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人生从诗中走来

    ——记“京昆之友社”社长、公益人蔡觉权

    2019年 02月 10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早早来到位于虹口的红城阁大酒店, “人生从诗里走来一一蔡觉权原创诗文朗诵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朗诵会的整个过程,让我看到了蔡觉权走过的路,看到了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了他的才能,看到了他的付出,更看到了他暖暖的爱心……这是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位顶


    早早来到位于虹口的红城阁大酒店,“人生从诗里走来一一蔡觉权原创诗文朗诵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朗诵会的整个过程,让我看到了蔡觉权走过的路,看到了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了他的才能,看到了他的付出,更看到了他暖暖的爱心……这是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一天,我走进广灵路上他的家,同他聊了起来。

    出生于1953年的蔡觉权,是上海市第五中学70届初中毕业生。兄弟姐妹中他最小。出生那年,父亲曾被推荐为区人民代表候选人,感觉到人民群众真正有了政治权利,为他取名为“觉权”。三岁那年母亲病逝,幼小的他更是得到了全家的宠爱。哥哥姐姐们喜欢文艺,评弹、舞蹈、唱歌、美术……有活动都会带上小弟,而酷爱京剧的父亲,更是带着他到处看戏,连吃饭饮酒时也喜欢同他聊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小小年纪的蔡觉权滋生出艺术细胞。在崇明路小学就读时获得的音乐、美术启蒙教育,滋养了他的艺术天赋,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参与大型歌舞《祖国在前进》的演出,文艺活动给予他最大的快乐。人生路有时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小学尚未读完,遭遇“文革”停课闹革命,中学“毕业”,正是上山下乡。四个面向”的年代,虽然大哥、大姐都己在外地农场、山区,为了确保小弟能留住上海,小哥哥也毅然选择了去大西北山区插队,却不料当时作为学生干部的蔡觉权凭着一腔热血,全然不顾可以留在上海郊区的条件,偷出户口簿办理了赴北大荒的手续,成为那年第一批离开上海的初中毕业生。

    青春,在北大荒淬火蔡觉权成了黑龙江兵团六师60II连农工班的一名战士,因为患有先天性的隐疾,无法过于用力,干活甚至比不上女生,虽然有战友们的理解,但对于历来好胜心强的他,觉得是一种羞耻。连队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只安排他做些放牛、赶车、种菜和机务保管等力所能及的活。两年后回上海探亲,动手术后重返北大荒,他充满自信和活力:扛大木挑大头,刨冻土不撒手,下大田吟诗句,回营地放歌喉。连队成立了科研班,委派蔡觉权担任班长,他带领两名战友终日蹲在品种实验田,仔细比较不同麦种的适应性和产量比照。遇到雨天,更是在播期试验地块前,顶风冒雨观察,记录各播期庄稼的出苗、分蘖、抽穗、灌浆、扬花等各生长期的细微差异。爱学习、善表演的他,经常协助团支部组织连队赛诗会,同各地战友交流写诗心得;参加战士演唱组,编排、辅导文艺节目,作词编曲,不亦乐乎,在活跃连队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北大荒五年,风霜雨雪,让蔡觉权迈出的人生第一步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坚定,奠定了他选择人生方向的基石,铸塑了他日益完善的人格。岁月不蹉跎。这样的青春,蔡觉权问心无愧。

    芳华,在雪域里绽放

    1976年,听说要选送人员为西藏培训师资,蔡觉权立即报名,虽然到师部后被列为第一人选,却因政审“查三代”不合格,最终没能入选。在大学期间,为了留在西藏班,他想方设法,走访市教育局、省教卫处,终未能如愿。临近毕业,西藏自治区文教厅厅长来校与定向培养的学生座谈,被排除在外的他心有不甘,当即写下长达七张纸的自荐信,同时把苹果绿的确良衬衫后背撕下一大块,割破手指用鲜血画上中国地图,染红西藏部分,还写上“志在西藏”四个血红的大字,又在一张肖像照的背后写诗明志:“西出有志笑文成,半个主人当完全,滴血愿洒宝土寸,滋萌雪莲遍高原。”借着当时担任大学学生总会负责人的条件,在为西藏领导辞行时,不失时机地递交上去,终于如愿以偿去了西藏。进藏后,他不甘分去拉萨师范学校教学,执着地要求到更艰苦的地区去,到无人区去,设想着办帐篷学校、牦牛学校、马背学校,一次次的缠磨、交涉,最后被安排到位于唐古拉山脉下的那曲草原偏远的比如县一所新建中学,离县城15里,就此开始了西藏的教学生涯。为让自己尽快融入西藏的生活环境,他跟藏族师生学说藏语,学喝酥油茶、吃糌粑,学会吃生牛羊肉,熟悉藏族的民俗民风,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中,很快得到藏汉教工的认可和学生们的喜爱。他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火炬,组织了12-9火炬长跑,并亲自高举团旗,沿着怒江畔的山路,长跑到县城,为学生们举行了一次难忘的“民主与科学”的生动教育。此后,在学校党支部和团县委的支持下,把学校团支部扩展为团总支,发展学生团员。

