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绽放的金达莱

    ————记上海知青金达莱舞蹈团团长樊淑芹

    2018年 11月 15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吴佩珍 点击:
    上海知青金达莱舞蹈团给我的印像很深,与其实知青团队不同的是:她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朝鲜族舞蹈,曾看过她们的《顶罐舞》、《新阿里郎》、《长鼓敲起来》、《金达莱》…… 让人难以忘怀,几次在舞台上与她们相遇,都冒出想采访她们团长的念头。又是一年一度知


    上海知青金达莱舞蹈团给我的印像很深,与其实知青团队不同的是:她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朝鲜族舞蹈,曾看过她们的《顶罐舞》、《新阿里郎》、《长鼓敲起来》、《金达莱》…… 让人难以忘怀,几次在舞台上与她们相遇,都冒出想采访她们团长的念头。又是一年一度知青元宵节,又一次在舞台上与金达莱舞蹈团同台演出,《难忘的那一天》《红太阳照边疆》, 依然是朝鲜族舞,却有不一样的舞姿,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热闹,当然,知青们献上的掌声也是不一样的热烈。

    想采访团长樊淑芹的念头再一次浮现,经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兔瑛牵线搭桥,终于联系上了。有一天,我走进了上海黄渡路上一幢欧派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小小的空间,让我感受到上海市区寸土寸金的珍贵。看到我的眼神,樊淑芹拉着我的手:“看看我的家吧!”真没想到,她的家这里一扇门,那里一扇门,七转八弯,这里一间房,那里一个屋,转得没了方向。房间不大,空间很大,坐在小客厅里,看着窗外已经爬上藤的丝瓜苗,想起我种的丝瓜苗也爬藤了,立刻,共同语言增加了许多。樊淑芹说:“走!看看我的小后院。”搞不清楚从哪扇门走出去,来到庭园,居然看到几只小母鸡悠闲地散步,鸽棚里的鸽子“咕,咕,咕”叫着,沿着小小的石径拐了个弯,哇噻,这市中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片园林呵!好粗好高大的树,一地的马兰头壮观极了,黄瓜、茄子、蕃茄、长豇豆…… 东一片、西一片,都开始结果, 那感觉是走进了农庄,彻底颠覆了我脑海里“市中心寸土寸金”的观念。樊淑芹伸手摘下几根黄瓜,塞到我手里:“绿色食品!”让喜欢田园生活的我兴奋不已,感觉和她距离很近、很近……

    童年与艺术结缘

    樊淑芹,生于1952 年,是上海市虹口区广中中学六八届初中毕业生。父亲是邮电局职工,为人谦和,做事谨慎,老成持重,思想新锐,追求真理, 对子女的成长管束特别严格。母亲是邮电系统幼儿园职工, 勤劳善良,朴实顽强,深明大义。樊淑芹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家住名人街多伦路连体洋房,从小衣食无忧, 家境优裕,天生具有的艺术细胞,让她小学二年级就被招进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武术学馆学习武术,8 岁在精武体育会武术比赛中,荣获少儿组第一名, 被正式录取为精武总会学员, 步入正规、系统、专业训练。樊淑芹聪明、灵巧、伶俐,与生具有的天赋,又酷爱艺术, 在少年时期就已显露出艺术才华,六七岁时就能演唱各种类型的歌曲和地方戏曲,并经常登台演出,还参加了上海市少年宫舞蹈队,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这为她以后的舞蹈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加上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学生时期的樊淑芹开始显露出对艺术的渴望、追求、成效,加上自己刻苦努力,勤奋钻研,立志成材的学习态度,使她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然而,生不逢时,樊淑芹的中学时代迎来的是文化大革命,她所居住的多伦路、黄渡路、漂阳路、四川北路一带民宅,三天两头能看到抄家、游斗,甚至跳楼自杀的。她亲眼看到南京路上的红卫兵烧毁“永安公司”门牌,看到打砸抢亊件,而自己的家庭也遭遇了冲击。母亲说:“动荡之年,能保住命就不错了!”多伦路,是最早给她人生启迪的地方,在多伦路长大的樊淑芹,永远记得这条马路。

    “吉林延边新的家”

