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钩沉往事

    2018年 07月 2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宁可威 点击:
    人生每一个第一次的记忆都会铭心刻骨,埋藏心底不可忘怀。更何况接下来地回忆,是我踏上工作历程的第一步,钩沉的往事,是我步入社会,接触的第一批人,经历的第一件事。那时的我天真、活泼、热情、大方。刚出校门,无所顾忌,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怀揣


    人生每一个第一次的记忆都会铭心刻骨,埋藏心底不可忘怀。更何况接下来地回忆,是我踏上工作历程的第一步,钩沉的往事,是我步入社会,接触的第一批人,经历的第一件事。那时的我天真、活泼、热情、大方。刚出校门,无所顾忌,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怀揣理想和憧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七团一连(现黑龙江农垦九三局大西江农场一队)。这里的领导、知青、老职工,以宽容、和蔼、爱护的姿态接纳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憨一笑,一事一情,如同雕塑般至今矗立于我的脑海,成为我永久的记忆,人生的积累和创作财富。

    一连的知青来自四面八方,近到鸡西、齐齐哈尔,哈尔滨。远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近200人左右的知青,集聚在一个有近百十户人家的连队。从团部出发,经过几个上岗下坡,大概6公里的路程,就到一连了。这个连队,建立在一个丘陵地带的阳面坡上,是所有连队中离团部比较近的,加之是多年的先进连队,不论是知青还是家属子弟(知青对当地青年的称呼),很多人想分到这个连队。1974年,我高中毕业,有幸分到离家最近的连队。也就是说,和在一连工作的知青有缘。

    开始的调令,是分到4连,报到之后,被告知分配当小学教师,我便黄鹤一去不复返,转而安排到了一连。如果喜欢当老师,我就会听从母校的安排,留校任教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教师属于臭老九之列,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末期。我目睹了很多敬佩的教师挨打受骂的场景,我不会步他们的后尘。我是怀着满腔热情,投入火热的实践斗争之中的共青团员,怎么能去做臭老九呢?连队的小学教师,一般都是老弱病残者担任。现在想来,真是辜负了母校和四连的信任,他们是想充实学校的力量,而我是四十七团成绩名列前茅的首届高中毕业生。

    皑皑的白雪覆盖着朝阳的连队,整个连队还处在休眠期。几只不怕寒冷的老家贼(麻雀)叽叽喳喳在那棵机车停放处旁边的老榆树上上下跳越。备耕时期,正是我们准备参加全团文艺汇演的时候。白天一起刨粪积肥,晚上开始筹备节目。连队的大食堂是我们的排练场地,没有暖气,炉火也不旺。大家跺着脚,商量创作、排练。伴奏是个问题,全连就齐齐哈尔知青金文斌会手风琴。可他家庭出身不好,大家都离他很远,可又无人替代,只好在监督中启用他了。快板说唱《夸夸咱连的七大员》,我至今还记得我的角色——炊事员的台词:“打竹板听我言/我是连队的炊事员……包子馒头和花卷/浆子油豆和捞面/经常调整新花样/保证菜美饭又香/哪位同志生了病/我把面汤送床旁……”王金荣姐姐演饲养员,带个围裙,手里好像还拿个瓢。杨永红姐姐演是邮递员,反复练骑自行车的姿势,经常把大家笑翻。奚子姐姐好像是保管员吧。还有理发员、卫生员什么的。在连队大食堂演出时,台上(也是平地)的七大员在没有麦克风的条件下放大嗓门喊,台下的知青和父老乡亲整齐地拍着巴掌呼应。比现在明星出场还轰动。没有伴奏我们自己唱,没有音响我们扯嗓子喊。只要完成任务,只要大家接受,只要快乐,床单、被面都是服装和道具。北大荒的大白馒头让我们成为粗壮的女性,可我们还是跳起喜欢的朝鲜舞。我和奚子姐姐的双人舞《我为亲人熬鸡汤》,还获得47团汇演一等奖。北京知青郑大哥的独唱,还唱到了师部(现九三局)。遗憾的是没留下当年的照片。

    我很留恋那个时节,和知青一起选能演的节目,一起创作凑词,一起排练想动作,一起演出,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快乐、放松、认真。没有名利,没有排挤,没有埋怨。回想起来真的是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储备了组织、创作、编导的技能。

    冬季,知青像候鸟一样,纷纷返回他们的故乡和亲人团聚。连队的老职工都开始“猫冬”,一家家连起来喝酒,下酒菜大都是一盘炒鸡蛋、咸鸭蛋、白菜、土豆什么的。如果谁家有一盘花生米都是新鲜物了,不用说,“关里家”(对山东的称呼)一定有亲戚,年根寄来一二斤尝鲜。留下不多的知青,被老职工拉到家里,盘腿上炕,烫上一壶连队小烧,香气飘至心里。农家菜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可劲儿造。

    春季,婆婆丁开花时节,知青大包小裹的从城市返回,宿舍里像过年吃饺子一样,围在一起看热闹,在每一件衣服、香烟和糖块中感受城市的气息。知青一般都会带上一年的生活用品,什么肥皂、手纸、江南大米、罐头、带甜味的咸菜什么的。还会给我们带来当时流行的长围脖、中西结合的袄罩,半成品的绣花枕头和绣花线、绣花撑子什么的。我的绣花手艺,就是和这些姐姐们学会的。这时的连队和春天的旋律一样,欢腾起舞。和回归的燕子一样,唧唧呱呱地热闹起来。加上轰轰隆隆的机车声,镇压、播种。整个连队便沸腾起来。