    1981年,西藏开始了农牧业生产体制改革。蔡觉权奉命调到县政府,参加贯彻落实牧业家庭承包责任制工作。他深入草原,深入牧民,到最基层去。那些地方不通车,只能骑马,北大荒喂马、赶车时练就的骑马技术有了用武之地。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没有电话,全县只有一架座机能摇通各地区,条件十分艰苦。然而,历时三个月的牧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相当成功,为后来普遍实施畜牧业生产责任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蔡觉权也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嘉奖。蔡觉权慎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曾经收回的入党申请书,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调任比如县政府秘书五年,他经常下乡,一年有八个月在马背上。在工作之余采集当地的传统文化,他收集了许多一手资料,亲自采集整理的“达布阿谐”和“丁卡热巴”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比如县的文化名片。蔡觉权因此走进了牧民群众的心里,被藏民称为“不像汉族的汉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让领导深感人才难得。1985年,蔡觉权荣获了“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

    青春是美好的,蔡觉权把他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边疆、献给了藏簇同胞,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付出了许多,这八年西藏高原生涯成为他人生路上浓重的一笔。

    西藏,蔡觉权心中的圣地!

    晚霞,在苗山寨渲染蔡觉权自幼丧母,是大姐承担了抚养弟妹的职责,说到大姐,他忍不住泪湿眼眶,大姐终身未婚,付出了全部,她是蔡觉权的楷模,大姐一生无私奉献,让蔡觉权从懂事起就把爱植入心间。

    退休后的蔡觉权一直从事着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广泛的公益圈交流中,他的公益视野愈加广泛,深深感觉到:在上海做公益活动,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地区需要“雪中送炭”。一则“江一燕进贫困山区支教”网闻触动了蔡觉权,他在公益圈里写了四个字:“我想支教!”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福建、浙江等地的志愿者都来相邀。他选择了中国最贫穷的贵州省,并提前飞往黔西南山区实地考察,亲眼目睹了十万大山中的偏僻与艰难,看到孩子们在初冬寒风中裸露的脚趾、学生家的简陋住房时,禁不住眼眶湿润。孩子们盼望的眼神让他坚定了支教的决心,当即定下了支教之约。

    蔡觉权辞去了众多的社会职务,开始了在大山深处的支教生活。翻越无数座险峻陡峭的沙土山路,在破『日的校舍前高竖起一支不锈钢旗杆,让五星红旗每天在群山中飘扬。应邀出席当地苗族的菜花节,蔡觉权满怀深情地说:我要努力使孩子们把眼界扩展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同时把心留在山乡,学好本领建设家乡,守护家园。这所山村小学汇聚着周边近十座寨子的孩子,除了苗族和布依族,还有汉回彝黎等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蔡觉权深感肩头责任重大,他全力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情感,同当地教师一样,当起了“万金油”式的山村教师。没有正常的音乐课,他在黑板上画音阶图进行视唱练习;没有美术课,他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教简笔画;为了改变“放羊式”的体育课模式,他练起来广播操和队列训练,还编了适合山区学校的体育游戏……学校没有卫生员,他买来医药箱和常用药,偶有学生因病不能上学,就背着药箱爬山涉水进寨子探望。孩子们特别喜爱这位“爷爷老师”,喜欢拉扯着他一起做山里娃的游戏,喜欢在午休时挤进他的小屋放声高唱他教过的每一首歌,喜欢在雨季从山上捡来各种菌菇给爷爷老师,喜欢在上学时捎来各种自家种植的蔬果。而这位爷爷老师也喜欢天真无邪的孩子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各类奇怪的问题,喜欢跟他们一起翻山越岭到烂滩、荒田、猴子箐、杠上田等寨子家访,喜欢孩子们用沾满泥巴的双手留在他衣服上的印迹……山里娃的纯朴,让蔡觉权的支教生涯很愉快。为了让山里娃养成社会文明的意识和习惯,他用洗手液为孩子们挨个洗手、剪指甲。他口袋里总是装着厚厚一沓纸巾,只要有孩子鼻涕淌出来,就悄悄地在他面前放下一张纸巾。为了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他还为孩子们编了一套“洗手操”。六一儿童节,他为学生编排歌舞;中秋节,他请孩子们品尝月饼果蔬,讲述中秋节的故事与习俗。