    1969 年, 樊淑芹在动荡中中学毕业了,正值毛主席挥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年月,和许多上海毕业生一样, 她下乡去了吉林省延边珲春县密江公社解放三队插队落户。下乡的日子是相当艰苦的,插队就是组成集体户, 新家共十一人,六男五女。生产队太穷了,干活没有工分。刚到时,队里分了一些粮食, 他们想尽办法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开春插秧,开荒,上山植树造林;冬天去山里砍柴, 什么农村活都干,遍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平安地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第二年,她们的集体户被评为吉林省知青先进集体户,樊淑芹代表集体户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农村尽管生活单调,劳作辛苦, 她却没有放弃信念,也没有放松学习,坚持自修,坚持写日记, 做笔记,有自己的追求——酷爱文学、艺术、舞蹈。在田间劳作休息时跳舞、唱歌,有时在晚上,在去公社办事的路上,即使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只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会把构思好的创作素材记在笔记本上。她的第一篇文学处女作最早刊登在生产队的黑板报上,又在报纸上发表。再后来向有关杂志社投寄朝鲜族舞蹈作品,

    因为生产队实在太穷了,上海知青办打算撤销集体户,可他们团结一条心,坚持下来。这个新家让他们像一家人那样生活,女生洗衣做饭,男生挑水劈柴。因为粮食分配的少,每次做好饭,总是让男生先吃,男同胞也不敢放开肚子吃,要留给女同胞。那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的友情,多少年了,还都一直拥有。想起那段插队落户的艰苦生活,樊淑芹难以忘怀。1971 年开始陆续抽调知青去工矿、上大学。1972 年3 月,经贫下中农推荐, 樊淑芹被保送进了吉林省延边师范学院,结束了插队落户的艰苦生活。

    教书育人展才能

    走进高等学府,无疑是极好的学习机会,让知识改变命运,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樊淑芹相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班级十几个同学中,她年纪比较小,却脑筋活络,碰到问题转得快,处处显出自信,大家都喜欢她。吉林延边是朝鲜族的天下,这三年里,樊淑芹非常努力地听朝文、学朝语,很快掌握了朝鲜语,能方便地阅读《朝鲜日报》,这对她了解形势,与民众沟通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4 年9 月,樊淑芹即将从师范学校毕业,原本可以留校任教,然而,当她知道学校急需语文人才,学校觉得樊淑芹是最合适人选推荐她去时, 她服从安排,前往大石头林业局子弟学校任教。从此,爱好文科的她与孩子们打成了一片, 更与文学、艺术、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大石头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任语文老师,樊淑芹为人师表,不仅教书育人,更显出了她的舞蹈天份,领导慧眼识人,把她借调到大石头林业局文工团,参与创作《舞蹈•歌舞》。天生的艺术细胞,从小练就的童子功,加上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曲讴歌林业工人的舞蹈作品诞生了, 获得广泛好评,让许多人知道了舞蹈家“樊淑芹”。1975 年“全国森林系统文艺团体汇演”中,她再一次大显伸手,以森林的守护者为主题,创作了赞美白桦林树的《舞蹈和独唱》作品。优美的旋律,出色的表演,赢得了人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次汇演,再一次让她显山露水,参赛评委对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她的艺术才能寄予了厚望。此时的樊淑琴风华正茂,年轻貌美,充满朝气,加上小有名气,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向她发出了邀请,欲调她前往海政文工团,这让她很兴奋,感觉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可以大显伸手去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等待的好消息却一直未来,原来是卡在了“政审”关。海军文工团暂时去不了,安心当好教师,继续教书育人,这期间,她的看家本领:艺术创作、舞蹈表演展示无遗,每年一次的林业局教育系统举办的诗歌、文学、文艺表演、乒乓球赛、团体操比赛等,在她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以她自已创作的中学生舞蹈教育与舞蹈创作的课堂文化教学方法,贯穿了她在大石头林业局职工子弟中学任教的整个时期,音韵铿锵的阳刚之美是她作品的主调,其中也不乏细腻婉约的阴柔之美,让人感受到作品给人的美的享受。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结婚成家是许多正常人的必然选择,樊淑芹也不例外,到了该婚嫁的时候,她结婚了。丈夫王冠华是校友,当初与她一起到吉林插队落户,在一个集体户里共同生活,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屯垦戍边。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忘不了乡间田野小道手挽手散步,忘不了溪水边嘻笑打闹,多少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用樊淑芹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最近的人就是王冠华!”是啊,曾经共同承受过苦难,曾经共同在艰难困苦中一路走来,烙下了难以磨灭的患难印记。这一路,他们俩相互搀扶,相互帮助,相互体贴。几年后,她们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美若天仙的女儿。

