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文学的助产士

    ——记《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作者修晓林

    2017年 11月 12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施大光 点击:
    修晓林,原为66届上海初中毕业生,1968年12月赴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农场勐远分场上山下乡,先后担任过连队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后调任改制后的勐捧农场一分场学校教导主任。之后又调任分场宣传干事,直至大返城回到上海。 返城后,他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


    修晓林,原为66届上海初中毕业生,1968年12月赴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农场勐远分场上山下乡,先后担任过连队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后调任改制后的勐捧农场一分场学校教导主任。之后又调任分场宣传干事,直至大返城回到上海。

    返城后,他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先后担任编辑、副编审、编审,直至退休。今年,他厚积薄发35年,终于修成正果。他的新著《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家朋友》,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22日上午的上海书展上,他与曹可凡、叶辛、王唯铭等人一起与读者见面,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

    文学编辑,要善于在大量的作者来稿中,发现“珍宝”,并审稿、编稿、出书(杂志).介绍给读者,推向社会。其中的作品,甚至被影视界拍摄为影视剧。而编辑本身,却是一份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助产士”。

    修晓林正式在这种日常工作中,发现、策划、组织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与作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就是记叙修晓林从事编辑工作三十多年,与作家朋友们结下不解之缘的丰富经历和情感故事。

    《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作家朋友》,讲述了作者与91位作家的往事,全书55万字,492页,200多幅照片。这91位作家,不少是叱咤风云于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如巴金、萧乾、刘白羽、钱谷融、王元化、峻青、刘心武、陈忠实等,他们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曾经感动、影响过中国无数读者乃至中国社会的变革。

    作为修晓林的好友,在得知此书终于即将出版时,我特地赶到修晓林家中祝贺,并了解一些《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作家朋友》成书的情节。

    我与修晓林早在42年前就相识。当时的修晓林是勐捧农场一分场的教导主任,而我是勐捧农场七分场学校的临时负责人。在勐捧农场、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召开的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我记住了这位后来被著名作家刘心武评论为:“须毛发达的外貌、浑厚沉着的语音、矫健沉着的步伐、处变不惊的气度、敢于担当的品质”的一分场修老师。

    2006年,修晓林投稿给上海知青网的第一篇文章是《橡胶树,你流的是什么》。他那流水行云、情文并茂的文字,以及字里行间抒发的对上山下乡期间那段难忘经历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读修晓林的文章,真不可想象是一位曾经的知青所写(当时的一般知青写作水平大多比较低下)。我当时就想修晓林应该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

    到晓林老师家,迎面扑来果然是一股书卷气: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放的,大多是书与画册。修老师介绍说,为了准备搬家,他已经打包了三十多箱的书而没有全部展示出来。

    一本《难得自在一一修孟千、苏茹图传画集》,吸引了我的眼光。翻阅之后恍然大悟,这是一本家史。原来,修晓林家,不但是“书香门第”,而且还是“革命老干部门第”。修晓林的父母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南下老前辈,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长期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和上海的出版社工作。

    谈到《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晓林翻出了几本日记本。那翻看得已经卷起边角而皱巴巴的手写本,记录着修晓林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写日记,不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修晓林的启蒙老师张昆华的要求。

    翻看有关《文学的生命》的这几本创作笔记,我不由对他写作这部著作的严格要求、严谨态度肃然起敬。


    2010年7月5日,修晓林制订了《苍松远声(原拟名)》的写作计划,并拟定了日程,勉励自己:“工作一减法;写书一加法。抓紧、加油啊!”

    日记中的2011年12月8日,除了日常工作以及此书的写作安排外,有一条安排,特别不平常:  “整理三十年以来笔记本”。2011年之前的三十年,那就是1981年,也就是我们知青大返城初期。那时,修晓林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不久。

    虽然,《文学的生命一一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开始写作于2011年,那么文章里的这些素材,要追溯到1981年,距离2016年的成书发行,足足35年!

    整理三十年来的笔记本,想想都感到累!但为了这部著作,修晓林“拼了”!