    蔡觉权在大山深处义务支教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播开了。许多人并不相信,现在怎么会有人自掏路费和生活费,不取分文来做事。但亲眼目睹后,由衷钦佩,当地的公益志愿者亲切地叫他“蔡爸”,老师们敬呼他“蔡老”,而学生们却喜欢喊他“爷爷老师”。电视台也闻讯赶到这所从未被外界关注过的山村小学,捕捉蔡觉权上课、办公、与学生同餐同游戏的实景,以《花甲老人,山区支教育桃李》为题做了专题报道,他的事迹很快通过报纸、网络传播开来。他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的北大荒老战友、京剧票友、老同学、老同事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艺友们在震撼、感动之时,纷纷捐款支持。

    翻看朋友圈,一篇《公益人老蔡》的文章跃入眼帘,作者一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陆立明写道:“我这位老同学在同龄人中可算奇人,退休了,到贵州深山里的住宿小学,全自费公益支教。老蔡厉害,第一学期,借助上海老同学的力量,全校学生穿上了崭新统一的学生服,崭新的红领巾、崭新的书包用具、崭新的鞋袜、崭新的……从上海往贵州寄校服那天,一帮老知青汇聚到仓库打包,邮局领导和职工们听说这批校服是公益寄往贵州贫困山区学校的,全力配合。第二学期,集资二万多元,在上海定制了一百多套升降式课桌椅托运到学校,老蔡在操场上领着教师们按图组装。在山区简陋小学建起医务柜,乒乓球桌和运动器械到校了,柴油发电机组到校了,雨衣雨靴到校了,山外的捐款捐物到校了……”蔡觉权感慨道:我在山区支教,并非是孤身一人,在我的身后,有许多爱心人士在鼓励我,支持我。捐款献爱心,也让大山里的小学生在大开眼界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来自大山外面的暖流。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1987年,蔡觉权从西藏调回上海,先后在虹口区委统战部、区机关党工委、区文化局工作,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公益活动,活跃在助残、助老和社会文化服务方面。

    他参与助残活动二十多年,曾经应市残联邀请,为亚太地区残疾人领导人培训会议主持过大型活动;刚退休,又与沪港演艺界人士一起策划助残慈善募捐活动。他把视野更多地转移到养老事业上,参与养老业各种活动。他是民营养老机构银康老年公寓的志愿者,开办“京剧欣赏讲座”,风雨无阻,从无休息日,哪怕是大年初一,也不停课。有一次他不幸骨折,手术后刚能下床,就拄着拐杖去讲课了。即使赴贵州山区支教期间,每逢假期回上海,他也会抓紧时间去为老人们讲课,深受老人们欢迎,每年都被推荐为优秀岗位志愿者。作为养老圈的“大神”,他经常应邀到各养老机构参与策划、讨论和演出。

    蔡觉权是一位文化志愿者。喜爱多种艺术的他,往往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京剧是他的最爱,几十年来,他从一个普通的京剧爱好者到全国知名的京剧活动家,组织过大中小型演出交流活动,在京剧票界享有盛誉。他是上海京昆之友社社长、广玉兰京剧研习会会长,也是中国京剧票友艺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京剧票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主张京剧票友要互相配戏,甘当绿叶,自己带头当配角,跑龙套,“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练成了大家喜爱的小花脸,成为难得的老生、丑角“两门抱”的票友。他对京剧的酷爱,到了痴迷的程度,爱屋及乌,他收藏了与京剧有关的各种物品:碟片、录音带、老唱片、旧戏本以及带有京剧元素的文具、玩具、茶具、烟具、酒具、餐具、挂历、邮品、电话磁卡等。为收藏有关京剧的物品,他甚至到了挖空心思的程度。在北京一家餐厅吃饭,看到餐具上印有京剧脸谱,喜出望外,突发奇想,百般纠缠要买下特色餐具。老板为他的执着所感动,慷慨破例赠送他全套餐具。各地的戏迷票友知道他喜爱京剧收藏,也会为他寄来各种藏品。他的京剧藏品己数以万计,曾在葵园等处设展,借以宣传京剧,弘扬国粹。

