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遥想当年开河时

    2019年 02月 10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冯正平 点击:
    前不久,我们九三学社社员参与了本区治理黑臭河道的活动,眼看着河道里几台挖掘机、寥寥数人清淤的场面,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河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情景。 1969 年冬天,是我插队下乡第二年,生产队长对我说:“接到公社的开河通知,你是否愿意去?”这


    前不久,我们九三学社社员参与了本区治理黑臭河道的活动,眼看着河道里几台挖掘机、寥寥数人清淤的场面,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河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情景。

    1969年冬天,是我插队下乡第二年,生产队长对我说:“接到公社的开河通知,你是否愿意去?”这是个新鲜活,我很想去体验一下,况且开河工地还能吃到肉,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我与十几名农村青年在队长的带领下,摇着一条八吨的水泥船去开河工地。船是我们临时的家,船底铺了一层稻草,然后铺上被子,十几个人分别住在船头、船舱与船尾。船头与船尾地方很小,人进出只靠一个圆形的洞,把盖盖上后,里面漆黑一团,在微弱的电筒光照耀下,大家抓紧时间脱衣睡觉,谁要翻身必须通知旁人同步进行。船舱稍微好一点,至少可以通风透光。小青年们难得睡在一起,在黑暗里嘻嘻哈哈地闹个不停。

    煮饭怎么办,农民自有办法:用行灶。行灶是上边大下边小的陶器,架上铁锅,就可以煮饭烧菜,下部有个方孔,可以添木柴。不过这家伙很难侍候,搞不好会熏得你泪流满面。小青年侍候不了它,炊事工作只能是队长莫属了。

    第二天,蒙蒙亮,我们被《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唤醒,大家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地用冰冷的河水洗脸刷牙,冻得上下牙齿打架。队长已经烧好一锅饭,每人扒了一大碗,兴冲冲地赶往工地。

    天寒地冻、北风劲吹,可是工地上已经人声鼎沸、人欢马叫了,早起的生产队已经干得热火朝天。我们找到自己的地段,二话不说就投入了战斗。广播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歌激发了我们干劲,初上战场,大家就像猛虎下山,勇不可挡。挖泥装担,快步如飞,还要比赛谁挑得满,跑得快,不一会儿一个大坑呈现在眼前。天虽冷,我们却干得满头大汗,脱了外套,毛线衣堆在路边,穿着衬衫来回穿梭,呼啸的北风恰如电扇般给我们送来凉风。小青年们干着自己的,看着隔壁的生产队,生怕他们比我们快。

    吃午饭时,胃口大开,行灶上烧的饭特别香,一刨就是一大碗,一大锅白菜加上几根肉丝,也吃得我们津津有味,这比平时的伙食要好多了。锅子很快见了底,大家又抢着吃又脆又香的锅巴,打打闹闹,嚼得锅巴嘎嘎作响。

    为了明天能按时起身,我们无暇洗衣服,在昏暗的油灯下,早早地钻进被窝,很快就进入梦乡。

    连续十天的努力,我们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我累着但快乐着,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开河的艰辛和乐趣。

    第二次参加开河是开掘朱泖河,我在公社水利指挥部负责编辑公社的《水利战报》。一名广播员、一名土记者和我,三个知识青年组成了宣传小组,借住在农民家里。一架简易的油印机加上刻蜡纸的钢板、铁笔是我的全部家当。土记者每天跑各大队工地,收集各种信息、好人好事;经过筛选,一部分由广播员播出,一部分刊登在公社的《水利战报》上。回忆起战报的文字,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可笑,满篇套话,什么“东风吹,战鼓擂,红旗飘飘军号响”、“天大寒,人大干”,很多是程式化的语言,但当时却很时髦,这些语言像兴奋剂一样鼓动着人们大干快上。

    在跑各大队工地时,我碰到许多知识青年,闲聊中得悉大家愿意到开河工地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可以避免自己煮饭,有时还能吃到一块红烧肉。道理之简单,要求之低微,令今日小青年简直无法想象。

    有的生产队分到的地段是老旧河道改造,就会有许多麻烦。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河底的淤泥冻得跟石头差不多硬,一铁铲下去,震得虎口麻木;下午太阳融化了冻土,淤泥就像一锅粥,鞋被粘住拔不出来,让人寸步难行,挑着150斤的担子大汗淋漓地走上又高又滑的斜坡,倒掉黏糊糊的泥土时已经精疲力竭,可是迎接你的还是无尽的重担。这样的劳动强度确实是匪夷所思的。看!那好几个人在又湿又滑的淤泥里摔得像泥猴子一样,只见眼睛还在骨碌碌地转。

    后来,我又被抽调在县开河指挥部政宣组工作。县开河指挥部规模大多了,下设工程组、政宣组和后勤组。

    一天晚上,县领导突然到指挥部召开会议,要求技术组介绍情况,水利局的同志谙熟业务,回答问题如数家珍,博得大家一致好评。

    我们到工地采访,波澜壮阔的场面时时激动着我们的心:十几公里的开河工地像长龙伸向天边,红旗随风腊腊飘扬,广播里革命口号、革命歌曲响彻云霄,人们在河道里肩扛人担,像蚂蚁一样运送着泥土,短短十来天在一马平川的大地上硬生生地啃出了一条河流;又如燕子衔泥,把河堤垒得整整齐齐、结结实实,而创造这奇迹的是几万名操着锄头铁铲、扁担畚箕等原始工具的农民。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精神实在是太伟大了。

    在县开河指挥部,我们有幸看到了开坝放水的场面。开河大军撤走后,我们随水利局技术组到达堤坝处,大坝早己被挖成薄薄的一片,在几名壮汉铁铲锄头的狂轰滥炸下,大坝顿时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一股江水汹涌地冲进新开河道,携带着无数的泡沫,滋滋响着吞啮着平坦的河床;缺口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急,“轰”的一声,坝体终于在人工和水流破坏下彻底崩溃,流水以万马奔腾一泻千里之势,河水急剧上升,最后与对面大坝冲过来的水流汇合而趋于平静,至此开河工程才算大功告成了。

    如今开河,十几台挖掘机,一百多个人就可以完成以往几万人的工作量。忆往昔,虽然场面轰轰烈烈,十分壮观,其效率是很低的,人又累得要死,还免不了有不少人伤筋动骨。因此更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重要,现代化的必须,改革开放的正确。

    (作者:冯正平67届高中毕业,1968年在上海郊区青浦县朱家角公社山湾大队插队。九三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