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言

    2018年 07月 29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朱银龙 点击:
    人物专访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坚定不移的信仰,治国理政的雄心。让习近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信心百倍地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愤图强,续写新的辉煌。 全书共分三个章节来

    人物专访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坚定不移的信仰,治国理政的雄心。让习近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信心百倍地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愤图强,续写新的辉煌。

    全书共分三个章节来揭示青年习近平当年下乡生活的艰难岁月,和梁家河村民同甘共苦,改天换地的真实记录。书中攫取19篇专访,对其中的3篇代表作作了归纳。分别以“知青”“村民”“各界”之说为题,充分表达了来之最基层的心说,极具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无可辩驳的历史回顾昭示社会。从中让读者进一步了解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程、亲民情怀,体会习近平的乡民意识、心怀坦荡所激发喷涌的坚强决心与伟大抱负。

    一、采访了原北京知青王燕生。用王燕生高度集中的一句话概括:“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回忆道:“记得习近平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讲到了刚到梁家河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的转变,大家很认同,觉得非常实在。任何事都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习近平常说的‘过四关’之中的‘思想关’”。

    我曾经也经历过那个年代,差不多的同龄人,同样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思想改造和生活锻炼的考验。陕北黄土地与东北黑土地相隔数千里,但中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窘境却可互相参照而了解的。除了地域环境的差异,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却因相同的思维束缚与凝固,基本如出一辙。在那及其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下讨生活,还要和自古以来的陈规陋习做抗争,这需要毅力和智慧,需要勇气与勤奋,七年的艰苦磨练和感悟在习近平的身上得到深刻的体现。他又作为前国家领导人的后代在遭到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在思想上产生极度困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少有的淡定,默默地承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压力,奋发进取,竭尽全力地和村民一起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而埋头苦干,不能不说这是思想与精神的升华,其矢志不移的理想追求鼓舞着千百万知青的未来人生之路向着光明前行。

    二、采访了原梁家河村民王宪平。王宪平从心底里冒出了最为感人的话语:“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他向作者反映到:“过去村里人思想一直封闭,对一些新观念新想法,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当时习近平主张办沼气就面临这样的反对声。村里的一部分人,特别是观念保守的老年人更是难以理解,甚至说:“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反对声和质疑声不绝于耳。怎么办?难道退却?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毅力。这是传统和现实、保守与创新的碰撞,这在当时的农村很普遍。其实这样的事例我们也碰到过,“农业学大寨”期间,向地增肥要粮食,知青也建议多收集些做粪肥的原料,如马尿粪、牛尿粪及人尿粪,清除马圈、牛圈内的常年堆积的粪草进行发酵制造肥源等,均遭到抵制与嘲讽,但由于最后获得成功,取得实效,自然后来也就没有反对意见了。如此说来,在生产实践中离不开科学理论,二者缺一不可。

    穷则思变,只因陕北黄土高原地贫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荒草也不见得肥壮,地荒人稀,是那里的真实写照。陕北当地人靠天吃饭都难以维持,思想观念陈旧,逐渐形成了一种散懒意识,困惑着老少边穷地区。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带领大家干了几件于民获利的大事。研制开发第一家陕北农家沼气池,并取得极大成功;建设“淤地坝”,建围堤,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平整山坡地、增扩耕地、办成人扫盲班等,有力推动梁家河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为村民办了诸多实事、好事。这些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为日后习近平走出大山在担任各级地方领导期间,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为目前的“精准扶贫”注入新鲜血液,创造新的脱贫思路不无关联。这勤勉好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激励着知青朋友对战胜困难,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三、采访了原中联部对外联副部长艾平。作为知青战友的艾平在访谈总结中深有感触地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了解国情,了解实际,就是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正因为他了解实际,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出来主持工作。”因为一起插队的知青,最能了解陕北农村的艰苦生活,最能体会当地的恶劣生存环境,最能产生因历史与现实的考验所激发的情感,立志要下决心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思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基层点滴干起。面对穷山恶水般的情景,既要同复杂的生存环境作伴,又要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政治漩涡”周旋,避免因不当而卷入无休止的运动审查。作为初出茅庐的学生,真的很难。但是,要做好一件事,也在于事在人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里,谁说不是习近平认真实践与思考,积累了有朝一日治国理政的良好开端,开创了历史新起点。习近平曾讲到:“七年的上山下乡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终生获益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因此不难断定,习近平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而充满力量!

    展望未来,习近平提出“治国理政”思想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人民”,站在历史的高度,有农村锻炼的经历和基层工作经验相伴左右,有接地气的生活大环境,有爱国家爱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7年知青岁月为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基础,开创具有引领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意义深远而辉煌!

    作为同时代的知青,我们为习近平的胸怀祖国,放眼未来的伟大抱负和具有革命理想的信念、坚定的意志、坚韧的决心,深深敬佩。他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砥砺奋进在几十年的斗争实践中,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全心声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忠实履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职责,心系祖国和人民,理所当然的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和真心的拥戴。他的一言一行也激励着广大知青的人生之路,并以此为荣,无比振奋。习近平的知青生活岁月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人生成长的奋斗历史,这是伟大知青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和闪耀,它给了中国人足够的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这给未来的中国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增强了抵御各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无疑是划时代的。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