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一部记述知青淬炼成长的好书

    2020年 04月 2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银龙 点击:
    几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逊克原反修公社知青集体撰写的《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新书发布会。会后,该书主编之一的黄仁伟教授在和我闲聊中,期待我抽空写一篇有关此书的读后感。由此可见,《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这本书在他心中的份量。 世上有一种选择叫作


    几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逊克原反修公社知青集体撰写的《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新书发布会。会后,该书主编之一的黄仁伟教授在和我闲聊中,期待我抽空写一篇有关此书的读后感。由此可见,《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这本书在他心中的份量。

    世上有一种选择叫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值得一提的是,这库尔滨河畔故事的主人翁正是这样一个“ 开天辟地” 的群体。他们是一群达观、充满韧性、豪情满怀的一批“ 开路先锋”,有着荒山野岭任我踏、山川河流与我亲的豪迈气概。虽时过境迁,但他们开发荒原的业绩至今却一直能令人深深回味。今天,仿佛仍能在冥冥之中看见一群人正沿着五十年的道路阔步走来,风尘仆仆的他们依然挟着库尔滨河畔的余晖,带着黑土地达子香的芬芳,向祖国发展建设和人生的新目标继续进发。

    当我逐篇逐句读完这本浸透创业者汗渍与泪水、深刻描述“ 反修人” 创业历程的史书时,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无法忘怀的场景。

    黄仁伟的几篇叙事性文章基本贯穿了一条创业主线。还有詹曙光、吴咏光、方良、姜伟浩、黄顺发、黄建强、周厚蓉、沈春达、沈慧敏、江国胜、田云飞及为该书作出贡献的其他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追忆或回味了那些难忘的岁月,抒发了他们在反修公社创业十年经历中所形成的那份特殊情感,这些无疑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点滴见精神、片语怀深情。书中一个个看似平凡,且又充满激情的叙事故事,不仅会使我们这些逊克人启动对边疆峥嵘岁月的追忆,也会引发许多丰富的联想。

    度公子说:“ 没有奋勇抗争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筚路蓝缕山门开反修创业记十载》《“ 大包干” 拾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山火之殇》《青春挥洒阿廷河》《锐志不减玉汝于成》等文章的精彩叙述,记录当时每一个十几岁青少年在经磨历劫中淬炼,以及在砥砺担当中成长的心情故事,有力地印证了这样一条人生哲理:“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因为特殊的年代,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甘愿背负特殊的使命,去特殊的地方,走出一条共和国历史上并不寻常的特色创业之路。他们是一支由各公社知青和少量村民等精兵强将组成的队伍,为了新“ 三线” 建设的顺利推进,离开原先生活条件不错的村屯进驻深山老林。以“ 靠山、隐蔽、分散” 的“ 三线” 建设原则开疆拓土,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始了一场大会战。开山筑路、拓荒囤地、安营扎寨,建立了逊克县的一级行政单位,即反修公社(现在的宝山乡)。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里虽然充满艰辛,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的代价,但无论过程多么曲折、艰辛,无论参与者经常会被彷徨、纠结和徘徊所困扰,但结局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创业者心中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带上行囊和忠诚奔向胜利的远方,即使道路艰辛也没有后退和返航的理由。

    于是,以连队为单位的形式,替代了传统和松散的农村行政管理方式,实行严格的民主管理,从集中到分散,从分散到整合,层层落实各连队所要担负的职责,并通过三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现代化经济发展雏形,为以后“ 三线” 的华丽转身,实现库尔滨河两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记否,反修人面对春寒料峭、暴雨倾盆、蚊虫肆虐、冻指裂肤等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的无畏于大自然的英雄气概?怎难忘,悉心如母、给予知青谆谆教诲,并为他们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的上海下乡干部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令人敬仰的开拓者,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以及忠诚祖国的豪迈气概,在作者们笔下矗立起了英雄的反修人群像。

    回顾50年前的这场会战,大家在一起欢乐聚会的时候,不免会想起远在数千里外的川青(南充、泸州)战友,当年彼此间互相帮助的情景;每当静下心时,自然还会深深沉浸在缅怀“ 三线” 建设中献身战友的情感之中而黯然神伤。每当想起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兄妹,不幸罹难荒原的惨痛往事,心中涌起的悲伤之情总是难以抚平。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从未因时间的久远而被淡忘,他们的精神亦将永远活在反修人和我们的心中,并像库尔滨河水那样永世流长。

    《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既是对知青一代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有对敬重生命感天动地的呐喊。但我以为,该书更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知青一代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和走向新的未来。

    鲁迅先生说过:“ 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聚在,揭其隐蔽,便是公道耳。”《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一书的编者和作者本着这种理念,在编书过程中并不刻意追求叙事的艺术,而更着力于故事的真实和史料的可靠。毕竟都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准确地还原并不容易,而正由于编撰者和书写者的悉心努力和辛勤付出,才为我们清晰地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们总是在说,吃点苦不算什么。当然,也有些人不以为然,确实写点东西并不难,但倘若真要把它写出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对于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或事件,光叹息、沉思,没有人会理解。只有如实地记载、传扬出去才会有放大效应,才能起到存史、教育和激励人的作用。

    全书75篇文稿,有35人贡献自己的佳作,洋洋洒洒35万字的库尔滨青春记忆,很好且真实地表达了知青付出青春热血的崇高情怀。他们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不同笔触,写出了广大知青感同身受的创业和安生之路,所述内容时间涵盖了知青下乡岁月和返程后的后知青时代。这些感人故事也因此成为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以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写道:“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本书,同样能够让人感受反修人对库尔滨河畔那片土地的深沉挚爱。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作者的文章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不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短文同样能很好反映出他们脚踏实地的奋斗、追梦历程;同样可以影响后人,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斗争提供精神食粮。

    阅读这本展现似火青春的《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让我感慨万千,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因此,我希望更多的知青朋友也喜欢《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这本书!

    (作者原为插队黑龙江逊克县新鄂公社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