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如歌如诗如画 有声有味有情

    —— 读修晓林《林深不知处》

    2020年 07月 28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毛祖蓉 点击:
    2019 年10 月,修晓林散文集《林深不知处》出版了。我既高兴又盼望,因为该书收入了修晓林老师为我的散文集《情满青山》作的序文——《从南疆到浦江,情感像花儿绽放》。 2016 年7 月,修晓林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55

    2019 年10 月,修晓林散文集《林深不知处》出版了。我既高兴又盼望,因为该书收入了修晓林老师为我的散文集《情满青山》作的序文——《从南疆到浦江,情感像花儿绽放》。

    2016 年7 月,修晓林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55 万字),并于当年8 月的上海书展隆重推出,我开始成为他的读者,其主要因素是因为我们都是曾经的云南兵团知青。此后,但凡修晓林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散文新作,我都成了“首席”读者之一。时隔三年,修晓林散文集《林深不知处》(文汇出版社,“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丛书之一,上海市闵行区作家协会主编)又出版。获得该书的签名本,正合了我的心愿—— 拜读他之前的精品之作。手头已有几本书在阅读中,我计划先读第一辑“遥远的南疆”,其余三辑慢慢读。然而开卷后即一发不可收,竟一气读完,且回味无穷。全书分为“遥远的南疆”“赤子的情愫”“旋转的银球”“挚爱的文学”四辑,22 万字。时间跨度自1980 年至2019 年。

    拜读修晓林的散文,总有一种不同于常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们有过共同的经历。惊叹!在首篇《胶林行》里,我等曾亲历的割胶生活,在作者的笔下,被生动、细致、精准地描述了出来。随着他的笔触,我仿佛回到了那片山头:天方未晓,饿着肚子未及梳洗摸上山割胶;大雨将临,挑着胶桶奔上山抢收胶水;磨刀、管理林带……阅读中,我始终随着他文字的脉搏跳动,跟着他语句的收放呼吸。在《橡胶树, 你流的是什么》里,作者则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对屯垦戍边作了反思:“橡胶树啊,你流的是什么,是芬芳的蜜吗?让人们忘却黄连般的十载;是知青的血汗和泪水吗?把绿色的山峦灌溉。……那雪白乳泉流淌的,必然是一次比一次更为充实的客观回顾,是一个关于丢弃一种收获又换取另一种收获的久远故事。” 

    或许是因为他的表现手法是立体的。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而他的散文,可以散到“立起来”。如《秋风沉醉的晚上——听铃木大师弹奏吉他》,就可以令人读得心旌荡漾。作者以同为吉他爱好者的角度,将演奏前观众对演奏会的期待之心和对精美古典的吉他欣赏爱慕之情,演奏中演奏家的风度、技巧、成就和影响以及主奏者和伴奏者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演奏现场演奏旋律的优美与听众心灵的震撼,听觉联想和视觉画面融合的审美,乃至演奏会当日场外的“吉他”盛事,都全方位天衣无缝地揉和在了一起。让读者感觉仿佛坐在其中,同享一台精湛的世界级的吉他演奏音乐会。哪怕是我等吉他门外汉在阅读之后,也能感觉上了一堂吉他“扫盲”课,从中得以略知吉他的历史、现状及经典曲目。又如《碧塔海的歌声》更是令我欣喜地发现:原来散文也是可以设置悬念的!文中以“歌声”为主线,诱导读者追循“从那看不见的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细微的歌声,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持续性和穿透力,特别地使人为之心动神往。”过栈道、登山头、奔草原,才见真正的歌手——一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然后回到主线:“它(歌声)是用鲜活的血肉和沸腾的情感汇集成的心灵之歌。就是这不知疲倦穿云破雾的歌声,将我们引领到了香格里拉的怀抱。” 

