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新疆见闻录之西北第一团

    2019年 11月 02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海哥 点击:
    原计划在布尔津逗留三天,因距闻名遐迩的新疆兵团185 团比较近,于是决定先去这个祖国版图最西北边陲的军垦团场一睹究竟。 从布尔津到185 团的公路很好,虽然在大山里盘旋,却一点不颠簸,我们一路欣赏着远远近近的山峦,犹如在看一部西部风光大片,美得难以

    原计划在布尔津逗留三天,因距闻名遐迩的新疆兵团185 团比较近,于是决定先去这个祖国版图最西北边陲的军垦团场一睹究竟。

    从布尔津到185 团的公路很好,虽然在大山里盘旋,却一点不颠簸,我们一路欣赏着远远近近的山峦,犹如在看一部西部风光大片,美得难以形容,队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阿尔泰山真美”!

    终于看到山下黄绿相间的树丛中的村庄,统一式样有蓝色彩钢板屋顶的房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只有一栋稍大的房屋是红色的顶盖。哇!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边境连队!

    我们这代上海人对新疆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就是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上海就开始向新疆兵团输送青年了,每年不断,直到“文革”停止。据统计共有十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加入屯垦戍边,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戈壁滩上开荒种粮、修公路、搞建设。夏天烈日炎炎,冬天严寒难捱,一年四季飞沙走石,付出了辛劳和血汗。他们不同于“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可以“享受”返城政策,绝大多数在新疆劳动工作了一辈子。上海很多七〇后、八〇后都是出生在新疆的“知青二代”。可以说上海的千家万户都与新疆有关联。所以,一说要去参观边境的兵团连队,大家都一致赞同。而185 团的光荣戍边史和出色的边境旅游品牌也确实让我们不虚此行。

    185 团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位于阿尔泰山西南边缘的国境线上,与哈萨克斯坦接壤,额尔齐斯河的支流阿拉克别克河便是界河。185 团是我国最西北边境的一个团场, 守卫着86 公里边境线,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

    因为地处高纬度地区,又是阿尔泰山的山口,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冬季特别漫长,风大雪厚。而短暂的夏季则蚊虫肆虐,是世界四大蚊虫聚集地之一,那硕大的蚊群嗡嗡乱舞的情景想想都吓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185 团不忘职责,严守国土。1988 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 洪水泄出界河流入我国境内的喀拉苏自然沟。按照国际惯例, 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的领土可能会划入邻国版图。185 团不顾全团被洪水围困的险情,迅速投入到抗洪守土的战斗中。十师党委迅速组织附近团场干部职工奔赴一线,驻地边防部队也赶来支援,大家合力奋战了16 个昼夜, 终于迫使洪水重回故道,保住了55.5 平方公里的国土。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兵团女讲解员已经是第三代农垦人了,她讲述时非常动情,显然父辈的英勇故事她已烂熟于胸,父辈精忠报国的精神已烙进她的心田。那故事让我们对戍边卫士肃然起敬。

    我们下车后径直来到边境线上。界河边是铁丝网,铁丝网里是高高的瞭望塔,塔下有早年执勤战士休息的地窝子和有现在的“戍边英模”马军武哨所。我参观过许多边境口岸高大的国门,给我的感受是祖国之伟大,国门之神圣。而这些看似简陋的边境设施,却真实地展现了军垦人戍边卫国的实况,给我的感受是真切和朴素,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随后,女讲解员领着我们高唱革命歌曲步入185 团1 连, 只见房前屋后种着许多花草,十分规整。沿大道两边开着不少商店,与内地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同步。大道的尽头是那栋最高大的红瓦房,那是连史展览馆,我们参观了展览,整个展览图片居多,也有一些军垦老人留下的证书、书籍、用具等实物,还有真人一般大的抗洪守土群雕。这个展馆现在被新疆兵团总部定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门口合影时,我们全体队员用军礼向185 团致敬,向戍边战士致敬,向兵团人致敬。

    再往里走,是以鸣沙山命名的沙丘。在沙丘中竖着一块硕大的中国地图,上面清晰地标着这个边防点,冠以“西北之北”的称号。这个真的太简陋了,却让人立刻想到“站在边防线,祖国在身后”的重大命题,心头平添了责任重如山的使命感。可见不是所有场所都需要豪华包装的,简单也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拐过鸣沙山,穿过白桦林,前面的景致让人眼睛一亮,一片清澈湛蓝的开阔湖面,从金色的沙丘中显露出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白沙湖。湖边生长着芦苇、菖蒲,湖中有连片的荷花,四周是杨树和桦树交杂的灌木林。蓝色、绿色、黄色、红色把眼前的一切涂抹得像一幅精致的油画。湖泊与沙丘、戈壁与美景,本是巨大的反差,却被军垦人巧妙地柔和在一起,变得那么和谐,那么养眼,那么生动,那么妩媚。简直是绝世美景,边陲隗宝呀!真不容易,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185 团的奋力开发,要不然,世人怎能知晓深藏闺中此仙女呢。

    噢,三代军垦人守土有责,不辱使命,艰苦奋斗,大胆创新,不仅戈壁变桑田,还创造了“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的旅游品牌,把荒漠绝境建成了宜居宜游的大花园。难怪它拥有“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呢。

    在离开185 团时,一身戎装的女讲解员用一首他们自己谱写的歌曲《兵团进行曲》同我们告别,我从录像中记下了歌词:“向前、向前,永远向前,我们是光荣的新疆兵团,边关最前沿,谁说无人烟,荒凉戈壁滩,变成大花园……”那豪迈的歌声至今仍在我耳边回荡。

    大美新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铸造,其中兵团人的奉献日月可鉴。作为在东北边疆当过十年兵团战士的我,将把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永远珍藏。

    (作者原为黑龙江兵团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