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难忘下乡时的上海慰问团团长张志行

    2019年 02月 10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万曼影 点击:
    张志昂老人(中)被评选为 “蒙城好人”、“亳州好人”,这是我们联谊会会长张荣国(左)和我去他家送荣誉证书。附:每个被评上的人有 300 元奖金,老张不肯接受。作者(右) 写在前面的话: 一直以来我有个想法,要写写慰问团的事迹。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


    张志昂老人(中)被评选为“蒙城好人”、“亳州好人”,这是我们联谊会会长张荣国(左)和我去他家送荣誉证书。附:每个被评上的人有300元奖金,老张不肯接受。作者(右)

    写在前面的话:

    一直以来我有个想法,要写写慰问团的事迹。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有这么一朵浪花,在奔赴农村的大军里,有这么一支队伍,就是上海市政府派出的慰问团。他们在两年的任期里,做了许许多多工作,给了知青们极大的帮助。当年他们下去,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这里面故事很多);知青返程后,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知青,直到现在。

    然而,这样一支队伍,却被人们忽略了。我们很多的文章,都在讨论上山下乡的意义,谈论知青们的作用,但鲜见有描述慰问团的。他们是和知青朝夕相处并息息相关的一批人,他们关心、爱护、帮助知青,是对知青乃至农村建设都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群人。可是,我们忽视、忽略了他们。

    我写他们是流着泪的。我有一种紧迫感,要抓紧时间,写写这些慰问团的干部,因为他们正一个个地在离我们而去……因此,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写下此文,以纪念这些慰问团的干部们在那个时代所做的特殊贡献!

     

    一、慰问团经历

    1976年,上海市劳动局干部张志昂赴安徽蒙城担任知青慰问团团长,任期两年。在此之前,上海已经派往蒙城两批慰问团,老张他们是第三批。除了与前两批一样,继续在生活上、思想上关心知青外,老张的这批慰问团的工作还颇具特色,尤其在组织知青办小工厂方面。

    根据知青的不同情况和条件,各个公社办起了不同类型的小工厂。女知青大都心灵手巧,就组织她们办缝纫组,其中板桥、岳坊等公社的缝纫组在蒙城小有名气。那个年代,上海的服装以做工考究、款式别致闻名全国,引领着时代新潮流,蒙城群众无不以得到一件上海制作的衣裳而引以为自豪。知青服装加工厂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起来。张志昂又联系了上海市劳动局、市服装公司等单位,无偿提供人力物力,从上海运来了一批缝纫机、锁边机,又派来有经验的裁剪老师傅,对知青传帮带。很快,一件件裁剪得体、式样新颖的服装得到了当地群众尤其是小青年的青睐,一时竟供不应求,每天需电话预约。缝纫组扩大规模为服装加工厂,办得红红火火。它既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又增加了知青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蒙城周边有淮北、淮南两座煤矿,埋藏着着丰富的煤矿资源,采煤机钻头很容易磨损毁坏。慰问团帮助楚村公社知青办起了加工厂,生产矿山采煤需要的钻头。又是老张向上海有关部门写信、联系,支援了机床、空气锤等,小工厂开工了!一箱箱印有“楚村矿山机械加工厂”字样的木箱装满钻头、运往两淮煤矿,支援了矿山的建设,也发展了生产队、大队的集体经济、提高了社员的生活水平。

    1975年夏天,也就是老张这批慰问团去蒙城的前一年,淮河上游强降暴雨,引起淝河、颍河水位猛涨,河南境内两座水库决堤,湍急的水流冲击了大片土地,给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蒙城城南的公路上,天天都有水陆两用军车驶过,前往救灾。一时间,堵大坝用的麻袋、草袋成了急需品。老张他们到蒙城后,了解到这一情况,组织知青建起了一个编织草袋、麻袋的小工厂,以备救灾之用。

    那时,知青们下乡已有七八年,在经历了最初的语言关、劳动关和生活关之后,己逐渐在农村站住脚跟,崭露头角。不少生产队在知青带领下搞科学种田,还改种水稻,从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推广。所以,编织袋的原料一一稻草不成问题。这些草袋在日后的抗洪救灾和每年冬季的兴修水利工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些小工厂的成功建立,既为知青改善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又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使得英雄有用武之地。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得以办成,老张和他的慰问团功不可没。

    二、成立联谊会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老张他们回到了上海。有了这两年慰问团工作的铺垫,老张对知青、对蒙城建立了深厚感情,一如既往地关心这个群体、关注这片土地。

    1992年夏,陈嘉林、赵国屏和唐国才(时任上海市总工会秘书长、慰问团成员)和我等4人向广大知青发起为身患重病的知青强汉顺募捐的活动,张志昂和慰问团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慷慨解囊。那些天,汇款单雪片也似的向唐国才工作的上海市总工会飞去,有与小强朝夕相处的插队组同学,也有素不相识的人,甚至还有外地知青。短短的时间里就募集到两万多元。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笔巨款,及时而有效地解决了小强的困难。