    樊淑芹任语文老师,这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十三年。亊业稳步发展,家庭和美幸福。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一个偶然的机遇,再一次改变了樊淑芹的命运。1985 年,她去南方参加一个学术会,宴会上, 一位南方学术界的资深老师慧眼识人,因江苏仪征学校有一项引进教师人材的计划,他提出把樊淑芹调去南方当中学教师。江苏仪征,离上海只有两小时的车程啊!吉林北方,冰天雪地的日子并不适合南方人。原本就是上海人的樊淑芹夫妇犹豫了,樊淑芹放不下她的学生们,更放不下正在辅导学生的艺术创作。这十三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她是班主任,是校团委书记,这些学生就像她的心头肉, 放不下啊!放不下!丈夫王冠华十分赞成全家迁移南方,更多的是为女儿着想,女儿从小体质差,一到吉林就生病,无奈,只好送到上海让外婆带着。如能调往南方,无疑更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权衡再三,夫妇俩达成一致意见,如愿接受了江苏省仪征精细化工总公司职工学校的邀请,高兴地调往南方。作为人材引进,丈夫王冠华也一起调往仪征,安排在当地水泥厂任车间主任。说起搬家,樊淑芹也感慨万分:“我真舍不得吉林的家啊!我们曾经两地分居,好容易调到一起,单位分的房子尽管是母婴宿舍,只有14 平米,可好坏总是一个家啊!现在要离开了,舍不得啊!”

    终于,离开了原打算扎根一辈子的东北吉林,樊淑芹来到江苏仪征任教师,能者多劳,她还兼任公司财务、妇女主任。企业对于引进的人才相当满意,仪征水泥厂分配给他们一套两房一厅60 多平米的住房,樊淑芹把女儿从上海接来,三口之家开始了其乐融融的新生活。好在丈夫贴心、能干,让她很省心,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教育、财务、工会等各方面的工作上。女儿漂亮、乖巧, 刚刚从上海来仪征时,有点不适应。好在女儿聪慧,很快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成为佼佼者。都说女大十八变,女儿也越来越漂亮。初二时转到上海继续读书,夫妻俩上海、仪征二地跑。就是因为女儿太漂亮了,也就成了不安全因素,这是她们的全部和唯一啊!实在让人不放心,原本可以调住收入更好的正规学校的樊淑芹,权衡再三, 与丈夫商定:放弃机会,办理内退,回上海,并且很快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工作。不必再两地奔波了,不仅能照顾好女儿, 还能照顾卧病在床的父母双亲。在这三尺讲坛上耕耘,樊淑芹付出了多少?她热爱自己的岗位,如今,却只好无奈地选择离开。这些年里,她曾荣获了多少奖项,她是亊业型的教师, 更是创新型、多功能的教师, 这一大摞的奖状、证书足以说明问题。

    成立知青艺术团

    回到上海,与原来下乡的知青们联络频繁了,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家,知青们能常聚首。2004 年,上海珲春知青联谊会成立了,樊淑芹任副秘书长。联谊会没有办公地,开会就聚到她家。樊淑芹是一个舞者,在延边插队时就深受朝鲜族歌舞的影响,如果能用舞蹈和歌声来叙述知青们的心声该有多好,她萌生了想成立一个以朝鲜族歌舞为主的舞蹈队, 让那些曾经下乡延边地区的知青们聚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每做一件事,都必须倾注许多时间和精力,终于,舞蹈队成立了,取名《金达莱舞蹈团》, 拥有队员13 名,樊淑芹任团长。

