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一段值得铭记的连队知青历史

    2017年 11月 12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徐楚 点击:
    我是上海第52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7连;同年12月到六师62团工程一连;1979年1月回沪,回沪后一直在上海卫生系统工作;2007年从上海市卫生局退休。 作为《往事》-书的一名编委,我有责任把我们连队知青的那段垦荒史真实

    我是上海第52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8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7连;同年12月到六师62团工程一连;1979年1月回沪,回沪后一直在上海卫生系统工作;2007年从上海市卫生局退休。

    作为《往事》-书的一名编委,我有责任把我们连队知青的那段垦荒史真实地记录下来,以充实知青历史文化的长卷。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以编委的角度书评《往事》。

    一、从作者层面看《往事》一书的编写参与度

    (一)整体参与度

    《往事》-书共有作者58位,约占当时连队知青434人的13%。其中,上海知青作者43位,约占作者数的74%;北京知青作者2位,约占作者数的3%;天津知青作者3位,约占作者数的5%;哈尔滨知青作者3位,约占作者数的5%;齐齐哈尔知青作者6位,约占作者数的10%;鸡西知青作者1位,约占作者数的2%。

    (二)参与度不广原因分析13%的连队知青参与了《往事》-书的编写,应该说参与度不是很广。究其原因:一是在文化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当时连队知青低龄届居多,很多知青仅小学文化程度,要让他们写一篇原汁原味的回忆文章存在客观难度,  《往事》-书中有的作者就采取了本人口述,他人记录整埋的方式记录下他们当年的知青生活,如《刺破青天锷未残》、《我为红卫第一座烟囱搭脚手架》、《感恩》、《邮包》等文章。二是主观上不愿去回忆那些逝去的往事。有的知青返城后的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多方面承载着相当的压力,致使他们不愿去回忆、更不愿来写那些早已逝去的往事。

    (三)上海知青参与度上海知青参与《往事》一书的编写,相对来说参与面还是比较广的,43位上海知青作者约占当时连队197名上海知青的22%。一方面当时连队里上海知青中具有66届高中、68届高中及66届初中文化程度占到相当比例,43位上海知青作者中66届高中就有13位,占比30%多,68届高中和66届初中有12位,占比约28%,两者占比达58%多;这个群体思想活跃且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因此参与度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当时上海知青在连队的处境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知青,可以说那些难以忘怀的境遇影响着他们整个人生,他们感到有责任要把这段岁月留在知青历史文化的长卷中。

    (四)提高参与度,增加稿源

    为提高连队知青参与写稿的积极性,《往事》编委动足脑筋。就我本人来说,当时即提出两个设想:一是走出去,广泛发动,提高参与度。我和王礼民、宋祁东、程勇等几个编委自费飞到天津、北京等地,通过聚会座谈、落实联络员、口述录音等方式进一步发动,让更多的工一连知青参与《往事》-书的编写。二是组织专题,群策群力,挖掘稿源。在《往事》一书初期征稿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上来的稿件不多,急煞编委,我即提出搞专题来挖掘稿源,通过专人负责、专题座谈的方式,让更多的工一连知青共同参与回忆,如落实了基建施工、制材机械化、文艺宣传队等专题,能写的写、不能写的就口述。这两个设想落实后,大大提高了参与度,稿源快速增加。

    一、从《往事》一书内容来追寻工一连知青奋斗的足迹

    (一)展现知青历史文化多样性

    《往事》-书共分六辑124篇文章,l篇《序》,3篇后记,【附】工一连知青名单,【彩页】王少伯师长题写书名、工一连知青对比照片、北京知青张之明篆刻往事印章等。纵观《往事》一书的内容,一方面把工一连知青为追求理想目标而不断奋斗的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卷铺展了开来;另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往事》-书知青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往事》一书的124篇文章全部以白描记事记人的手法完成,基本反映了当时工一连知青难以释怀的艰苦创业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状况。

    (二)追寻知青奋斗足迹

    《荒原创业》和《战天斗地》二辑有59篇文章,约占全书124篇的48%,这些文章较为完整和系统地刻录了当时工一连的各地知青用自己的智慧、无坚不摧的精神,硬是在杳无人迹的荒原走出一条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之路,如《进军“火烧孟”》、《进点第一天》、《在工一连初建的日子里》等文章。从几顶帐篷、一杆红旗到齐排砖房、高耸烟囱、工厂学校、商店医院、电影院、办公楼等功能齐全的团部(场部)建筑群,如《用我们的双手妆扮红卫大地》、《咱的工一,咱的房》、《我有一张三等功证书》、《从圆锯机到跑车圆锯机、带锯机》等文章,尽显了工一连知青“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精神风貌,用今天的话讲,真实体现出工一连知青精神的“正能量”。

