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怀念张荣震,我们的好大哥

    2018年 07月 2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张凤珍 点击:
    1968 年 10 月我到十四连时,上海知青张荣震已经是连队副指导员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个,年轻帅气,文质彬彬。后经接触,给大家的印象更加具体——人品端正,才华横溢,为人处事心胸坦荡;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不愧为知青的楷模,一个值

    196810月我到十四连时,上海知青张荣震已经是连队副指导员了。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个,年轻帅气,文质彬彬。后经接触,给大家的印象更加具体——人品端正,才华横溢,为人处事心胸坦荡;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不愧为知青的楷模,一个值得大伙信赖、学习的老大哥。

    1969年,张副指导员的亲侄子从上海下乡来到我们连队。刚来时,他侄子个头不高,身体单薄,完全可以安排轻松一点的工作。但相反,张指导让侄子去了又脏又累的畜牧排养猪,经受吃苦耐劳的锻炼,和其他知青一样,一视同仁。

    1970年下半年,连队出现了反标案件,因张指导是第一个发现的,破案小组就把他列为第一嫌疑人。我是这么认为的,人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最怕的是蒙受不白之冤,百口莫辩。连队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下,案件没破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怀疑对象。张指导在此期间没有任何怨言。他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还要配合工作组破案。几个月后,案件告破,还了张指导的清白,他一如继往地认真工作。他做人坦荡犹如一碗白水,清澈透底。

    伐木

    每年冬天,团里都会给连队安排上山伐木的任务。张指导每次都是抢着带队上山,因连队领导基本都是转业铁道官兵,大多身上有伤病。我们这些知青也都踊跃报名经受锻炼。

    我们连队离完达山脉不远,伐木点就在那个叫“八千米”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山坳,全团各连伐木队的帐篷都搭建在这个山坳里。每天早饭后,司号员陶建德就会吹响集合号。张指导在交代过伐木注意事项后,便带领大家上山。他上班总是走在最前边,因山地不平,雪又大,这一脚没多深,下一脚就可能没过小腿肚子,鞋湿得很快。他走在前边给大伙趟路,让我们踩着他的脚印前行,这样不易湿鞋又省力。上班路上他还带领大家唱“穿林海,过雪原,气冲霄汉”,鼓舞士气。

    伐木时他带头伐大树,有危险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树木伐倒后严格按照林业局的要求清理现场,把成材的圆木堆放整齐,行话叫“归楞”;把枝枝丫丫按大约50米的间距,成堆地摆放,这叫枝丫带。为日后林业上植树造林提供便利。每当太阳快要落山时,他都要亲自清点人数。在回来的路上,每个人都要捎回一段做饭取暖用的柴火,男知青总是抢着扛大的,让女知青扛小的,照顾我们。下班时张指导总是走在最后,他生怕有人掉队。“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声天天伴随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愉快地返回营地。

    他带领我们伐木的这几年,从没发生过一起工伤事故,他真是一员福将,压得住阵角。

    夏锄

    有一年夏天,连队组织人力给一号地的玉米锄草。那一天特别的热,午饭后送水的车不知何故未能及时来到。中间休息时,大伙儿渴得嗓子都要冒烟了,头顶上骄阳似火,大地被炙烤得水蒸气像热浪一样往上升腾。有人渴得实在受不了,就跑到地边的排水沟里找水喝。可那里水很浅,还有不少浮游生物,根本不能喝。此时大伙儿渴得连唾沫都没了,对人渴急了连马尿都会喝有了真切的体会。其实地边就有茂密的树林,进去躲躲日头也能稍稍缓解渴的感受,可谁敢进去呢?女同胞进去解个小手,都要撅上一根树枝,上下左右先抽打一通,驱赶蚊子;动作稍慢一些,蚊子就会成群的、不要命地往上冲,咬得你脸上、手上、屁股上全是包,奇痒难耐。

    这时终于发现远处的地头来了送水的马车。张指导没等车停稳就跳下马车,把装有一百多斤水的大圆桶立肩扛在肩上。按说一百斤水担着并不费力,可立肩扛着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何况是光着肩膀,北大荒的垄沟又长。两个男知青急忙站起身迎上前去接过水桶,只见张指导穿的白背心被汗湿透了,肩上原本被阳光灼伤的皮肤被水桶边子压出深深的紫血印,有的地方破了皮还往外渗着血。喝着张指导扛来的水,大家甜在心里痛在心上:张指导,你真是我们的好大哥!

    家访

    冬天一到,知青们开始陆陆续续地轮流回家探亲,我们连也不例外。连队大概有170名知青,张指导总是安排家中有困难的知青先走,自己走在最后。上海知青回家时基本都在哈市中转。那时没什么通讯设备,火车也特别慢,从迎春上火车,经过24小时的颠簸才能到哈尔滨。可张指导一到哈尔滨,顾不得旅途劳顿,放下行李就让在哈市休假的知青带路进行家访。由于时间的关系,每次也就能走个三四家,但他每年都坚持这样做。家访时,他代表连队领导送去问候,向家长汇报我们成长的过程。等休假回来又捎来家长的期待。

    从家信中得知张指导去过我家两次。父亲在信中说,你们领导那么朴实,你在连队要听领导的话,安心工作,别给领导添麻烦,还称赞我进步挺快的。当然,有这么好的领导,我们能不安心工作嘛!

    送别

    1977年开春的一天中午,我正在食堂吃饭,张指导过来对我说,刚才接到团里来的电话,让你明天下午到水利队报到。然后又说:这几天连队没有物资需要拉运,所以也没车出去。这样吧,明天上午派车送你去团部,下午你整理一下行李,就不要上班了。我感激地点点头。

    第二天上午,送我去团部的车准时停在了宿舍门口。张指导和舍友们帮我把行李搬上了车。车开动了,大家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当车开出一段,我回头想再看看大家时,他们仍在原地目送我远去,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就这样,我离开了恋恋不舍、生活了整整八年半的连队,离开了熟悉的领导和知青战友们。但又有谁能料到,这竟是我和张指导的最后一别。我非常敬重张指导的人品,他的心地善良,永远是我们知青中的老大哥。

    当听到张指导英年早逝的噩耗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非常沉痛,不禁扼腕叹息:真是天妒英才呀。

    我所写的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写的不全面。我虽是老三届毕业,但写作水平不行,没有华丽的词藻,也写不出优美的篇章。重拾记忆,只因当年的人和事对我影响深刻,难以忘怀。

    (作者原黑龙江兵团33团哈尔滨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