    万事开头难,要排练,场地在哪里?排练耗时间,大家能保证按时来吗?一旦走上正规,演出服装怎么解决?想想这些知青们上有老下有小,公婆有病要照顾的、儿媳生孩子的、丈夫长年住院的、要接送孩子上学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种种矛盾摆在大家的面前。好在老知青们都是喜欢跳舞的, 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排练,没有场地,就聚到鲁迅公园。正值冬天,上海的寒冬腊月,也会滴水成冰,大家冻得连手都伸不出,就戴着手套、口罩排练。克服了冬天,迎来夏天,上海的夏天日子也不好过,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就是站在树荫下不动,都是一身汗,可舞蹈团的队员是来排练的,再热也要跳啊!队员们住在上海的各个区,路程最近的也要坐车一小时。大家安排好家务,出来排练就是一整天。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就去附近小店吃拉面,吃多了大家看到拉面就想吐,改吃馒头开水就咸菜。舞蹈是一种大运动量的活动,排练结束,人人衣服湿透,大家笑着说:“鲁迅公园真好,不化钱的大空调,热天热气开放,冷天冷气开放!”自掏路费、自带午餐,还搞一身臭汗回家,却无怨无悔,这就是知青的风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为团长的樊淑芹,使出了浑身解数、倾注了全部精力,编舞、教舞、导演。第一个舞蹈排出来了,舞蹈团开始步入正规,可以登台演出了。要演出,就需要服装,经费在哪里?大家都犯了愁。知青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老知青周晓霞夫妇知道后,送来了12 套朝鲜族演出服,两个象帽,这也成了舞蹈团最初的家当。不能等、要、靠, 没有经费,只能自己动手做。大家不谋而合,每人拿出200 元, 李延梅一人掏了500 元,积少成多,凑到一起就可以动手了: 买布、裁剪、拷边、缝纫、辅料配制、设计制作头饰……要做成一件演出服谈何容易,但这是难不倒种过地、吃过苦的知青们的,她们心灵手巧、任劳任怨、乐于奉献,又坚韧不拔。樊淑芹的家成了服装加工场,谁有空谁就往那里跑,一天、两天, 一月、二月……第一批服装做出来了,舞蹈《延边人民热爰毛主席》印度舞》也排出来了。手中有货,心中不慌,樊淑芹对自己编排的舞蹈十分有信心, 逮着机会就去参加演出。一旦有演出劳务费,谁都不拿,作为团队基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日积月累、周而复始,大家看到了成果,家当越来越多: 傣族服装12 套,朝鲜服装32 套, 满族服装16 套,印度舞服装8 套,和谐中国舞服装12 套,舞蹈裙子12 条,象帽8 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舞蹈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就这样走过来,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相当有名气的鲜族舞艺术团体,深受知青们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今日的金达莱舞蹈团不再到鲁迅公园去日晒雨淋了,建团初期的艰难感动了一位知青朋友,把情况告诉了淮海街道。通过协商,舞蹈队到淮海街道室内排练厅去排练了,大家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无论是住在江湾还是住在军工路,不管路上要换车两次还是三次,也不管路上需要一小时、两小时,甚至于抱着外孙女,都会按时来排练。再后来排练场地换了又换,她们都相当珍惜,难忘鲁迅公园露天排练的艰辛啊!

    绽放的金达莱

    一晃,艺术团成立十多年了,樊淑芹和她的舞蹈队员们历经了考验,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十多年来,她们演出了近二百场,无法估计有多少人看过她们的演出,她们不仅为知青演出,更多的是为上海市民演出。这十多年来,舞蹈队硕果累累,从2008 年开始她们荣获了多项荣誉:卢湾区舞蹈比赛优秀奖、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三个舞蹈优秀奖、上海市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金奖、市民舞蹈大赛最佳视觉奖、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年度百佳优秀舞团”、社区二级团队、黄浦区老年大学一级团队……说起这些荣誉,樊淑芹感慨万分:“来之不易啊!” 

    2013 年初,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启动,樊淑芹欲带着团队参加,为此,舞蹈队统一思想,成立队委会,大家纷纷表示:要参赛,就要展示最好的!要突出朝鲜族风格, 坚持民族特色,主打民族品牌, 还有老知青们对第二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这就是舞蹈队的主导思想。曾经下乡吉林延边, 长久地与朝鲜族人民在一起, 深深感受到了朝鲜族人民的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樊淑芹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编的舞蹈,相信队员们能展示鲜族舞蹈的服饰美、肢体美。