    (三)知青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饱尝创业的艰苦中,工一连知青也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生活。《业余生活》-辑的13篇文章,约占全书124篇的10%多。举办各类夜校、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组织国庆征文、多形式文艺演出、读书交流等,一一展现在这些文字中,如《1973年的国庆征文》、《书“谜”》等文章。丰富多彩的知青业余生活不断陶冶知青的情操,升华知青的精神境界,可谓“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四)充满知青悲情的一页

    《连队风波》-辑12篇文章,约占全书124篇的10%不到。在这些文章中,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上海知青背负着沉重的思想精神负担,忍辱负重地在另册中煎熬着。连队的各种矛盾冲突牵连不少上海知青,“文革”的影响使个别上海知青身染悲剧色彩,痛苦迷茫、噩梦难醒,不堪回首的往事毫不掩饰地被记录了下来,如《沧桑十年梦》、《一段在工一连尘封了42年的往事》等文章。《连队风波》也是《往事》-书充满悲情的一辑。

    《往事》一书已把工一连知青“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奋斗历程及体现知青精神及价值取向的知青文化内涵定格在历史层面,工一连知青尽到了还原那一段知青历史的责任。

    我认真地阅读了【青春北大荒】一书,对陆薇萍写的《一封家信惹的祸》-文有着强烈的共鸣。陆薇萍在那个年代因为哥哥给她的来信中有对当时“血统论”不满的话语,被人告发,结果被批判并被撤销排长的职务。好在这位女知青遭受如此打击后并没有气馁倒下、一蹶不振,总算挺了过来,一年多后又被提拔为班长。

    想起那个疯狂的年代,有无数“家庭出身不好”的年轻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个遗恨延续至今,甚至不少的可怜者已经离开了人世。在这里我想起自己在农村时的所遇。我下乡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安图县松江公社,那山沟里的生产队社员绝大部分是从山东逃荒来的盲流。我们集体户共19个上海知青(7女、12男)。我是户长,可是我的家庭出身是小资产;其余18个人都是工人阶级家庭出身。1969年下乡后没几个月,2名家长来看望自己的子女,得知这个情况后,这2名家长戴着“工人造反队”的红袖章来到公社革委会找领导责问:集体户十八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为什么被一个资本家的儿子领导着?这种笑话在当时不算怪,可“文革”的余毒至今还有市场,善良的人们对此还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决反对“文革”思潮卷土重来!。

    陆薇萍的该文末尾写的很好:我们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其次希望阶级斗争这样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事实证明: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思想教育,才能与时俱进。现在很多贪官污吏被查办后痛哭流涕,不是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说“自己是工人的女儿”、或者说“是军队的孩子”。既然都是如此“根红苗正”,为什么会变成阶下囚?我想和他们的优越感有很大关系。因为这些贪官污吏绝大部分的家庭出身都是过的硬,有持无恐而忘了如何敬畏法律!

    我极为敬佩钦鸿写的《沧桑十年梦》。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在农场受到委屈、遭到打击,但他并未消沉。在十年农场这个社会大课堂里成为一个成熟的强者。在成家后,虽有沉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钦鸿与妻子闻兵仍不放松自己的学习,终于等到国家恢复高考后迈入了高校,真可谓是“幸运儿”。读这样的文章,给人一种鼓舞、自强不息、昂然向上的进取心,充满了正能量。这就是可贵的知青精神!

    同样王礼民的《我认了两位师傅和一对知青》这篇文章,把我带回在农村的岁月。王礼民和铁匠王有利都有手艺,在这广阔天地里能服务于生产、生活。我从小看到自己父亲开办的玩具厂里工人们天天在敲打、拼装、焊接等手工活。我在“文革”期间逍遥在家时也学会一些,变成了“三脚猫“。没想到山沟的农村后我这“搭僵”的手艺也时常派上了用处。这不仅解决了自己和农民生活上一时出现的难处,也沟通了与农民的交流,增进了与农民的情感。俗话说:有手艺到哪儿都不愁没饭吃。在我看来,这个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哪怕是最现代化社会),那些基本的劳动还是不会淘汰的,要不现在国家又为何提出“工匠精神”一词?这种务实精神不能丢,还要发扬和传承呢!富国强民是靠劳动者干出来的。

    这本用青春血汗写就的文章,是当年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与命运搏斗的缩影;是不可多得的真实记录;凡是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将永刻铭心,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出现的如此大规模的运动,是留给历史和后代的无价之宝。

      上一篇:没有了