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知青精神的践行者杨永青

    2020年 04月 23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胥执高 点击:
    知青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的一代人,因这种特殊的经历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勤劳朴实的实干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执


        知青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的一代人,因这种特殊的经历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勤劳朴实的实干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青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它继承了老一代的红色传统文化,又传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杨永青就是全国千千万万知青中知青精神的践行者之一。

        1941年,杨永青出生在上海海关职员的家庭,195012月,父亲到香港一家轮船公司工作,母亲跟5个孩子留在上海。受家庭环境影响,杨永青从小就学习刻苦,并一心想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高中毕业时,杨永青因患过肺结核病,体检不合格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

        1962年,正是全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生活面临艰难困苦时刻,母亲要带她和弟弟妹妹到香港,杨永青却婉言拒绝了母亲的好意,母亲无奈,只好带着弟弟、妹妹先走了。

        19644月,杨永青所在徐汇区商业单位党总支动员职工送在家没有工作的子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农业建设。杨永青从小到大生活比较优越,感到自己需要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立即写了几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同意报名。但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名单里却没有她的名字。她急了,戳破手指立即写了一份:  “冲破万重山,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的血书和一封信,送到徐汇区兵团招生组直接说明自己决心。谁知道70多岁的外婆知道她报名新疆的事情,找到徐汇区招生单位,坚决阻止外孙女到新疆去。她想尽了办法终于说服了外婆,519日,杨永青收到了兵团录取通知书,并且安排到在上海市团校培训一个月进疆。学习期间,香港的父亲给她寄来两封信,劝阻她退出兵团,答应送她到香港或日本学习无线电技术。父亲还给市有关领导部门写信,说杨永青身体不好,根本不能去新疆,谁要让她去,他就一直告到中央去。团校老师让杨永青自己来决定。就在625日学习结束时,原单位和街道团委前来迎接她回单位工作。杨永青强烈反对这个决定“到新疆去是党的号召,腿长在我的身上,一定要到新疆去!”她写信给父亲:“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解决粮食问题,青年人应该把力气放在刀刃上。因此我要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有觉悟的新农民。”

        到新疆后,杨永青被分配到石河子农八师商业处。这里并没有想象中艰苦。石河子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淙淙而清澈的流水,整齐而翠绿的林带,纵横而平坦的马路,还有纺织厂、毛纺厂、制糖厂等工业,没有遍地黄沙,没有缺水少盐,也不用住地窝子。“这里比上海还要好啊!”杨永青大为惊奇。但另一种思想马上浮了上来:“是在这里坐享其成,还是踏着老前辈的足迹,再去创建第二个石河子呢?”她和几位留在八师石河子的同学坚决要求下连队。组织上同意了她们的要求,分配她和几位同学一起分到石河子总场一分场上海青年连。这里的112名上海青年正在老战士率领下,向苇湖进军,要开垦2700亩冬麦地。杨永青一到青年连,就参加了繁重的田间劳动,太阳像火炉,汗水沿着眉毛、鼻子直往下淌。她有生以来还从没流过这么多汗。粮食来之不易,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姑娘算是领教了。秋收时,杨永青看到每一穗玉米的尾部都剩下几颗没有脱掉,这些珍珠似的颗粒,是多少汗水凝成的啊!于是,她小心翼翼地都剥了下来,集少成多,一天就攒了将近一斤。杨永青用手帕仔细包了起来,带回去交给了指导员,并建议大家收集手边散落的玉米粒。领导马上同意了她的意见,在全队开展了一场小回收运动,减少了粮食的浪费。

        绿绿的麦苗长起来了,像块厚厚的地毯,覆盖着荒芜的苇湖滩。杨永青欣喜地站在这绿色的大海里,这个“叛逆的女儿”,现在成为一名坚强的兵团战士;于此同时,她的体重也增加了。第二年,她就被评为“五好工人”。

        1972年,杨永青的丈夫因家庭特殊困难,调回内地城市工作,将儿子也带走,并多次劝说她也回内地工作,可杨永青坚决不走,“文革”结束后,在杨永青劝说下,丈夫带儿子又调回了新疆。

        杨永青在兵团连队开荒、种地、摘棉、教学,带头组建科研组,推广菌肥、腐植酸肥,改良土壤。当时,职工每人每月只有3两食用油,生活极其困难。197711月,杨永青在担任“五七大学”(二分场)副校长时,大力支持科技人员从吉林白城市农科所引进国外油葵,在全团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到北疆地区,很快改善广大群众食用油短缺问题。该项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二等奖。19787月,她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但是离开时,团场还是经营亏损的。19793月,杨永青要求提出重返农场第一线,继续回到试验场工作。两年后,终于使团场实现了扭亏为盈。

        19799月,父亲从海外归来探亲,杨永青回上海跟父亲小聚。晚饭时,父亲拿出一张英文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树种推荐说:“这是金刚木树,是夏威夷的,很高大,树叶适合喂牲口,木材可以炼钢,适合你们新疆生长,我回去后,把种子寄给你。”父亲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女儿当初选择去新疆的支持。

        19964月,杨永青在赴全国贫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检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途中遭遇车祸重伤,退居二线。2001年退休定居上海。

        杨永青的知青生涯中,196573日是她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石河子接见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代表杨永青、雍凤兰、郑月华、孙贵娟、卓爱玲、朱兆华、陈雪琴、亓毓纯、应志毅、张立勇、魏淑荃等11人。之后,杨永青一直把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对他们的教导,成为她工作、生活的座右铭。在军垦农场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下,杨永青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终于成长为全国知青的楷模。

      (文:胥执高本报有删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