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特别旅行之随想

    2017年 12月 31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小曹 点击:
    据说这里曾经是无人烟的原始森林 ……如今,当地人口中的“条件好了”,在我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小囡眼里依然“可怕”。六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黑龙江之行,一次宝贵而又不可多得的经历,感受到了令人惊愕的城乡差距、南北差异,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感慨和

        据说这里曾经是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如今,当地人口中的“条件好了”,在我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小囡眼里依然“可怕”。六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黑龙江之行,一次宝贵而又不可多得的经历,感受到了令人惊愕的城乡差距、南北差异,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感动,由衷地向所有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的年代”里奉献了自己青春的知青们致敬!

    我毕业之后,在一所或许全上海唯一一所体制内100%招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能招收上海生源)的公办学校任教。面对一群从留守到流动,却依然缺少必要的看护和家庭教育的孩子们,每每遇到类似于:“拆违被迫寄居桥洞,不能完成作业”,或是“父母起早贪黑,家里买不起闹钟,每天靠一辆定点经过的垃圾车提供‘免费叫早服务’,突然有一天垃圾车无故缺席,所以上学迟到”……我都不禁疑惑:为什么非要“赖”在上海,回老家不好吗?而每逢品学兼优的孩子因政策限制不得不返回老家,留下一份满纸感激和留恋的告别信,去到一个同年级有两千多人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我感叹培养成“一等奖”的学生又如何?还是要回去,浪费了多少上海的优质教学资源。我们工作的价值在哪里?

        这次“返乡之旅”,听老乡讲述孩子都去县城上学了,由此想起了我的毕业生自述:从小就离开了家乡,爸妈去哪儿,哪儿就是我家。越过成长的那道山岗,带着油菜花的芬芳,我们走进了上海,这个名叫“柳营”的家,临时工棚里读书长大,但五年的记忆却值得我用一生珍藏。终于,让自己明白了,80后不识字的文盲“是怎样炼成的”,更能理解他们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来到上海,苦苦挣扎“赖”在上海的意义,只为争取更好的医疗、教育资源,恐怕也是值得的吧。

        (其母为上海下乡逊克县宝山乡六连知青沈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