    写作,需要清心寡欲,需要集中精力。55万字,即使只是数数字,也够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写九十多个作家的文章,不但是自己的感受,还要征求被写作的这些作家的意见。而作家们都是大忙人。相互的文稿沟通,在当时的邮路条件下,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修晓林与这些作家的邮路沟通,大多得到了迅速反应。作家们纷纷赞誉这部著作。作家们将此书视为与一位“金牌编辑”友情的珍贵记录和见证。

    是凡人,总有烦事。有的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比如,人的一生,最难过的恐怕就是痛失生己养己的父母双亲。2013年4月18日的一条记录,显出了修晓林“处惊不变的气度”:“……(父亲病危;父亲去世;父亲后事;搬家、理家!要切实实行返聘后的上班写作!)”4月21日:“……抓紧!拼命!”

    可见, 尽管在这样的大变故时期,修晓林还是不忘记自己的“使命”。我想,这也是告慰从小就谆谆教导自己的高堂的一种方式。

    修晓林告诉我,实际上,所谓的上班写作的想法只是“想想而已”,是对自己抓紧时间的鞭策,实际上,要完成本书写作,是只有在家里的业余时间才能保证完成。

    一篇篇的文稿,一片片的心血;一番番的心血,一颗颗的硕果。

    终于,2016年4月14日的下面一行,出现了工工整整的美术字:“如释重负完胜在前”。几本日记,前面都是潦潦草草,急急忙忙的记事录,没有一个字是工工整整写下的。而这8个工工整整的美术字,正是修晓林自我加压多年之后情感释放的结果,透露出了修晓林对即将取得胜利成果的喜悦心情!

    粗粗翻看了修晓林的日记本之后,我又在他的写字桌台板下,发现了他自己制作的、从该书的稿子开始写作的2010年到即将结束的2015年的“座右铭”:“2010. 12. 25千方百计,争分夺秒”“2015.4.最后冲刺,争分夺秒!!少玩多做,尽早定稿!”

    作为曾经的知青,他对反映知青的作品、对知青作家情有独钟。在这本书中,修晓林写了他与22位知青作家的交往印象。其中有脍炙人口的《孽债》《蹉跎岁月》的作者叶辛,《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周励,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长街行》作者、黄山茶林场知青王小鹰,曾经在云南西双版纳建设兵团的知青阿城(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作者),更有人们熟知的知青作家梁晓声、陆星儿、张抗抗、史铁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最后,有稽鸿、刘心武、冯苓植、张昆华、刘兆林、陈村、高洪波等十位作家他们心目中的修晓林写下的评赞文字:《我的小兄弟》《上海有个修晓林》《上海美编修晓林》《一个人的森林>《海上乒乓》等。

    修晓林更是个感恩、报恩的曾经知青。

    上山下乡期间,修晓林父母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一心想上进的他,内心承受了沉重压力。性格内向的他在云南兵团连队,更是处处谨慎,埋头工作。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修晓林至今对当时分场党委副书记尤文才的知遇之恩深怀感激。

    2016年7月,修晓林与重逢后的十几位知青战友相约,特地从上海赶到云南,一起去看望了那位老领导,为他祝贺八十大寿。

    “正因为我们曾经书写版纳农场的历史,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心系版纳,心系农场。我时常想:橡胶树啊,你流的是什么,是芬芳的蜜吗,让人们忘却黄连般的十载;是知青的汗吗,把绿色的山峦灌溉。是的,这些都是。然而,我们首先想到,那雪白乳泉流淌的,必然是一次比一次更为充实的客观的回顾,是一个关于丢弃一种收获又换取另一个收获的久远故事。”

    “魂系版纳呵。尽管,我们或于此时或于彼地的心情可能不尽相同,终究,令人最难忘也最珍借的就是青春。”

    一一这是修晓林10年前在《橡胶树,你流的是什么》-文中的结束语。这也是修晓林对上山下乡期间、对西双版纳那一片橡胶林的依恋之情!

    知青的青春无极限!文学的生命无极限!

    修晓林祝你在新的事业中,更上一层楼,处处心想事成!

    (作者原为赴云南兵团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