    除了演出,他更愿意为弘扬京剧艺术出力,在社区,在学校,甚至在幼儿园普及京剧知识。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太小,他带上自备的京剧行头:褶子、水衣、护领、大带、厚底靴、髯口、马鞭……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传统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艺术特征,亲身展示用一根马鞭表现牵马、骑马、上马、下马等表演程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蔡觉权对语言艺术有颇有追求,不仅喜欢话剧表演和话剧导演,对朗诵也有一定研究。他曾主讲过几期朗诵讲座,很受朗诵爱好者欢迎。他是上海诗剧社的导演和朗诵指导,还在大型诗剧《国殇》中饰演李鸿章,在大型诗剧《梦中对》中饰演孙中山。

    讲国学,是蔡觉权近年来着力在做的事情。无论是老干部学校的《四书五经概述》,还是社区老年学校的《古典文学作品赏析》,或者是少儿班《国学故事会》,他都能让学员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吸引了一批“粉丝”。他认为,国学是老祖宗为后人种下的一棵大树,为老干部讲国学,主要讲的是这棵树的土壤、水分和空气;在老年学校讲国学,主要讲的是这棵树的繁枝茂叶;而为小朋友讲国学,则是讲这棵树上开出的花朵和结成的果实。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蔡觉权还是老干部局“五老(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老干部、老战士)讲师团”的成员,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通过讲故事,谈人生,话理想,对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

    丰富的人生阅历,充实的退休生活,让蔡觉权的晚年生活无比精彩。他说:我对寿命并不过多追求,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如果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有价值的事情,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延年益寿。

    记忆,在回访中刷新

    蔡觉权有着传奇般的人生履历:青年时期赴黑龙江拓荒,中年时期去藏北工作,退休以后到贵州支教。作为性情中人,他总是这样解释自己:我是个“东南西北人”,四海为家处处家。热爱生活的他,任何环境都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已不容易说清他的“第二故乡”“第三故乡”抑或是“第四故乡”。

    北大荒,他的人生第一站,知青生涯的所有酸甜苦辣,对他而言,都是刻骨铭心的情感。为了黑土情,他在重返建三江的晚会主持中,临场发挥、脱口而出的激情话语让年轻的现任农场领导为老知青的情怀而震撼;为了大荒情,他组建荒友艺术团,亲自担任形体指导和朗诵辅导;为了战友情,他不顾骨折手术后的不适,自编自演双人舞为各地战友助兴。

    西藏八年,是蔡觉权永远难以忘怀的。他始终保持与藏族兄弟达瓦一家的密切联系。离开西藏己近十五年之久的他,作为区党政代表团成员之一赴藏,他用藏汉两种语言唱起藏族歌曲《-个妈妈的女儿》;代表上海访问团向当地藏族领导敬酒,让主宾大吃一惊。2014年,他亲自策划了北大荒战友半自助西藏游,沿途介绍西藏风情、民俗文化,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让长期在藏的专业导游自叹不如。听说西藏比如县要在传统赛马会上展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达布阿谐”和“丁卡热巴”,他趁支教结束的机会,进藏重回羌塘,受到当地领导的隆重接待。当他如数家珍地谈起比如县历史文化掌故时,令藏汉族干部感叹不已。2018年初春,他作为建校初期的老教师,应邀参加比如县中学建校40周年庆典,用流利的藏语致辞,山上围观的藏族群众中有人听到这熟悉的语音,不由自主地挤进会场来相认。在藏民眼中,他还是当年的蔡老师。尤其让他高兴的是,当年教出的学生,早己事业有成,成为西藏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中有企业家、艺术家、教授、律师等,他们都是比如县中学的骄傲。忆昔当年,蔡觉权百感交集。他欣喜终于重新联系上了己从自治区农牧厅长岗位上退休的县长才旺达,才旺达神秘地取出一方珍藏了三十二年的红绸,上面“绿夏同赴盛会,金秋齐跨鞍辔,藏汉亲如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诗句,这是蔡觉权当年用篆书亲笔写成,顿时让蔡觉权激动万分。比如县一位教育界的老师这样写道:“欢迎您来藏!岁月如梭,蔡老师进藏转瞬已是38年过去,不变的是他的教师梦、他的文化教育梦!”