    老张看到这一切,深感震撼!他写了封信给我,说知青们如此踊跃地帮助一位几近瘫痪的昔日同学,说明大家有着很深的知青情结,非常珍惜这段下乡经历。他萌发了一个想法,何不以此为契机,成立一个联谊会,以便更好地团结知青、帮助知青?于是我们试探性地发了一封信,听听大家的意见,以投石问路。谁知大家的反应非常强烈,一致赞同。1992年底,“蒙城县上海知识青年联谊会”成立,德高望重的老张担任会长;1993年春节,举行了第一次联谊活动;1995年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蒙城县民政局注册成功,成为全国第一家有正式资质的群众团体。

    1993年开始,联谊会每年春节举行一次聚会,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聚会前,老张都特别忙碌,先后召集核心组成员、各公社联络员会议,从时间地点的确定,到通知的发放,再到会场布置、会议内容的确定,无一遗漏,亲力亲为。在他的提示下,我们每年都给蒙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寄邀请函.他们也每次都派人前来跟知青欢聚,向知青们报告这些年蒙城的发展,还会带来当地的土特产给大家品尝,使我们虽然人离开了蒙城,还一直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浓浓情意,心没有离开蒙城。

    除了一年一度的聚会,联谊会还办了一份《联谊通讯》,收集刊登有关的情况报道和知青的文章。老张身体力行,经常给《联谊通讯》写稿。

    老张为我们制定了联谊会的宗旨,一是联谊,二是帮困,三是帮助蒙城发展。

    知青大批回城后,正如著名学者钱文忠所说:正好遇上我们国家进行大的变革,他们都被卷进去了,有的转制,有的下岗。知青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没有读过多少书,一度非常困难。老张看到了这个问题,一再强调联谊会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帮困上。只要有人反映哪个知青困难、哪个知青患病,我们都会去看望,并予以帮助。老张自己的表率作用就非常突出。曾在蒙城师范当老师的罗集知青张清华退休回到上海,没有住房,老张向区民政局写信反映,得到了妥善解决;王集公社知青刘明磊在上海郊区买了一块地搞起了小林场,不想被人无理占用,老张多方奔走,为他反映情况;他曾多次自掏腰包,让知青度过难关;他也曾沿着上海老房子那狭小陡直的楼梯爬上阁楼,去探望特困知青,使这位知青感动得热泪盈眶!在老张的精神感召下,我们的联谊会从最初小小的团队发展到通讯录上有六百多知青的大团队。好多知青都对我说:总的感觉是,我们有家了!

    是的,我们有家了!而老张,就是这个家的家长。

    三、出书

    1998年开年伊始,老张又有了新道道,他说明年是上山下乡30周年,我们要出一本书,作为纪念。大家都觉得老张这个主意好,他看问题就是棋高一着。我们在农村那么多年,谁能没有故事?以前看书,都是别人写的,写的也都是别人,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现在我们要自己写,写自己,这多有意义!联谊会向知青们征稿,体裁不限,内容要真实,字数在1500以内。为了保证文章的质量,老张抽调在编书、出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资深编辑徐福生(慰问团成员,出版社社长)、孙小琪(知青,杂志社主编)以及部分文笔较好的知青,组成编辑组,负责审稿、改稿、定稿等工作。一篇篇稿件,就是一个个故事,有出资50万在当年插队的村庄建立希望学校的孙磨祥,有大学毕业分在上海工怍、却又执意回到蒙城的卢良芝,有第一次为老乡孩子打针手都发抖、如今已是医学院教授的赵劲秋,有坚持在公社广播站工作几十年不进城的嵇景红……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我们找出错别字,修改不太通顺的语句,按照内容分成类别,最主要的,是保留每个人物的个性。每当我们工作时,老张就在一旁督战,对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自己也写了一篇《慰问团工作二三事》的文章。他还同徐福生一起,完成找出版单位,联系排版、付印等诸多事项。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年年底,一本凝聚着我们心血的书《回望蒙城》终于出版了。知青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我们给外地的知青和有关人员寄去了一批书,引起很大的轰动。在杭州农学院工作的原立仓知青戴曙来信说,由于身体原因,她从来不敢熬夜,但拿到《回望蒙城》后,一口气读下去,直至深夜,欲罢不能。在蒙城当教师的回乡知青戴秀兰一家四口争抢着看,先睹为快,结果两个正上中学的子女一人看上半夜,一人看下半夜,才平息了争端。书里的人,都是我们认识的;书里的故事,都曾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生动,有血有肉,唯如此,才感人。

    一本书能引起这样的轰动效应,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这里面倾注了老张的多少心血。