    或许是因为他的情感特别丰富深厚。谁没有妈妈?谁又不爱妈妈?而作者对妈妈的深厚情感,却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妈妈,妈妈》一文,读得我泪流满面、戚戚哀哀。“妈妈”的身份,经历了从南下革命干部到“右派”家属,这位经历坎坷、容貌秀美的女作家,最终挺了过来。在作家的心目中,“妈妈”既柔又刚,犹如妈妈的名字——苏茹;温暖无比的母爱,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妈妈”的教导和培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使之成为“资深、有水平、有影响的”文学编辑,乃至从心底呼出:“我和我的母亲,不仅是血脉相连,还是事业相承,命运将一对母子的困苦和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血肉永相连,永世不分开。”“妈妈”离世后,作者将一小部分骨灰,装入一翠绿色(“妈妈” 生前最爱)小袋,放在衣橱里,以便每天在拿取衣服时,就能见到“妈妈”;书桌上,“妈妈” 的遗像前,一年四季鲜花不败;出差旅游,无论国内国外,都带着“妈妈”同游;清明节、母亲节、生日,让“妈妈”沐浴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张和呼吸……层层递进,抽丝剥茧, 边叙边议,读者从中见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感受到作者深爱母亲、感恩母亲的赤子情愫。作者的感恩之情还表现于在他跋涉文学路上,对他提携扶掖和产生深厚影响的恩师:有谢泉铭(《永不凋谢的“老谢精神”》)、有王元化(《好书陪伴一生》)、有秦瘦鸥(《春日里的那句话》)、有康濯(《最后的采访》)、有丁景唐(《怀念您,丁景唐先生》)、有江曾培(《半生出版岁月》)等。

    或许是因为对乒乓球的“痴迷”,作家袒露自己的心扉:“爱上乒乓球是我一生之大幸…… 打球,看球,琢磨球,是我的最大业余爱好。”(《爱乒乓爱健康爱快乐》)该书第三辑收入关于乒乓的有六篇,读来令人莞尔一笑。作者在西双版纳兵团当知青时,仅为连队增添一张乒乓桌,过过乒乓瘾,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与战友结伴,两人步行十余华里,一人扛上三块长条木板,在回程的密林山岗上,恰遇一只猛兽,差点落入虎口。每逢赛事,作者即视为生活中的最大乐事,有赛必看,并“将精彩的乒赛录制下来,再用慢镜头回放,细细观摩和分析顶尖高手究竟高在何处”。他的生活情感,为乒乓而聚、为乒乓而战、为乒乓而喜、为乒乓而呆。进而呼唤:“乒乓呵乒乓,我们为你神魂颠倒,为你如醉如痴,为你而展示生命的所有精华和辉煌。”而作者最终展露的,是个人爱好、体育运动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尊严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

    或许是他赏心悦目的文字和善于调动读者情感的技巧。他引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故而,他博览群书、博取众长,散文涉及历史、地理、人文、建筑、器乐、舞蹈、民俗民风等皆烂熟于心,似行家里手。他的写作手法也是多元的、多样的。有的文字优美,却只为烘托主题,不落风花雪月;有的只见主干,直点主题,如《1997, 内蒙四记》;有的令人感觉温馨、热乎、熨帖;有的似口含橄榄, 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有的伸张正义、观点鲜明、不惧反思, 如《当狂飙已经平定——读彭小莲长篇纪实文学< 他们的岁月>》。作者依主题的需要,对各种表现手法运用自如,信手拈来,足见其文字功力、美学造诣和文学修养。更有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文学作品冷静的观察和思考的鲜明个性。书名《林深不知处》,借用唐代诗人贾岛诗句“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巧改一字,适得其中,也是作者晚年的一种超脱闲逸之性情。

    修晓林集编辑、作家于一身,他在书中坦诚:“职务高低和有无,不应是我们追求成为原创力和开拓性优秀出版人的‘弱化’和‘障眼’理由,而善于思索和放眼之人,必定会使自己在良好学养和创意洞见方面,不断修炼成熟从而做出更好的出版业绩。” 如果说读《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使我敬佩修晓林作为一名资深文学编辑,以良知的眼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执编了长篇纪实文学《他们的岁月》(彭小莲著)和《告别夹边沟》(杨显惠著),这两本足以传世的大著作,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话,那么,读《林深不知处》,让我感激修晓林作为一名作家,以自己亲历的社会变迁,留下了共和国同龄人成长的屐痕。他从一个知青,通过“两个十年”的艰辛奋斗和不懈努力,成为资深编辑和作家,以他手中的笔,歌颂光明,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摧人奋进!“在新时期文学中,修晓林始终以编者、评者的身份,站在前沿,体现了积极的参与者的精神……”王安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