    为了迎战,前期工作很重要,人员要调整、增加,队员扩展到了32 人,樊淑芹想把朝鲜簇的“阿里郎”搬上舞台。她亲自策划,亲力亲为,服装设计,动作编排、舞蹈指导,累的嗓子都哑了;剧本改了又改,做到精益求精,对每一个舞蹈语汇,每一个队形,每一个走步都经过认认真真的仔细琢磨,拿出最佳演出方案,做到一景一案。导演、演员、编剧经常会通宵达旦齐聚在一起,对剧本反复推敲,舍弃了很多无关元素,最后凝练出一条主线,舞蹈《新阿里郎》诞生了!当听说因为是首届舞蹈大赛,全市各区、各街道、各团体参赛舞蹈队多达6200 多支,无形中给大家带来了心理压力。好在樊淑芹和她的队友有着良好的心态,不为名、不为利,只展示朝鲜簇人民美好的一面。她们在短短的二十天内集中力量,所有队员克服各种困难,争分夺秒、突击排练,先把整个舞蹈拉下来,再一段一段细抠, 动作一个一个纠正。场地也是个大问题,好几次面临没有室内排练厅的情况,她们就在露天公园、大草坪、厂矿空地排练,想尽办法找场地、挤时间、同心协力、尽力配合。而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好几次累得病倒住院挂点滴,她拔掉针头赶往排练场地,一丝不苟地现场指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力争做到最好。

    从三月到六月,各区、县开始初赛,也是淘汰赛。这期间,演员有过几次大的变动,给演出增加了许多难度。经过研究,几次重新整合,总算达到了预期效果。鲜族舞《新阿里郎》,过五关斩六将,一轮一轮比下来,以典雅的舞姿,优美的旋律,漂亮的服饰,震撼了全体观众,也征服了评委们。六月初首先进入百强,再拚博进入前20 名, 她们从6200 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荣获“年度百佳优秀舞团”。这让樊淑芹和队员们无比兴奋,还有幸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在上海体操中心举办的颁奖盛典展演,荣获《最佳视觉奖》。队员激动不已,相拥而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成果来之不易啊!队员们说:“功臣是我们团长樊淑芹!”是啊!正是在樊淑芹的带领下,大家以平常心、好心态参赛,才获得如此好成绩,怎不让人开心啊!

    好事连连,比赛结束后,团队收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总管的邀请,诚邀舞蹈团年底去那里演出。出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优美舞姿,这是对樊淑芹和她的队员们最好的赞誉,是对她们的肯定,看到大家的付出得到了世界艺术界的肯定,舞蹈队的队员们,该有多么高兴啊!尽管因种种原因,终未能成行,却给了全体队员极大的鼓励,她们跳得更欢了,舞姿也更美了。

    好事连连,同年九月,舞蹈队参加了上海市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由各区、县推荐出来的100 多支优秀舞蹈团参加的舞蹈大赛,真可谓群雄争霸, 金达莱舞蹈团,凭着自己鲜眀民族特色、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典雅飘逸的舞姿,脱颖而出, 获得这次比赛的金奖。比赛结束,大赛组委会总导演立即与樊淑芹联系,诚邀她们参加2014 年上海市艺术节的演出!怎不令人欣喜若狂,这是付出得到的回报,这是辛苦获取的果实啊!

    在知青下乡40 周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 周年时, 樊淑芹带着她的舞蹈队,远行千里,一次又一次把她们的成果送到第二故乡,把美妙的舞蹈呈现在珲春市的父老乡亲面前。这是向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汇报,她们的节目得到了珲春市艺术界的充分肯定。在上海,她们每年都要前往敬老院为老人无偿演出,献歌献舞, 给老人们送去美的享受。

    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走到今天,樊淑芹难忘一直以来帮她、助她,不管艰难、不顾困苦,始终和她手挽手、肩并肩风雨同舟的战友:王冠华、徐小毛、沈国建、张新中、朱大方、张建强、胡永良、夏中信、蔡昌、蔡育富、周建华、虞金妹、刘美芳、章志琴、胡世芳、陈慧珠、祝亚男、李锡琴、李延梅、黄国英、徐广云、王凤美、汤涤兰……团里的每一位战友, 都在她心里,每一位都很重要, 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这每一位战友,她在心里不知道说了多少回:“谢谢!谢谢你们!有了你们,才有金达莱的今天!” 

    金达莱,花名,别称:映山红、兴安杜鹃,是田野中开放的第一朵花,花语:长久开放的花,春天的使者,坚贞、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

    樊淑芹就如金达莱:坚贞、美好、吉祥、幸福……

    (作者原为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