    四、捐资助学

    1999年春,是我们上山下乡30周年的日子,张志昂、程鸿璧、孙磨祥、胡蓉、朱燕如、王东风和我一行6人,由老张带领前往蒙城,受到蒙城县领导的隆重接待。老张代表联谊会向当地政府赠送了《回望蒙城》-书,汇报了这些年来联谊会的工作,蒙城县方面则对十年中知青在蒙城这块土地上所做的工作和贡献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我们还去了当地几所中学参观考察。

    回到上海,老张召集联谊会领导班子开会,提议对蒙城二中捐资助学。经多次会议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从翌年起,对二中20名优秀贫困生资助,每人500元/年。这个数字,是我们根据蒙城的教育收费标准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了调研得出的。

    这个举动在蒙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它使二中师生深受鼓舞,对二中的教学工作也是有力的支持,学校的教学质量连年提高,高考录取人数从最初的4名,到15名、54名、124名、211名、500多名,一路攀升,直到后来的1000名,学校的社会声望大幅度提升,一时间,蒙城的学生都以考上二中为骄傲!对于受助学生来说,这500元钱无异于雪中送炭,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精神鼓励,懂得了感恩,学会了自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十多年来,受助学生中有考取清华、复旦、国防科大和海军院校等各大高校的,早期毕业的学生已经或正在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其中有些人还与捐助者家庭甚至他们的子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是后话。在这善举中,老张身先士卒,每年都拿出1000元捐助两名学生,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后来,老张又带动上海一些老同志对蒙城一中进行捐助,每年100名,他一人就认捐了20名。要从不高的离休工资中拿出l万元,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老张就动员同是离休干部的老伴,甚至子女一起加入捐助。开头几年,老张还亲自带队把钱交到一中,直到后来得了一场重病才停止。从2007年到现在,这个捐资助学行动已经坚持了整整12年,并且还在继续中!

    五、抗洪救灾

    20037月,淮北大地连降暴雨,降水量达几十年未遇,引起河水泛滥,洪水肆虐。淮北告急!蒙城告急!17月底,老张收到蒙城县政府寄来的求助信和光盘,在第一时间召开核心组开会,观看光盘,组织讨论。当大家看到画面上村庄被淹,水面上只露出屋顶的烟囱和树梢的,都坐不住了:第二故乡遭灾,我们出手相助,义不容辞!

    很快,知青们接到呼吁信,即从四面八方赶来,捐钱捐物。一包包衣物高高堆起,快碰到天花板,接待的同志根本来不及登记。原乐土知青朱桂香退休后负责小区业委会工作,动员居民捐衣捐物,才两天就送来了十几大包。在交通局工作的原陈桥知青陈毅影,联系到人民子弟兵,部队支援了我们一辆2吨依维柯。得知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他们预先拆掉了后排所有座位,只留下前排司机和押车的三个座位,这才勉强把60几包蛇皮袋的衣物装进去,一直塞到车厢顶部,一点空隙都没有。那些日子,老张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天天到现场坐镇,给了大家很大鼓舞。车子出发前,他还叮嘱三位知青千万注意路上安全。829日下午4时,车辆启程,薛松鹤、朱正纲、陆莉敏三位知青前往蒙城。那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沿途多处道路被冲坏。我的手机一直开着,每过半小时通一次话,和前方保持联系。经过十多小时的颠簸,天快亮时人车平安到达蒙城.我马上向老张汇报。电话铃声一响,老张立马就接起了电话,我才得知老张也是一夜未眠地等候着,到这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那次救灾,我们向受灾最严重的立仓、罗集两镇,送去了一万两千多元钱和近万件衣物。同时送去的,还有我们对那片土地浓浓的爱!

    六、后记

    转眼,老张在联谊会会长这个位置已经十年,大家实在不忍心他年逾八旬还如此辛劳,于是调整了领导班子,让他改当顾问,希望他可以从此安享晚年。老张虽然不再担任会长,却仍然关注着联谊会的工作,关心着广大知青。每年,他都不忘拿出1000元钱交会费,一如当初。他经常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也会打电话把一些知青叫到家里,当面向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就在最近,他还打电话给我,提出要搞一个《蒙城知青大事记》。

    几年前,老张得了场大病,医生怀疑是癌症,让他住院检查。(后来才知是误诊)出院后我去看他,他和我谈起说,在医院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所以没有什么遗憾。他说我的钱也不多,把它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交党费,另一部分帮助困难知青及他们的子女,还有一部分就用来帮助蒙城的贫困学生。他淡淡地说着,似乎是在议论别人的事,全然不顾自己刚从生死鬼门关过来。是啊,对一个20岁就投身革命的人来说,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坐在他对面静静地听着,透过他穿的外套,我看到他内衣的领子上,打了补丁。

    这就是老张一一张志昂,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记住上海慰问团吧,他们的付出,在知青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万曼影,上海复兴中学67届初中生,1969年元月插队安徽蒙城岳坊公社的上海知青,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