    夏季连队最盛行的是学习小靳庄,大搞“赛诗会”。在麦场排的小黑板上,画上几笔,写上“一连学习小靳庄赛诗会”,有的时候就在铲地的地头,大家坐在几个锄头并在一起的杆上,连队300多职工坐在一起,由各排推举出的代表念诗。说是诗,大都属于打油诗,或者是模仿毛泽东诗词,也不懂韵脚什么的,挨上就行。什么《十六字令.锄》《七律.战荒》《蝶恋花》之类的层出不穷。我隐约记得“锄”的第一段:锄,你追我赶草荒战,拼命干,龙口夺粮欢。也经常亮起嗓子,念上一段自己的诗。老高中生杨荣庄副指导员的诗,很让大家佩服,总有新意,读起来也有气势。会计荣剑英诗写得好,有意境,就是读起来软绵绵的,随之夹带的还有“啊、啊”的尾音。奚金红姐姐虽是初中毕业,但活泼、大方的她,总是三排的诗人。鸡西青年于姐,个子不高,喜欢笑,连队领导一般都喜欢和她开玩笑,她也不恼,总是笑呵呵的对答。赛诗会上总会有她尖细的嗓音和自己琢磨出来的诗。赛诗会结束后,这些诗便会出版在黑板报上。但落款都是xx排,而不突出个人形象。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身边带笔和纸,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变成铅字。

    初秋,收获在望。是连队和团部搞运动会或者篮球赛的时候。一连的男、女篮球队很团结,场上都很拼命,不放过任何一个上篮机会,配合默契,防守主动。不论是输是赢,吃饭的时候都笑声不断,互相打趣,场上谁摔倒了,谁谁防守失误了,好不热闹。75年秋季篮球赛,一连女队得了前三名。

    高大的驾辕马喷着响鼻,嗒嗒嗒,跑出了节奏,道路两旁的鲜花格外招摇漂亮,让女蓝姑娘的心像吃蜜一样。马车载着一群欢快的女运动员,想象着对手回去后的沮丧和懊悔的场面笑成一团。段指导员亲自担任女篮的教练,为刚刚和五连对垒拿下的这场精彩球赛高兴不已。本来五连女蓝水平明显高于我们,身高和个人技能都很全面,带着拿第四的心情,我们放松了打,奚子姐姐和我的同学苗玲是前锋,天津知青王秀荣和保管员苏青珍是后卫,我是中锋。五个人你抢我夺,喊声一片,好不热闹。五连的女篮打乱了阵脚,互相埋怨。结果输给平均身高低于她们23公分的一连女篮。练球过程中,大家经常提到一个名字——周琦。大家都说:如果周琦姐姐在,我们一定是冠军。她是即能当教练又能上场得分的好手。我在心里揣摩,这个姐姐一定不一般。虽然没和周琦姐姐一起工作过,可在一连的时间里,周琦的名字无处不在。老职工的赞许,知青的怀念不时溢于言表。我不至一次地揣摩这个满身病痛,和男人一起扛麻袋,打搓子,样样事情走在前的姐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能在大家的口碑之中寻找她的形象。一直到了20074月,在上海的北大荒产品博览会期间,我才认真领略了这位姐姐的风采:朴实、坦荡、沉稳、大度、耐读。看着这张熟悉的面孔,我突然想起父亲在一连蹲点期间,这位大姐曾经去过我们家。而且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见过她做47团女篮的教练,也是从那时起,我迷上了篮球。有周琦姐姐这样的楷模,让我的工作有无限的动力,当文书之后,一有时间,我便会跑到麦场打搓子灌袋,过秤。装车时如果人手不够,我和当时的保管员青荣一起扛起180的麻袋,上挑。生活是单调的,一个月有一场露天电影,夏天在麦场上喂蚊子,冬天冻得直跺脚。尽管知青会打乒乓球,可没有案子,会打篮排球也就是土场地,听到的乐器也就是口琴之类的。我听到过躲在房框里(没盖好的房子)两个知青手拉手哭泣的声音,看见过下班后,脱下工作服,穿上干净的衬衣,在连队后坡的小树林里偷偷地等心爱的女孩的知青。

    钩沉往事,如同品尝多年陈酿老酒,辛辣甘醇参半。

    不知道当年在篮球场上摸爬滚打的球友,同台载歌载舞地哥哥姐姐们是否还记得那段难忘的岁月?这些知青返城之后,回想过冰天雪地的北大荒,留恋过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岁月吗?在这些知青人生的道路上,北大荒一定是人生的第一站,那种单调的,灰色的生活,给这些知青心灵中留下过美好的追思和梦幻,也会有眼泪和无奈吗?是否关注北大荒的今天和留守在这里的知青,和那些仍然为建设北大荒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复转官兵以及他们的后代?

    尽管一场伟大的运动让这些豆窦年华的青年来到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尽管在这样的环境工作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但他们经历了,用青春经历了这么一段生活。在真实经历之后,北大荒敞开宽广的胸怀拥抱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腾出最好的岗位接纳这些有志之士,用同情和怜悯包容了他们中间个别的含混和无知。北大荒用火热的激情烫慰过他们的青春,用欣喜和热情的目光追寻过在北大荒练就一身本领,返回故乡后的成功和收获。仅在四十七团工作过的知青,就出现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娄志豪,任国家商务部副部长的廖晓奇,还有上海家化老总葛文耀……他们完成和书写了一段历史,经历和撰写了精彩的和北大荒的心灵对话,审视和缩短了城乡差别。这些曾经创造神奇的一代,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凝重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在北大荒阳光下茁壮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着芬芳。储存阳光,必有远芳。

    作者简介:

    宁可威,女、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是转业官兵的后代,也是一名知青,和知青同学习共劳动。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大西江农场一连、皮革厂农工、文书。九三管理局尖山农场中学教师、主任;九三管理局第一中学教师;九三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退休后成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协理事。

    (作者原为江苏省大丰县上海海丰农场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