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倪家窑的传说

    ——《五十年后的回眸——我们的知青岁月》简介

    2020年 04月 2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周民锋 点击: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即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便已开始。当时出现了所谓的知青文学,有小说、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在报刊上关于“有悔”和“无悔”的讨论。再以后,又有知青们自发编写并非正式出版的纪念文集大量问世。总之,关于知青的话题已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即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便已开始。当时出现了所谓的知青文学,有小说、电影和电视剧,还有在报刊上关于“有悔”和“无悔”的讨论。再以后,又有知青们自发编写并非正式出版的纪念文集大量问世。总之,关于知青的话题已经谈论了近40年。作为当年倪家窑的知青先后变成了老头、老太,也无法置身事外。

    2018 年的春天, 即下乡五十周年的前一年,我们也动了编纪念册的凡念。起初,对于会搞成什么样子,一点儿也没有把握。也许是怀旧情结难解,还是想试试。不过,确定的是,如果步人后尘,老调重弹, 那就没有多大的意思。

    于是,我们成立编委会,讨论编辑方针,明确分工和责任。

    在之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同学们对于往日的回忆和议论,化作了49 篇纪念文章。更令人惊喜的是,竟然还征集到了57 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于是,我们开始有了底气,相信这本纪念册会有其独特的价值。

    先说文章。在纪念册的第三部分《记忆与回顾》之下,分出五个类别:“知青生涯”“贫下中农”“逝去的同伴”“奇闻趣事” 及“ 回顾反思”。19 名作者占了尚健在人员的近50%。我们相信,每位同学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他们没有矫情,没有哀怨;没有志得意满,也没有豪言壮语。而只是诚实地记录了昔日知青在农村生活中的经历和见闻。在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人们可以看到,当命运把他们(包括那些未成年的小同学)丢进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时,他们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在继续前行。

    再说照片。在纪念册的第二部分《昔日影像》之下。分出四个类别:“知青和社员”“社员们”“知青们”“其他”。图像永远比文字具有更加直观的冲击力。黑白照片中的辽河、庄稼地、知青土屋、缀着补丁的衣服、青春年少的笑容,以及淳朴的农民,刹那间便会把读者拉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由它们带出的记忆及联想便会余音袅袅而不绝。

    感谢设计者,他用这些老照片拼出了随意叠放的照片墙,让它成为别具创意的纪念册封面。

    在纪念册的另外两个部分中,同样以照片为主。

    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除了用文字梳理了“翻身大队集体户简史”,还在“翻身大队集体户同学名录”中为每一位同学用整页篇幅登出他们的肖像照。一张当年的头像照, 一张现在的生活照,镶嵌在以农村风景照为背景的画框中。因为,他们每一位都是纪念册的主角。

    在第四部分《今日影像》中,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记录了知青们前后7 批次回农村探望的经历,另有部分知青共3 批次前往江苏徐市拜访从东北迁居至此工作、生活的昔日乡亲。最后,便是我们三个集体户共同纪念下乡四十周年及下乡五十周年时的留影。

    从1969 年3 月5 日离开上海去东北小村倪家窑插队,就此有了我们青春时代的这一段故事。几年之后,大家各奔前 程,有了自己人生的下半场。而在面临古稀之年时,这些人又难得地重新聚在一起,回顾曾经共同拥有过的人生上半场, 难免感慨万千。

    “关于倪家窑的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只会历久而弥新; 而关于四十七名上海知青的故事,则终将在倪家窑成为一种日渐远去的传说。”

    感谢每一位同学的付出,除了那些动笔著文及贡献照片的,还有参与讨论、出谋划策的。更因为有同学倾力资助,有出版方精益求精的工作,才最终有了这本精美且与众不同的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