55岁),着手采访重庆、成都、北京、上海等地的知青,搜集整合当年知青大返城的第一手资料。写作阶段,他每天奋笔疾书,常至深夜,沉浸在与知青的交谈氛围中,感受他们的苦难与抗争,聆听他们的呻吟与呼喊,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拍案而起,以致生活和情绪处于亢奋失常中。完稿后,几经周折,最后在香港出版,成为中国知青发展史上的珍品。2011年起,又通过多次采访,听取出版后的意见,着手修改、完善该书的内容。

    与此同时,作者收藏了近千种知青回忆录,并热情地为知青著述写序,我便是其中之一。我特别感谢刘晓航老师,正是他的鼓励,给了我出书的勇气,并亲自为我的散文集《情满青山》(201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5万字)作序《青山情未了》。他说,知青著述,是抢救知青一代人的历史文化,将它记录下来,形成文字,留给后人作客观的评价。

    读完《开花的荒岗》,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他有一颗真挚的感恩之心。

    他感恩母亲一一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靠糊火柴盒、做保姆,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大,并留给他们坚韧自重、不屈奋斗的精神财富;他感恩陶良凤一位像慈父般关爱知青的安徽南陵县弋江公社的五七干事;他感恩沈默君一一他文学创作的引路人、军队老作家(《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自有后来人》等红色经典创作者);他感恩陈文华教授一一他的茶文化研究引路人(原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农业考古的开创者、茶文化大师);他感恩岳父母及妻女;他感恩所有在其成长和社会经历中,曾经给予他帮助的长者、同学、同事、朋友。书中多处可见作者多次探望恩人的情节,以及与他们建立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他有一种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

    作者重回曾经执教的弋江二中,见到校舍破烂不堪,学生住在缺门少窗的集体宿舍里,教师们仍住在一排危房里,即向芜湖市教委主任反映。在走亲访友中,向浦桥乡书记反映关注五保户的生活困难。在旅游途中,了解农民负担太重、怨声载道,干群关系紧张的呼声与诉求。在游览洪湖时,忧虑对围网养殖造成的水体严重污染。面对这些所见所闻,他不是只发议论,而是提起手中的笔,写成调研报告,或投送上级有关部门,或投稿媒体,为底层民众鼓与呼。在游览三峡时,他目睹一伙行骗者用套红游戏将外地打工者辛苦一年的钱骗走,即在《湖北日报》上发表题为《雪落山乡静无声》,揭露和鞭挞败坏的社会风气。在武汉轮船码头,见到港警挥舞皮带驱赶农民工,便上前大声阻止:“你们不能这样,农民工也是人!”。在游览安徽京山县空洞山景区时,见到“戒石碑亭”上刻有明嘉靖年间京山县令罗向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略上天难欺”,则感叹现在的官场腐败为何如此难绝!

    正是刘晓航老师的感恩情怀和担当境界,加之腿勤、手勤、笔勤,使之成为一名高产作家。他感怀:“读万卷书才有胸怀,行万里路才有广阔的视野。”哈尔滨市作协主席阿成为之《穿过历史的目光》作序中说:“我欣赏这样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态度,更是学人的一种恪守,是一种尊重实践的力量。”因年龄与健康原因,刘晓航老师至此收笔了。然而他的思想依然活跃,他的热情依然高涨,他的情感依然浓厚……正如他的书名“开花的荒岗”,他就像那十八岗荒野上的蒲公英,“落在没有土没有水的石堆上/在那儿成长,成长/……蒲公英,小小的花/又将落在更加贫瘠的土地上”永远不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