    退休后去贵州山区不足两年的义务支教,时间虽短,却让蔡觉权难以忘怀。即使支教结束回到上海,他依然怀念那苗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布依村落的袅袅炊烟,纯天然的野菜,原生态的山泉,无邪的孩子,质朴的山民。他一如既往地资助贫困学生,坚持同当地志愿者一起每周捐款,继续寻求资源寄去各种物质……同时他也经常接到学生和家长打来的电话,他们只想再听听爷爷老师的声音。当地老师和志愿者也常常发来信息,告知大山里的种种消息。去年年初,蔡觉权从西藏回来的途中,专程转入黔西南,当他突然出现在校园的一刻,孩子们顾不上课堂纪律的约束,纷纷从各个教室踊出,一个个紧紧抱住爷爷老师,生怕他再离去。山民们闻讯,也都提着土鸡、腊肉赶到学校。真情实感让蔡觉权完全无法控制住冲出眼窝的热泪。

    经历的丰富决定了人生的精彩。蔡觉权,此生无悔,此生无憾!

    人生,从诗歌中走来

    蔡觉权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早在大学期间,就曾被戏称为校园“四大诗人”之一。说起学写诗,缘于美术老师对他在图画作业上随意涂鸦的诗句大加赞赏,从此激发了他学写诗歌的兴趣。文革初期,捡到一本没头没尾的破烂小册子,竟是介绍中国古诗词格律和词牌的书,从此开始了他对旧体诗词的学习和仿写。

    蔡觉权告诉我,他早年学习的所谓“诗歌”,虽如初生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却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做了奠基。而通俗话本中的诗词印象,造就了他张口成诗、信手拈来的急智诗情,藏头、嵌字、回文、叠字等文字游戏式的打油诗也成为一个特点。他说:“写诗真好,可以随时寄托自己的情感,记录生活的点滴。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诗歌。诗歌记录着我的人生,人生造就了我的诗歌……”触景生情要写、逢年过节要写,外出旅游要写,突发奇想更要写……蔡觉权因此写下了几百首诗。在通讯不便的藏北草原,他的诗歌也有了沟通亲情的妙用。连续几年父亲生日,全家人围桌而坐却不肯动筷,为的只是等他从草原上用加急电报发来的生日贺诗。而这样一封加急电报,却要翻山越岭、冒雪拦车才能送达邮局。不易的程度,让常人难以想象。

    2018126日,“人生从诗里走来一一蔡觉权原创诗文朗诵会”如期举行,他整理出几十首诗,分成六个部分展示:现代诗风、旧体诗词、旅情诗兴、爱缘诗情、年节诗颂、文华诗心。他的大中小学同学、北大荒战友、京剧票友、民间春晚的导演来了,虹口区老干部局、虹口区文化局、虹口区文联、虹口区有线电视台相关人员来了,亲朋好友来了……济济一堂,好不热闹。诗歌会再次显露他的才能:亲自策划、亲自落实朗诵员、亲自配乐、亲自主持、亲自操办。诗会上,朋友们纷纷赠诗献花。

    蔡觉权的众多诗歌中有一篇《党旗颂》一一献给建党95周年:

    你是我心中永远飘扬的旗帜

    带给我无数红色的记忆

    革命先驱的事迹可歌可泣

    在我生命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追随你的身影不弃不离

    服务社会的公益路上尽我余力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海市诗剧社团长、作家高云凌当场赋诗致贺:

    ……

    着一袭唐装,持一枚纸扇

    站立在春华秋实的桥头

    ……

    一段京腔苦相缠

    诗雨淋漓透青衣

    一杯烈酒热肠热

    猜不尽你65年来经历了多少迷?

    ……

    蔡觉权,诗仙的扁船在渡你。

    这,就是蔡觉权!

    (作者系原黑龙江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