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们这代人……

    2019年 04月 13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自强 点击:
    l 前些日子,蒋家雄走了,这是今年的事。 两年前,唐国华走了,徐涤明走了。 再往前数,李鸿娟走了,朱国忠走了,张国辉走了 …… 这些人都是我同甘苦共患难的插兄、插妹。想起曾经坐在一节车厢、吃在一个食堂、睡在一幢宿舍、朝夕相处的他们,我常常会暗自

    l

    前些日子,蒋家雄走了,这是今年的事。

    两年前,唐国华走了,徐涤明走了。

    再往前数,李鸿娟走了,朱国忠走了,张国辉走了……

    这些人都是我同甘苦共患难的插兄、插妹。想起曾经坐在一节车厢、吃在一个食堂、睡在一幢宿舍、朝夕相处的他们,我常常会暗自伤心,无限惆怅。

    这些天由于低温湿冷,我常常孵在空调下阅读。不经意间,我又翻开了插兄韩忠琪为我们东岗子的插兄插妹制作的影集。翻着翻着,影集中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那一个个曾经的场景,又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弥久珍贵的黑白照片,犹如涟漪一般在我心中激起了阵阵波澜,禁不住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些人在黑龙江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想起了土坑、猪圈、菜园、酸菜,想起了那漫天飞舞的茫茫大雪,还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

    2

    1969年下乡时,我们这些人的年龄尚不足十七岁。说是69届初中毕业生,实际上我们的文化知识只停留在小学基础的一届,是共和国一批最特殊的学生。在校期间从未见过课本,我们所学的文化课程是随着老师的感觉教的。数学课只学了一些正负数、有理数,也只有相当于现在小学56年级的基础知识。物理老师只讲了杠杆原理和用电常识。记得外语这门课,只教了ABCD26个英文字母,还学了“毛主席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样的口号。

    记得1969年的8月份,很亲切的班主任老师突然在课堂上宣布:你们马上就要毕业分配了。还让我们每人填写毕业志愿。我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填的志愿是丰华圆珠笔半工半读学校。但没过多久,又有四个面向的分配方案,但最后学校又通告说,所有的69届应届生,一个不留全部要到边疆,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即所谓的“一片红”。于是就有了我们这些相聚在瑷珲县西岗子乡东岗子村的插兄插妹。

    3

    我们这些人在黑龙江一呆就是十年,尽管不少同学因当兵、招工、投亲和上学等原因而陆续离开了那里,但还有不少同学一直坚持到1978年。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们这些人是最能吃苦的一代,最能忍辱负重的一代,最具承受力的一代。甚至,我们以浅陋的知识,为乡村带去了文化与文明。尽管这是以牺牲大多数知青受教育的权利、丢失个人的文化作为代价的。

    好不容易熬到可以回城,我们这些人随着返城大潮回到上海,原以为苦尽甘来,谁知道等待我们的是种种无奈和无助。回城后的我们还未休养生息,便赶上了整个社会告别“读书无用论”、万众一心追逐“文凭”的潮流。为了安身立业,为了能有一席生存空间,大家都投身于“青工补课”;为了一张文凭,我们这些人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在并不年轻的时候再次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起早贪晚,废寝忘食,拼命补习,那些“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辛磨难经历,非今人所能体会!

    恢复高考,成为一代知青改变命运的极佳机会,但我们这些人又无疑输在了起跑线上。在金榜题名时,除了应届毕业生,老三届得天时地利人和,占了半壁江山,而我们这些人则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招工,老三届由于社会阅历、文化实力更具优势,得到机关、学校、银行以及国营企业青睐,而我们这些人无奈于种种“先天不足”,只能“屈尊”于街道工厂、里弄生产组之类的集体企业。

    4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没有战争和灾害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有文化的年轻人在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一段历史的生命缩影。‘文革’的具体事端会逐渐淡忘,但这群人及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作永久性的记载。”

    我们这些人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在后来的改革纵深发展中,“下岗”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一道“沟坎”。我们这些人无职无权,只能随着企业关、停、并、转而下岗回家。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负担,下岗后的我们这些人还是千方百计寻求再就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当然,这些与那17岁时就已经品尝过的欢笑与困苦、激情与彷徨、妥协与挣扎相比,后来近半个世纪所经历的艰难又算得了什么?

    是经历总会有感受,是记忆总会有追思,我们无法选择命中所注定的经历,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所珍惜的经历。当年一起去黑龙江的共有90多个同学,到了今天已经走掉了好几个了。这是非常揪心的事情。从小学、中学算起,加上大学的同学,走了的,掰掰手指头,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了。这是个悲哀的事情,也是个必须发生的事情,谁也绕不过去的自然规律。

    人活着就是一步步向远方走去,走向远方的哪一处自己最清楚。时间啊,真的有脚步,有声音,真的催人老,好像没有做许多的事情,几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5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转眼之间,我们当年的下乡经历已经过去49周年了。随着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的种种纪念活动频繁进行,面对无法改变的人生时刻表,无论我们曾经有过何等意气风发的情怀,都意味着“广阔天地”正在渐行渐远,忍不住要问自己,为什么要纪念?纪念什么?近半个世纪之后,究竟还有哪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东西,还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人这一生,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我相信,我们之间的遇见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缘分。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短短的几十载,所有的遇见都是一场缘。我们相遇了,就要珍惜。遇见不分好坏,都应感恩,给别人留一份宽容,给自己留一份坦然;给昨天留一份怀念,给明天留一份美好。

    我们这些人是最重感情的一代人,我们这些人也是最喜怀旧的一代人。人的一生长短不一,但都叫一生,一生是否美好度过,保持好的心态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我想说,今后聚会是否应该问问有啥不开心,身体有啥不舒服?是否该调整一下心态了?是否想想今后应该做点什么?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